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至23日
在泉州古城正音书院
将举办一场主题为
赓续城市文脉:文化繁荣与技术创新
的“城市文脉对话”活动
来自全国各地的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代表
专家学者等将齐聚泉州古城
共同参访源和1916、小山丛竹书院等
探寻城市文脉传承
和工业遗产活化的路径与方式
发出赓续城市文脉倡议
泉州德化红旗坊(图源@秃头小阿姨)
古韵新生,智“绘”泉城
曾经轰鸣的机器声散去
这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的老厂房
在泉州的创意和智慧中“花式重生”
01传承保护老厂房的文艺复兴
重塑历史,再现经典。老厂房蜕变成文旅园区的第一步是传承保护,才能更好地激发创意,赋能未来。
泉州德化红旗坊(许华森 摄)
国庆中秋假期,泉州德化红旗坊内62个市集摊位,26场快闪演艺,6大陶瓷展区,让13万人次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此,让这座文旅新地标沸腾了。
而这背后有着对老建筑的传承保护。
沿着红旗坊的大门台阶拾级而上,这座具有历史感的厂区换了新颜,而它的前身是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红旗瓷厂。这座国营工厂是德化陶瓷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历史见证,是瓷都人心目中的一面旗帜。
“瓷观·观止”中国白·德化瓷精品展
(图源:红旗坊文旅产业园)
在红旗坊的改造中,“一棵树都不舍得砍”的理念被贯彻始终。红砖墙、老烟囱与旧窑炉均被悉数保留,即便是破损的铸铁管道、退役的窑炉,也被当作“文物”般得到妥善保护。
这里不仅仅是一座物理空间,更是一座承载千年窑火的精神容器。漫步园区,可见通过闽南传统营造技艺对老厂房原始风貌进行的精心修复。修复后的红砖外墙与人字梁顶,重现了瓷厂的历史肌理。设计中,红砖的质朴肌理与现代的钢构玻璃展开材质对话,工业记忆与艺术创意在此时空交织,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工业遗产更新范式,实现了新旧共生的美学意境。
在众多工业遗产成功转型的启示下,红旗坊保留了诸多原厂区空间骨架。高耸醒目的烟囱,苏式锯齿形厂房、些许褪色的闽南红砖墙以及锈迹斑斑的油罐……红旗坊在建设过程,发挥了想象力对工业美学的创造性转化——用装置艺术的手法进行改造,形成了现有的框架楼。同时,规划工业遗产馆,利用现有厂房中保留的隧道窑,打造沉浸式体验,让游客在参观过程中感受红旗瓷厂的记忆,梳理红旗瓷厂历史档案,拍摄纪录片,深入挖掘白瓷的历史、工艺和艺术价值,打造国际文化符号。
源·1916工业遗产馆(图源:泉州文旅)
红旗坊只是泉州老工厂活化的一个缩影。早在2010年,古城利用闲置工业土地资源优势,设立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区,成了古城文旅新名片。工业遗产老物件展在此举办,黑白电视,老式自行车,印花蜜饯包装……时光仿佛被按下回溯键,展览打破传统陈列模式,创新采用沉浸式场景搭建,设置三大互动场景,复原老厂场景,让游客沉浸式探寻工业遗产的魅力,品味工业历史的底蕴。
02老瓶装新酒玩出跨界新花样
新场景,新业态,新产品,老工业区用功能融合的创新智慧给文旅带来新的源头活水。
泉州德化红旗坊(图源:红旗坊文旅产业园)
红旗坊通过规划游客休憩区、创作研学区、文创孵化区、文化博览区、生活休闲区等五大区域,实现了从老厂房到文旅地标的华丽变身。每逢节假日,园区内的各类主题市集更是人头攒动,充满生机。羽白市集汇聚了陶瓷精品、非遗手作与创意美食,游客们可以在簪花、剪纸等互动体验中感受千年匠心的当代魅力;烟火市集升腾着最地道的闽南气息,石花膏、土笋冻等古早风味香气四溢;灵感市集精选优质非陶瓷文创品牌,目不暇接的手作饰品、礼品,展现着传统工艺与潮流设计的碰撞。
窑火不息,红旗坊正助力德化陶瓷产业升级、旅游产业升级、城市消费升级,以“中国白”为IP,打造以陶瓷文化创意、文化展示、青年创业孵化、商业休闲、旅游体验为主要功能的德化白瓷文旅综合体,一个年轻化、时尚化、国际化的东方白瓷艺术乐园。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致力于打造年轻创客、年轻艺术家创造一个孵化、交流、碰撞的平台,设立常态化“羽白市集”,降低准入门槛,吸引青年创客、高校学生入驻。
羽白市集(陈起拓 颜雅婷 摄)
红旗坊被誉为“落入凡尘的白羽”,从曾经的陶瓷生产基地转型成为文旅融合标杆。这里既是创业者青睐的发展热土,也是游客探访德化的优先选择,更向世界展示了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中国样本”。展望未来,红旗坊将建设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平台、中国白瓷艺术的集中展示与体验区、泉州德化的城市名片和城市会客厅。
