清晨的阳光洒在迎桂湖面上,倒映出芙蓉花瓣形态的美术馆轮廓。晨跑的人们沿着湖边慢跑,遛狗的老人在林荫道间闲谈。不远处,美术馆门前已经排起了观展的队伍,而商业水街的咖啡香气正随风飘来——这,就是天府艺术公园一个寻常的早晨。
作为成都片区级城市更新的典范之作,天府艺术公园不仅以“一湖三馆一水街”的空间格局构建出沉浸式艺术体验,更成为成都文旅融合新场景的标杆。在成都持续推进系统性城市更新的背景下,这一项目彰显出城市存量空间优化与文商旅深度融合的无限可能。
天府艺术公园实景。天府艺术公园供图
城市焕新:从棚改区到艺术殿堂的蝶变
天府艺术公园的诞生地,曾经是成都金牛国宾片区的跃进村棚改区。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蓝色棚房,如今已蝶变为城市文化新地标。这一转变,体现了成都片区综合开发的城市更新路径。
“在市委、市政府的引领下,三家市属国有企业共同担当,将这片宝贵的土地打造成完全公益属性的文化殿堂。”项目负责人介绍。
这一选择背后,是成都对城市空间价值重塑的深刻理解。与“金角银边”的社区微更新不同,天府艺术公园代表的是片区级整体更新,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实现区域功能的彻底转型。
在金牛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片土地完成了从拆迁、调规到建设的系统更新。如今,这里没有一寸住宅开发,全部规划为文化设施和公共空间,展现出国有企业服务城市发展的责任担当。
建筑诗意:一砖一瓦皆成都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更是城市文化的生动表情。天府艺术公园的建筑设计,将成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意象巧妙融入每一处细节。
美术馆以成都市花“芙蓉花”为设计灵感,五个花瓣在湖畔轻盈舒展,站在观景平台远眺,建筑倒映水中,与迎桂湖相映成趣。这是成都市花的当代诠释,也是设计团队对这座城市最深情的告白。
转过湖湾,艺术馆与图书馆以“西岭雪山”为意象,流畅的线条勾勒出远山的轮廓,“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意境在此得以具象化。
最令人惊叹的是图书馆坡屋面上那层真草皮,随着季节变换色彩,让建筑真正“活”了起来。
“西岭雪山的山水流到迎桂湖,湖水又滋养着成都市花芙蓉花。”项目负责人这样解读园区的设计脉络,“整个园区就是一首写给成都的立体诗歌。”
这一设计在专业领域获得高度认可,吸引了众多建筑爱好者前来打卡。许多人因为网上的建筑宣传图而来,来了之后又沉浸于馆内高品质的展览,建筑与艺术相得益彰。
天府艺术公园已蝶变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天府艺术公园供图
运营创新:文商旅融合的生态逻辑
天府艺术公园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空间营造,更在于其独特的运营模式。项目采用“艺术+”融合运营模式,以艺术为内核、生态为基底、商业为载体,构建出完整的文化消费生态系统。
“核心的商业逻辑,是通过‘艺术+’赋能消费;而公共价值逻辑,则是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文化空间,提升艺术素养、促进身心健康。”相关负责人表示。
公园内的文旅板块交由成都文广旅局打造,商业部分则交由专业的商管公司运营,这种“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思路,确保了每一部分都能达到最高标准。
自开放以来,公园已成功举办两届成都双年展,累计观展人次超280万,年入流量预计突破500万。这些流量不仅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文创等消费增长,也使公园成为成都重要的文化流量入口和城市形象窗口。
多元场景:全时段的城市会客厅
在天府艺术公园,时间维度被充分激活。清晨8点,晨练者的脚步声唤醒园区;下午2点,观展人群在展厅里流连忘返;傍晚6点,下班的人们在商业水街享用晚餐;晚上8点,图书馆的灯光为夜读人点亮——天府艺术公园如同一座永不谢幕的城市舞台,迎接不同时段、不同需求的来访者。
“我们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定义的空间。”项目负责人说:“对于晨练者,我们是公园;对于艺术爱好者,我们是美术馆;对于食客,我们是美食街区;对于读者,我们是书房。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
这种全时段、全龄段的友好设计,正是成都公园城市理念的生动体现。在这里,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展品,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体验;公园不再是单纯的绿地,而是承载多元功能的城市客厅。
从片区整体开发到功能复合提升,从建筑形态创新到运营机制突破,天府艺术公园展现了成都城市更新的系统思维。这里不仅是艺术的殿堂,更是成都公园城市理念的实践样本,为超大特大城市的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成都方案”。
这片曾经的老旧棚改区,如今已成为滋养城市文化、丰富市民生活的精神家园,见证着成都从“城市更新”走向“城市更新鲜”的精彩蜕变。(实习生赵璐琪参与采写)
人民网 赵祖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