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金秋十月,走进桐城六尺巷景区,非遗展示、文创小店、特色餐饮鳞次栉比。这里不再是静态的景点,而是可触摸、可感知、可体验的“活态”空间。桐城市通过对景区的保护性开发和创新性利用,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成为吸引游客的“强磁场”。
六尺巷景区火爆是安庆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据安庆市文化和旅游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郑诚介绍,近年来,安庆市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度融合,书写了一幅“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文旅产业稳中有进
2024年,安庆市规上文化企业数量达到177家,总量位居全省第5位,实现营业收入62.8亿元。文旅产业 “招商引资” 成果丰硕,签约、开工、投产项目共计212个,总金额达306.6亿元,位居全省前列。全市接待国内游客7738.19万人次,总量居全省第3位,旅游总花费834.39亿元,总量居全省第5位。
在双招双引方面,安庆市持续强化金融、平台等要素保障。2024年,成功落地安徽势启基金和深报一本基金等文旅创意基金,累计投资项目13个,投资总额4.97亿元,并实现返投安庆6774万元,吸引了星际数科、深度智联等企业落户。同时,争取省级 “大黄山” 资金6200万元,推动项目建设。
文旅业态也在不断更新升级。天柱山东关新游线开放,每日最大承载量提升至5万人;五千年文博园打造了 “梦幻夜游节” 等近10个优质夜娱活动品牌。此外,集贤时空文创园、大南门特色文化街等新业态新场景不断涌现,70余家微短剧相关企业进驻,“微短剧 + 文旅” 叠加效应持续释放。
乡村旅游同样加速发展。安庆市精心打造 “安庆心宿” 民宿品牌,发布全省首个民宿地方性法规《安庆市乡村民宿促进条例》,创评国家等级民宿11家、皖美民宿89家等。岳西县石关乡 “一宅两院” 民宿发展经验在全省推广。
倒扒狮街游人如织
文化事业提质增效
安庆市公共文化服务持续优化。安庆博物馆获批国家一级馆,市图书馆新馆今年3月底开放,场馆面积扩充5倍,阅览座席数从200个提升至近1000个。同时,创新实施安徽(安庆)“四季有戏” 黄梅戏展演 “百千万工程”,每年开展 “送戏进万村” 活动1200余场,打造了30余个群众文化品牌。
文化遗产保护也不断深化。安庆市全面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二陈读书处修缮等文保项目。薛家岗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为安徽唯一。此外,建成省级非遗传承基地11个、非遗工坊7个,痘姆古陶非遗传承基地成为非遗技艺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典范。
六尺巷礼让文化更是焕发生机。“桐城市传承弘扬六尺巷礼让文化” 入选全省2024年十大改革案例。以礼让为题材创作了黄梅戏《六尺巷・宽》等文艺作品,六尺巷景区焕新升级,自去年11月以来累计接待游客218万人次,日均客流量同比4倍增长。
天柱山风光
“戏曲名城” 活力尽显
在精品剧目创作方面,安庆市新创《延年和乔年》等特色剧目200多部,16个项目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徽州女人》等多部剧目入选 “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太阳山上》等剧目在全国性展演中亮相。
黄梅戏文化研究也更加深入。全国首家黄梅戏文化研究院挂牌成立,稳步推进黄梅戏曲本典藏工程,建成和完善黄梅戏数字资源库和掌上黄梅APP。
展演交流活动持续拓展。安庆市深入开展黄梅戏 “一唱两走”,持续举办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和 “十一” 黄梅戏展演周,连续承办三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专业组)活动。此外,市杂技团在越南进行商业巡演,再芬黄梅剧院赴澳门、德国法兰克福等地开展交流活动。
改革创新成效明显。安庆市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制定《安庆市黄梅戏创作 “揭榜挂帅” 工作细则(试行)》。通过与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举办 “定向班”,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同时,市、县多家专业黄梅戏院团入驻抖音直播平台,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吸引粉丝136万,带动黄梅戏文化火爆出圈。
大皖新闻记者 蒋六乔
编辑 彭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