日前,泉州市区少林路的“偶遇世界”开园,它位于泉州内燃机配件厂的原址。这片国企烙印的老旧厂房极具闽南特色的砖石结构厂房,与周围的景区相呼应,充满怀旧的历史感。“在古城的最北边,还有这样一个被大家遗忘的角落,进入其中,仿佛置身于过去的时空。它被植入了新的文旅业态,更多地为艺术赋能,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生产新内容、孵化新产业的文旅发生器。”参与项目改造的建筑师发出这样的感慨。
“偶遇世界”项目
说起“偶遇世界”项目的渊源,作为千年戏窝子,泉州的戏剧文化早已浸润到古城各地。以高甲戏、梨园戏、木偶戏等为代表的精彩剧目,为游客精彩演绎“见人、见城、见人生”的文化魅力。泉州正以“泉州文化 国际表达”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旅演艺精品。
“偶遇世界”选址于老工业厂房,这种新的演艺项目应运而生,立足全域文旅融合视野,深度融合乐、舞、音、画、戏等多种艺术形式,运用5D成像、全息技术、建筑投影、激光造型等前沿科技,构建“文化+科技+演艺”多维沉浸式演艺生态体系。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那些曾被夕阳染红的老厂房砖墙,此刻正被温暖的舞台灯光点亮,刺桐古港的千年故事宛如昨日鲜活重生。沉浸式戏剧体验,带我们穿越时光长廊,触摸到这座城市血脉中奔流不息的海丝精神,也为工业遗产书写了一部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文旅启示录。
03老厂新生激活“文化+”流量密码
老厂房始终锚定本土文化根脉,让工业遗产与城市记忆深度联结,推动文化共生的升华。
永春北硿华侨茶厂
国营福建省永春北硿华侨茶厂位于永春县东关镇政府附近,其百年辉煌历史被详细记录在东关镇茶史馆。20世纪90年代后期,北硿华侨茶厂和许多国营老厂一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日渐衰落。这里是国内少见的集茶文化、归国华侨文化、工业建筑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工业文化遗存,但由于年代久远,北硿茶厂多个厂房呈现不同程度的老旧破损。
为进一步保护、利用和弘扬好华侨文化资源,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携手合作,推动北硿华侨茶厂的保护利用与新生。
北硿华侨茶厂(图源:永春县融媒体中心)
北硿华侨茶厂通过“侨文化+茶文化+历史建筑文化+旅游”的融合模式,探索工业遗存保护与利用的新路径。规划中的业态包括茶叶生产观光工厂、全国乌龙茶品鉴中心、华侨生活博物馆(旧物仓)等,将茶厂从单一的生产场所转变为集教育、体验、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地标。这种模式不仅着眼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更通过文化IP的打造提升永春茶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国营安溪茶厂(图源:安溪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而安溪国营茶厂即福建安溪铁观音集团,其前身为创建于1952年的国营老茶厂。如今,茶厂成功转型为文旅项目,成为国家工业遗产与茶文化体验基地。
北硿华侨茶厂和安溪茶厂的改造,还离不开打造闽南茶文化代表性品牌,同时做好在地文化的深度发掘与创意输出,开发闽南产品,用艺术视角和文化,帮老茶厂焕新机。
从红旗坊的瓷韵到“偶遇世界”的华章
再到茶厂的袅袅香气……
泉州老厂房的蜕变
是一场
“以保护为底、以功能为核、以文化为魂”的
智慧实践
它不仅延续了工业遗产的历史厚度
更注入了现代生活的温度
拓展了城市文脉的深度
红旗坊东入口广场(图源@记录是空白吖)
这智慧是一种惜物的深情。那些斑驳的红砖墙、生着铁锈的巨型机械、高耸入云的废弃烟囱,承载着一代人青春与一座城工业血脉的“活化石”。设计者们以最谦卑的姿态走近它们,像一位修复古画的匠人,每一笔都充满敬畏。
这智慧是一种温暖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生硬的拼贴,而是基于对在地文化深刻理解后的创造性转化,让工业遗产真正“泉州化”,成为一座有温度、可呼吸的文化生命体。在泉州文旅迭代升级的今日,在呼唤场景、产品、业态的今天,年轻人希望能在景区外找到新的宝藏地,能够供给在地文化、艺术、美食、创意、情绪,也让老厂房墙上开出柔软的花。
这智慧是一种宏大的格局。所有的努力指向一个目标:对城市生命力的持续赋能。推动就业,推广泉州品牌文化,手作工坊、非遗体验、茶文化空间琳琅满目,变成文创产业的沃土,焕发出新的生机,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泉州的文化灵魂。
文旅“网红”变“长红”,泉州老工业区的蝶变,是文旅发展的智慧典范,也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工业老厂房蜕变为文旅新地标,为明天走出一条活化利用老园区的新路子。
“闽人智慧”编辑部、福建日报社全媒体传播中心、
泉州晚报出品
作者:魏婧琳 林海吟 庄建平
编辑:陈志凡
审核:严顺龙 陈雪莺
来源:新福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