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黄河壶口瀑布迎来了今年入秋后的 “高光时刻”—— 往日里还能看清河床岩石的瀑布,被滚滚浊浪彻底填满,金黄色的水流裹挟着泥沙,从几十米高的悬崖上倾泻而下,砸在河底的岩石上,掀起十几米高的水雾。阳光穿透水雾,一道彩虹悬于空中,与浊浪、悬崖构成一幅壮丽画卷。前往观赏的游客,无不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失语,纷纷感叹:“这才是李白笔下‘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真实模样,之前见到的都算小场面!”
从游客拍摄的视频中可见,黄河水如脱缰的野马,奔涌向前,原本清晰可见的 “龙槽”(黄河水流冲刷形成的沟槽)被洪水填满,连景区旁的步道都被淹没了一小半。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水量是今年入秋以来最大的一次,比平时增加了近三成,每天前来打卡的游客数量甚至超过国庆黄金周,大家都想亲眼见证这 “金瀑飞流” 的盛况。
一、震撼现场:“浊浪滔天” 的视觉与听觉冲击
清晨的阳光洒在黄河壶口瀑布上,金黄色的水流泛着微光,从悬崖顶端奔腾而下。站在景区的观景台上,首先感受到的是听觉的震撼 ——“轰隆隆” 的水声如同雷鸣,震得人胸口发颤,即使游客之间隔着几米距离说话,也需要提高音量才能听清。近日,黄河壶口瀑布迎来了今年入秋后的 “高光时刻”—— 往日里还能看清河床岩石的瀑布,被滚滚浊浪彻底填满,金黄色的水流裹挟着泥沙,从几十米高的悬崖上倾泻而下,砸在河底的岩石上,掀起十几米高的水雾。阳光穿透水雾,一道彩虹悬于空中,与浊浪、悬崖构成一幅壮丽画卷。前往观赏的游客,无不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失语,纷纷感叹:“这才是李白笔下‘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真实模样,之前见到的都算小场面!”
从游客拍摄的视频中可见,黄河水如脱缰的野马,奔涌向前,原本清晰可见的 “龙槽”(黄河水流冲刷形成的沟槽)被洪水填满,连景区旁的步道都被淹没了一小半。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水量是今年入秋以来最大的一次,比平时增加了近三成,每天前来打卡的游客数量甚至超过国庆黄金周,大家都想亲眼见证这 “金瀑飞流” 的盛况。
一、震撼现场:“浊浪滔天” 的视觉与听觉冲击
清晨的阳光洒在黄河壶口瀑布上,金黄色的水流泛着微光,从悬崖顶端奔腾而下。站在景区的观景台上,首先感受到的是听觉的震撼 ——“轰隆隆” 的水声如同雷鸣,震得人胸口发颤,即使游客之间隔着几米距离说话,也需要提高音量才能听清。
随着水流不断冲击河底岩石,水雾腾空而起,最高可达十几米。若恰逢阳光直射,水雾中会浮现出一道或两道彩虹,颜色鲜艳,仿佛触手可及。有游客举起手机拍摄,镜头里,彩虹与浊浪交织,远处的黄土高原作为背景,画面极具冲击力。“我去过很多瀑布,却从没见过这样有力量的景象,黄河的气势真的太绝了!” 来自上海的游客陈女士说,她为了拍摄瀑布,特意提前准备了防水相机,“哪怕相机被水雾打湿也值得,这样的景色一辈子可能只能见到几次。”
正午时分,水量达到峰值,原本裸露的河床完全被水流覆盖,“龙槽” 消失在浊浪中。水流速度加快,裹挟着泥沙的黄河水如同一条黄色巨龙,咆哮着冲向远方。有摄影爱好者扛着专业设备,在观景台旁蹲守一整天,只为捕捉 “浊浪滔天映晚霞” 的画面 ——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水雾上,整个瀑布被染成橙红色,宛如仙境。“为了这张照片,我等了三个小时,值了!” 摄影爱好者王先生展示着他的作品,照片中,晚霞、浊浪、彩虹同框,极具视觉张力。
二、水量暴增的原因:天气与水库调节的双重作用
这壮观的景象并非偶然出现,而是天气与水库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水文专家解释,近期晋陕地区(黄河壶口瀑布位于山西吉县与陕西宜川交界处)出现持续降雨天气,陕西延安、山西吕梁等地的降雨量比往年同期多了一倍以上。这些雨水顺着汾河、延河等黄河支流汇入干流,导致黄河干流水量大幅增加。
