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泉州湾古船陈列馆
泉州网10月22日讯(融媒体记者 邱丰 王耿华 文/图)10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非洲世界遗产能力建设与合作项目迈入研讨会实地考察环节。数十位嘉宾先后探访开元寺、清源山、九日山等世遗点,重点学习泉州在遗产保护、申遗实践中的经验做法。他们沿途用镜头记录亮点,更由衷赞叹:“泉州是一座宏伟的城市,古老风雅与现代面貌在此交融。”
参观开元寺
开元寺 漫步千年古刹 与汉服游客合影
昨日上午9时许,考察团首站抵达千年古刹开元寺。寺门东侧,一方由整块天然巨石雕琢而成的世界遗产标识静静伫立,讲解员用英语介绍泉州世遗主题,嘉宾们纷纷举起手机,与世遗标识合影留念。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嘉宾们穿行于藏经阁、镇国塔、仁寿塔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项目协调员张柔然向非洲专家生动讲述了开元寺的千年变迁:“前两日的研讨聚焦理论,今日实地考察,就是想让大家深入了解泉州世遗保护的实践,特别是社区与公众如何参与其中。”
“这不是我第一次来泉州。”张柔然曾在2018年带领旅游学院的学生来泉开展暑期实践。他感慨,泉州申遗成功后,世遗点的游客与本地居民明显多了。“能感受到民众的自豪感在增强,遗产活化做得更实了——每个遗产点的历史故事都梳理得更清晰,让人听得进、记得住,这是我感受到最直观的变化。”
开元寺内的泉州湾古船陈列馆成了嘉宾们的“关注点”。宋元时期的水密隔舱、多层船板、鱼鳞搭接等造船技艺,通过船模直观呈现,嘉宾们俯身细看,不时轻声交流,感叹“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并非虚传。考察途中,身着汉服、头戴簪花的游客恰好经过,嘉宾们主动上前邀约合影,汉服与异域服饰同框,成就跨文化交流的温馨画面。
在清源山老君岩前合影
清源山 参观老君岩 南非专家取“保护经”
随后,考察团乘车前往清源山。抵达老君岩前,嘉宾们立刻被这尊中国现存最大、最古老的老子石雕吸引。他们不仅集体合影,还各自摆出创意姿势“打卡”。
尼日利亚批判遗产研究协会会长托昆博·凯瑟琳·拉奥坦在老君岩前拍了不少照片,她笑着说:“考察时我特别喜欢感受城市的文化气息,看本地人怎么生活,这种烟火气里的文化最有意思。”
“来之前,我只知道泉州在中国,没预设任何印象,反而能更真切地感受它。”南非遗产资源署遗产事务官员兼城市规划师罗宾·彼得·乔治对泉州的建筑赞不绝口,“寺庙、古塔、屋顶上的雕花……全是我想象中中国的样子。更难得的是,古老的韵味没被现代发展冲淡,两者融合得特别好。如果跟开普敦的朋友介绍,我会说:泉州是座值得专门来的宏伟城市。”
作为遗产保护工作者,罗宾此行的核心目的就是“取经”。他说:“泉州在游客管理、世遗标识上的做法给了我很多启发。比如清晰的导览牌、有序的人流引导,这些细节看着小,却能让遗产保护更高效。我回去后要把这些经验用在南非的遗产工作里,让我们的遗产也能代代传下去。”
考察团成员在九日山摩崖石刻前交流
九日山 聆听石刻往事美食与文化双圈粉
离开清源山,考察团一行来到九日山。讲解员站在摩崖石刻前,以“现场教学”的方式,将宋元祈风仪式的故事与石刻上的文字结合,从“文物+非遗”双视角为嘉宾梳理泉州深远的历史脉络。
“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从海口入境后直抵泉州。”塞内加尔捷斯伊巴·德尔·蒂亚姆大学SET学院讲师兼研究员马莱·盖耶,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保护区管理专家,他坦言此行收获远超预期,“泉州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一是各领域工作者的协作特别紧密;二是景区把保护、管理和文化推广结合得很好,游客能看懂遗产的价值,这很难得。”
谈及在泉州的感受,马莱·盖耶忍不住夸起了美食:“才待了三天,已经爱上这里的海鲜了!”他说,泉州不仅城市整洁、充满活力,历史景点也“有温度”:“寺庙建筑有厚重感,海洋文化很鲜活,可惜时间不够,好多地方没来得及细逛。我肯定会推荐更多人来泉州,这里值得慢慢探索。”
考察团成员拍摄记录考察行程
当日下午,考察团还走访了泉州府文庙、清净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等世遗点,进一步了解泉州在遗产价值阐释、保护监测、社区参与等方面的创新做法,为后续非洲世遗保护工作积累“中国经验”。
责任编辑:林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