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新疆多地的胡杨陆续披上了金黄色的外衣,进入最佳观赏季。这种树耐旱、耐盐碱、抗风沙,发达的根系深扎地下数十米,既能锁住沙丘,又能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被称为“沙漠英雄树”。
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新疆巴州尉犁县,广泛分布着塔里木河天然胡杨林区。金黄色的叶片与水中倒影无缝交融,水面上仿佛铺开一匹巨大的鎏金绸缎,是摄影师们追寻的极致之美。眼下,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沙漠、胡杨以及湖泊间畅游,沉浸式体验罗布人村寨的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魅力。那么,来到这里除了赏景,还有哪些游玩项目?
沙漠胡杨换“金装”
古老村寨喜迎客
这场胡杨村落里的罗布人传统婚礼,其实是当地在旅游旺季时会为游客朋友们专门进行的婚俗表演,“新娘”和“新郎”以及他们的亲朋好友穿戴着节日盛装参加这场婚俗表演。虽然是表演,但现场氛围感满满,游客们跟着音乐的节奏和罗布人村寨的演员们一起在胡杨林下载歌载舞,这样的胡杨文旅体验十分特别。
大家可以在村子里感受到各种与胡杨有关的文化元素,这条被当地叫“卡盆船”的独木舟,就是用整根胡杨木凿空制作的。罗布人就地取材,将胡杨木制作成了各类的生活用品。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得益于当地胡杨林景区基础设施的打造和民俗项目的安排,吸引了更多游客,今年的旅游旺季将从10月初持续到11月份。
父子两代护林员
风沙线上的绿色接力
胡杨以不屈的身姿诠释生命的顽强,而再坚韧的生命也需悉心守护。在新疆阿拉尔市,李华印与李健军父子两代护林员,如同他们守护的胡杨,深深扎根大漠,用青春和汗水接力筑起绿色屏障。
清晨的胡杨林里,71岁的李华印准时开始巡护。
1998年,为了守护这片胡杨,他携家人搬进荒芜之地,成为沙海中第一户人家。没有路,没有电,只有肆虐的风沙与孤独的坚守。
原阿拉尔市塔南镇林业站护林员 李华印:那个时候天天都刮风,特别是春天的时候,一刮风眼睛都睁不开。不是光没有路的事情,到了黑天电也没有,我们得去阿克苏整箱子批发蜡烛。
作为护林员,李华印每天徒步几十公里,防火防盗伐、监测病虫害,他的脚印深深浅浅,踏遍了整片胡杨林。
记者:这片沙漠这么大,以前您巡林子的时候会迷路吗?
原阿拉尔市塔南镇林业站护林员 李华印:我不会迷路,打我搬到这里边来,每天到处跑,就是跑到晚上十点钟我也不会迷路。
就这样,李华印用一双“铁脚”丈量着林区的每一个角落,胡杨的轮廓、沙地的痕迹,都是他的导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2014年,李华印退休时,风沙已弱,小树成林。
原阿拉尔市塔南镇林业站护林员 李华印:我退休11年了,还一直都在这里。我看着那个大风过来了,到跟前了好像不大了,那就是我在这守护的成绩,我没有白在这里边待着。
每当提起胡杨,李华印的眼中总会泛起别样的光芒,满脸的皱纹里,藏不住的是欣慰与骄傲。
原阿拉尔市塔南镇林业站护林员 李华印:我感觉跟幼儿园的娃娃一样,这棵树基本上算是我看着长大的,这片林子那真是不容易,很不容易。
2014年,李华印退休后,儿子李健军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成为新一代护林员。时代变迁,护林方式也在升级——从前靠双脚丈量,如今用无人机巡查;工作内容也从单纯护树,延伸到植树造林、生态监测与科普宣传。
阿拉尔市塔南镇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护林员 李健军:这个小树苗就是我们开春买来的牙签苗,到我们这一代护林员工作没有那么单一了,一年下来从春季和秋季的植树造林,还有病虫害防治。
在这个季节,李健军除了日常的巡林工作外,还会对胡杨林的生长状况做记录,为林区健康“把脉”。
阿拉尔市塔南镇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护林员 李健军:我们会及时观察这个林区的虫害发生的情况,及时记录这个虫子长到几龄虫,统一对林子进行飞防,人进沙退,要巩固他们,以前守住的成果。
从父亲到儿子,从铁脚板到无人机,变的是方式,不变的是初心。胡杨林日渐葱郁,风沙线不断后退,两代护林人在此交接青春,也将守护绿色的誓言永远刻在了大漠之上。
(央视新闻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