除了自然降雨,上游水库的调节放水也是重要原因。专家介绍,为应对秋冬季节的水资源调配需求,保障下游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黄河上游的刘家峡、万家寨等水库近期陆续开启闸门放水,补充黄河干流水量。自然降雨与水库放水叠加,使得壶口瀑布段的水量比平时增加近三成,水流速度也从平时的每秒 1500 立方米左右,提升到每秒 3000 立方米以上,快了近两倍。
“水量增加让瀑布的景观更震撼,但也带来了安全隐患。” 专家提醒,当前水流速度快、冲击力强,靠近岸边的区域容易发生意外。景区已采取多项安全措施:在危险区域拉上红色警戒线,安排工作人员每半小时巡逻一次,广播里循环播放安全提示,提醒游客不要跨越警戒线拍照,避免靠近水边。“美景虽好,安全第一,希望游客能在观赏的同时保护好自己。” 景区负责人说。
三、人文密码:黄河壶口的 “千年羁绊”
黄河壶口瀑布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与情感羁绊。从古代诗人的诗句,到现代百姓的生活,黄河的印记无处不在。
李白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早已成为描写黄河的经典诗句,而壶口瀑布正是这句诗的 “最佳具象化场景”。除了李白,杜甫、刘禹锡等诗人也曾为黄河作诗,杜甫在《黄河二首》中写道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描绘了黄河与百姓生活的紧密联系;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则写出了黄河裹挟泥沙、奔腾不息的气势。
当地老人回忆,过去每到黄河汛期,村民们会在河边举行 “祭河神” 仪式,摆上供品,祈求河水安澜,保佑两岸庄稼丰收、百姓平安。虽然现在不再举行这类仪式,但当地人对黄河的敬畏之心从未减少。“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滋养了两岸的土地,也塑造了我们的性格。” 家住山西吉县的张大爷说,他从小在黄河边长大,看着黄河水涨涨跌跌,“每次看到水量大的时候,就会想起小时候听长辈讲的黄河故事。”
如今,景区内还保留着黄河号子表演 —— 几位陕北汉子光着膀子,腰间系着红绸带,双手叉腰,喊出铿锵有力的号子。“嗨哟 —— 嗨哟 ——” 的号子声与黄河的水声交织,仿佛能让人穿越回过去,看到纤夫们拉着船逆流而上的场景。游客们纷纷驻足观看,有人还跟着号子的节奏拍手,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
除了文化体验,黄河边的美食也吸引着游客。景区周边的农家乐里,地道的黄河鱼宴是必点菜品 —— 用黄河鲤鱼做的红烧鱼,肉质鲜嫩,没有土腥味,搭配陕北特色的糜子饭,满口都是当地的味道。还有黄河边上产的狗头枣,个大、核小、味甜,不少游客会买上几袋带回家,给家人朋友品尝。“以前只在课本里了解黄河,现在亲身体验了这里的风景、文化和美食,才真正明白‘母亲河’的含义。” 来自广州的游客李先生说。
四、观赏攻略:最佳时间与注意事项
想亲眼见证壶口瀑布 “金瀑飞流” 景象的游客,需抓住最佳观赏期。水文专家预测,此次水量大增的情况能持续到 11 月初,这段时间瀑布水量充足、景观震撼,是观赏的好时机。
晋陕两地均设有壶口瀑布观景台,游客可根据需求选择:
山西侧观景台:位于黄河东岸,能正面观赏瀑布倾泻而下的景象,适合拍摄 “浊浪滔天” 的全景,清晨和傍晚时分,阳光角度适宜,更容易拍到彩虹与瀑布同框的画面。
陕西侧观景台:位于黄河西岸,可从侧面观赏瀑布,还能看到 “水底冒烟” 的奇观(水流冲击岩石产生的水雾,从远处看如同水底冒烟),适合拍摄特写镜头。
此外,游客还需注意以下事项:
保暖防寒:近期晋陕地区气温较低,尤其是清晨和傍晚,瀑布周边水雾大,体感温度更低,建议携带防风外套、围巾、手套等保暖衣物。
安全第一:严格遵守景区规定,不跨越警戒线,不靠近水边拍照,避免因水流冲击或地面湿滑发生意外。
设备防护:拍摄时需做好相机、手机的防水措施,可携带防水袋或防水罩,避免设备被水雾打湿损坏。
错峰出行:周末和节假日游客较多,建议选择工作日前往,既能避开人流,也能有更好的观赏体验。
