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见惯了黄浦江的平缓,看惯了外滩江边的精致栏杆,逛惯了陆家嘴附近整整齐齐的绿化,到壶口瀑布前满脑子都是网上看的“奔腾咆哮”画面,结果一到旺季的山西岸观景台,挤得连举起手机拍照的空都没有,脚下的石头还滑得很,差点摔一跤。刚挤到观景台边,就听见身边人全在喊“看不见”“往前点”,我踮着脚使劲瞅,也就看到一片白茫茫的水雾,还有轰隆隆的水声,根本分不清哪是瀑布哪是水沫子。后来跟旁边卖雨衣的本地师傅聊天,他说要是想好好看瀑布,别在山西岸旺季挤,往陕西岸走,那边观景台更宽,人还少,尤其是早上九十点太阳出来的时候,还能看到水雾里的彩虹。我听了师傅的话,第二天绕到陕西岸,果然人少多了,能安安稳稳站在栏杆边,看着黄河水从宽宽的河面一下子挤到窄窄的石槽里,往下冲的时候溅起好几米高的浪,那股子劲儿,跟上海黄浦江慢悠悠的样子比,简直是两个模样,这波“反向操作”真是救了我的眼。
陕西岸的观景台旁边还有条小路,能往下走到更靠近瀑布的地方,不过得穿防滑鞋,路上全是湿滑的石头。我扶着旁边的铁栏杆慢慢走,越往下走水声越响,水雾也越大,没走几步衣服就被溅湿了,头发上都挂着小水珠。走到下面的平台,能清楚看到瀑布底下的“龙槽”,就是黄河水常年冲刷出来的一条岩石沟槽,深乎乎的,水在里面打着转往下流,看着又壮观又有点让人不敢靠近。师傅说这龙槽有几十米深,是几百万年慢慢冲出来的,平时枯水期的时候,龙槽两边的岩石还能露出来一些,能看到上面被水冲出来的纹路。我去的时候是汛期刚过,水还挺多,龙槽大部分都被水盖着,只偶尔能看到一点点黑色的岩石边。旁边还有人拿着大相机拍照,说要等下午的阳光,那时候彩虹更清楚,我等了大概半小时,真看到水雾里飘着一道淡淡的彩虹,红的黄的颜色隐约能看见,比在上海公园里看到的人工彩虹实在多了,这“氛围感”可不是随便能凑出来的。
景区里还有个“壶口古渡口”的牌子,旁边立着几块老石碑,上面刻着字,虽然有些字已经模糊了,但能看出是以前记载渡口的事儿。师傅说以前这地方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来往的商船、客人都从这儿过,现在渡口早就不用了,只留下这些石碑和一段老码头的石头地基。我蹲在老码头的石头上摸了摸,石头表面被磨得光溜溜的,能想到以前有多少人踩着这些石头上下船。现在景区在古渡口旁边修了个小展厅,里面摆着以前用的船桨、锚链,还有老照片,能看到几十年前壶口瀑布的样子,那时候的瀑布比现在宽一点,旁边还没有这么多观景台。跟上海的外滩老建筑比,这古渡口的老石头更糙,更有一股子过日子的实在劲儿,没有那么多精致的装饰,却能让人想到以前人怎么在黄河边讨生活。不过展厅里人很少,大部分人都挤在瀑布那边,其实来看看这些老东西,才能更明白壶口瀑布不只是个看水的地方。
景区门口的吃的也得注意,我第一天在山西岸门口吃了碗“黄河大鲤鱼”,要了我八十块,鱼还不新鲜,吃着一股子土腥味。第二天在陕西岸门口找了家本地人多的小馆子,同样的鱼只要五十块,还做得特别香,师傅说景区门口有些馆子专坑游客,要吃就找那种门口停着本地车、里面坐满当地人的店。除了鲤鱼,还有种叫“黄米糕”的小吃,蒸得软软的,蘸着白糖吃,三块钱一块,挺顶饿,比上海的糯米糕更有嚼劲儿。师傅还说要是冬天来,能看到壶口瀑布结的冰瀑,整个瀑布冻成一大块,上面还挂着冰柱,看着跟水晶似的,不过冬天特别冷,得穿厚棉袄厚裤子,不然能冻得手都伸不出来。我想着要是冬天再来,一定穿得暖暖的,看看冰瀑啥样,再吃碗热乎的羊肉汤,肯定比夏天挤着舒服。
我这趟逛下来,觉得壶口瀑布这地方,不是光凑旺季热闹的,得选对时间选对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它的好。跟上海那些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景点比,壶口瀑布糙得很,到处是石头,到处是水雾,衣服容易脏,鞋子容易湿,但就是这份糙劲儿,才让人觉得真实,觉得有力量。要是想来玩,听我一句劝,别赶五一国庆这些时候,平时来最好,优先选陕西岸,记得穿防滑鞋带件雨衣,别在景区门口随便吃贵的鱼,找本地人多的馆子准没错。还有别光盯着瀑布看,旁边的古渡口、小展厅也去转转,能知道更多关于黄河、关于壶口的事儿。我觉得壶口瀑布就像个直来直去的爽快人,不跟你整那些虚头巴脑的,你对它用心,选对时候找对地方,它就给你看最好的样子,你要是瞎凑热闹,它就只给你看满脑子的水雾和人山人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