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10月23日消息(记者汪晓青 实习记者韩志亮)10月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空气中已经有了深秋的味道,走进位于香日德镇的“柴达木第一镇历史陈列馆”,高原小城的厚重历史铺陈眼前,产业发展的新时代篇章也徐徐展开。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柴达木盆地东南隅的都兰县,是“唐蕃古道”交通重镇与多民族文化交融之地。如今,这座承载千年丝路记忆的小城,凭借红色基因、生态资源与特色产业,奏响“红色铸魂、绿色发展、金色富民”的高质量发展交响曲。
邂逅都兰的草原与雪山(央广网发 先宫 摄)
红色基因:精神传承与民族团结共辉
都兰的红色印记深植历史,且鲜活于当下。香日德镇的“柴达木第一镇历史陈列馆”里,记录着青藏公路建设的壮阔历程,“两路精神”从此传遍雪域。如今,这里多民族交融共生,“社区石榴籽家园”建设让民族团结理念深入人心,当地先后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在都兰县巴隆乡的“昆仑铁骑”红色教育基地,通过7个展厅的文物与故事,将“铁骑精神”转化为党性教育教材,年均承接省州县观摩学习超1200次。
多元产业:激活县域绿色发展强劲动能
工业与清洁能源势头强劲。记者从都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了解到,都兰县作为青海十大资源县之一,已发现60个矿种,潜在经济价值超2000亿元,矿产绿色开发成为当地重要产业。诺木洪南新能源园区集聚16家企业、25个风电项目,总装机1.37GW(吉瓦),未来规划装机达2955万千瓦,助力“双碳”目标。
柴达木的枸杞成熟了(央广网发 韦思念 摄)
金色农业:赋能当地富民
记者从都兰县农牧和科技局获悉,作为“柴达木粮仓”与“枸杞之都”,都兰县农业发展扎根高原特色,枸杞种植面积达21.54万亩,占全省枸杞种植面积的47.7%;建成14.53万亩国家级绿色原料标准化基地,成为全国集中连片规模最大、单产最高、品质最优的枸杞种植示范基地;“柴达木枸杞”作为首批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的高原枸杞,已培育大漠红、雪山红等15个品牌。2025年都兰县枸杞鲜果销量233.4吨,在浙江嘉兴推介会签下1000吨订单,首届枸杞产业博览实现销售额142.7万元、银企融资意向1557.8万元。
藜麦产业同样长势喜人。据都兰县农牧和科技局农牧业综合办公室负责人李峰科介绍, 2025年都兰县藜麦种植面积跃升至7.76万亩,占全省藜麦种植面积的81.3%,预计年产量1.15万吨,同比增长150%。依托都兰(省级)现代农业青稞藜麦产业园,建成年精深加工1000吨生产线,带动200余名群众增收40余万元。
都兰县大片的藜麦田(央广网发 都兰县委宣传部供图)
生态人文:解锁高原旅游独特体验
生态文旅则为都兰打开了“高原体验”新窗口。阿拉克湖作为海西州最大淡水湖,栖息着93种脊椎动物;考肖图“夏日冰瀑”、65.6平方公里彩虹谷彩色雅丹、亿年贝壳梁等自然奇观,勾勒出独特的高原地质生态画卷。“2025年以来,全县游客量达66.618万人次、旅游收入3.7315亿元,较去年相比分别增长23.94%、20.53%。”都兰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钱玉佳说。
除此之外,星落谷景区试运营阶段接待游客近1300人,旅游标识牌、热水墓群保护开发等项目加速推进,5条旅游路线、5个109国道综合服务区落地见效。宗加镇“枸杞小镇”更以农文旅融合模式,推动产业更新升级,高原特色资源正成为富民增收的“金钥匙”。
位于都兰县的火山岩柱状节理群(央广网发 韩志亮 摄)
如今,都兰以红为魂、绿为基、金为韵,在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路上稳步前行,书写着青藏高原的新传奇。
都兰县的自然奇景(央广网发 希日尖措 摄)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