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永乐宫戴上AR眼镜,开启全新的文化体验之旅。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京益 摄
神龙盘脊、众神列班、泥塑飞舞……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世界里,古老的文化焕发出全新的生机。
近日,位于芮城县的永乐宫迎来了大批游客,大家纷纷戴上AR眼镜,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之旅。
文化瑰宝,困于“毛玻璃”之隔
永乐宫作为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宫观,始建于元代,历史底蕴深厚。1958年起,因三门峡水库建设,永乐宫耗时近十年完成整体搬迁,这一壮举堪称奇迹。宫内的元代壁画《朝元图》面积近1000平方米,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宏大的场面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艺术画廊”。1961年,永乐宫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然而,长期以来,受建筑高度、光线环境以及文物保护要求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游客在参观时往往只能远观,难以看清壁画的细腻笔触和建筑的精妙构造。在永乐宫,文化体验仿佛隔着一层“毛玻璃”,游客难以深入领略其魅力,那些精美的细节与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被阻隔在外。
AR赋能,打破文化体验壁垒
为了更好地提升游客参观的体验感,北京墨马市场顾问有限公司联合芮城县永乐文化旅游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推出永乐宫AR沉浸导览项目,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数字建模与AR眼镜终端,首次实现了对整座宫观的虚实融合呈现,让游客“走进壁画、触摸历史”。该项目不仅是技术应用的突破,更是智慧旅游时代下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创新实践。
在AR眼镜的引导下,记者看见永乐宫无极殿顶琉璃屋脊正脊两端高达3米的琉璃鸱吻缓缓扭动,鳞片闪烁,仿佛欲腾空而去。步入殿内,《朝元图》在眼前徐徐展开,290位天神破壁而出:青龙星君率队前行,后土娘娘端坐神台,玉皇大帝、文昌帝君依次列班,西王母踏凤而出。特别是中央“斗八藻井”可被“托”于掌心,360度旋转放大,细看每一层斗拱咬合与斜撑结构,千年小木作的智慧在掌中清晰可感。短短20分钟的AR旅程,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深度的文化启蒙,让“看不见”的细节变得“可感可触”,让“听不懂”的知识变得“可视易懂”。
据工作人员介绍,游客通过AR眼镜看到的鸱吻,并非今日大殿屋顶上的复制品,而是依据典籍与博物馆中珍藏的永乐宫原构件高精度还原的真迹影像。现实中,因保护需要,永乐宫屋顶的鸱吻早已替换为仿品,真迹深藏馆中,常人难见。而AR技术,首次让普通观众“触摸”到那段被封存的历史,拉近了人们与古老文化的距离。
数字赋能,引领文旅产业新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永乐宫AR沉浸导览项目的核心是高精度数字化重建。项目团队利用激光扫描、多视角摄影测量等技术,对整座宫观进行毫米级扫描,构建出与实体完全一致的“古建数字孪生体”,实现文物的永久保存与数字存续。在此基础上,项目团队还结合历史文献与艺术研究,还原壁画色彩、建筑结构与宗教仪轨,最终通过AR眼镜实现虚实叠加,为游客带来沉浸式参观体验。
业内人士表示,永乐宫的这一尝试,折射出中国文旅产业正在经历的深层变革。过去10年,景区主要依赖门票经济与流量扩张,游客的参观模式多为“到此一游”式打卡。而如今,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升,游客对文化体验的需求从“看过”转向“懂得”,从“拍照”转向“共情”。AR、VR、AI等技术,正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关键桥梁,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永乐宫坚持守护文明的初心,充分借助先进数字技术,让深奥的宗教艺术、复杂的建筑语言、遥远的历史叙事,变得可接近、可互动、可记忆。数字化探索不仅提升了文化遗产的展示力与传播力,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京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