某个周末的上午,来自西安的大学生小张和同学一起来到壶口瀑布。他们站在陕西侧观景台,看着金黄色的水流奔腾而下,听着震耳欲聋的水声,小张忍不住感叹:“课本里的诗句终于有了画面感,这趟旅行太值了!” 阳光穿过水雾,一道彩虹缓缓浮现,小张赶紧拿出手机,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远处的黄河水继续奔涌向前,带着千年的故事,流向远方。
随着水流不断冲击河底岩石,水雾腾空而起,最高可达十几米。若恰逢阳光直射,水雾中会浮现出一道或两道彩虹,颜色鲜艳,仿佛触手可及。有游客举起手机拍摄,镜头里,彩虹与浊浪交织,远处的黄土高原作为背景,画面极具冲击力。“我去过很多瀑布,却从没见过这样有力量的景象,黄河的气势真的太绝了!” 来自上海的游客陈女士说,她为了拍摄瀑布,特意提前准备了防水相机,“哪怕相机被水雾打湿也值得,这样的景色一辈子可能只能见到几次。”
正午时分,水量达到峰值,原本裸露的河床完全被水流覆盖,“龙槽” 消失在浊浪中。水流速度加快,裹挟着泥沙的黄河水如同一条黄色巨龙,咆哮着冲向远方。有摄影爱好者扛着专业设备,在观景台旁蹲守一整天,只为捕捉 “浊浪滔天映晚霞” 的画面 ——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水雾上,整个瀑布被染成橙红色,宛如仙境。“为了这张照片,我等了三个小时,值了!” 摄影爱好者王先生展示着他的作品,照片中,晚霞、浊浪、彩虹同框,极具视觉张力。
二、水量暴增的原因:天气与水库调节的双重作用
这壮观的景象并非偶然出现,而是天气与水库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水文专家解释,近期晋陕地区(黄河壶口瀑布位于山西吉县与陕西宜川交界处)出现持续降雨天气,陕西延安、山西吕梁等地的降雨量比往年同期多了一倍以上。这些雨水顺着汾河、延河等黄河支流汇入干流,导致黄河干流水量大幅增加。
除了自然降雨,上游水库的调节放水也是重要原因。专家介绍,为应对秋冬季节的水资源调配需求,保障下游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黄河上游的刘家峡、万家寨等水库近期陆续开启闸门放水,补充黄河干流水量。自然降雨与水库放水叠加,使得壶口瀑布段的水量比平时增加近三成,水流速度也从平时的每秒 1500 立方米左右,提升到每秒 3000 立方米以上,快了近两倍。
“水量增加让瀑布的景观更震撼,但也带来了安全隐患。” 专家提醒,当前水流速度快、冲击力强,靠近岸边的区域容易发生意外。景区已采取多项安全措施:在危险区域拉上红色警戒线,安排工作人员每半小时巡逻一次,广播里循环播放安全提示,提醒游客不要跨越警戒线拍照,避免靠近水边。“美景虽好,安全第一,希望游客能在观赏的同时保护好自己。” 景区负责人说。
三、人文密码:黄河壶口的 “千年羁绊”
黄河壶口瀑布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与情感羁绊。从古代诗人的诗句,到现代百姓的生活,黄河的印记无处不在。
李白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早已成为描写黄河的经典诗句,而壶口瀑布正是这句诗的 “最佳具象化场景”。除了李白,杜甫、刘禹锡等诗人也曾为黄河作诗,杜甫在《黄河二首》中写道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描绘了黄河与百姓生活的紧密联系;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则写出了黄河裹挟泥沙、奔腾不息的气势。
当地老人回忆,过去每到黄河汛期,村民们会在河边举行 “祭河神” 仪式,摆上供品,祈求河水安澜,保佑两岸庄稼丰收、百姓平安。虽然现在不再举行这类仪式,但当地人对黄河的敬畏之心从未减少。“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她滋养了两岸的土地,也塑造了我们的性格。” 家住山西吉县的张大爷说,他从小在黄河边长大,看着黄河水涨涨跌跌,“每次看到水量大的时候,就会想起小时候听长辈讲的黄河故事。”
如今,景区内还保留着黄河号子表演 —— 几位陕北汉子光着膀子,腰间系着红绸带,双手叉腰,喊出铿锵有力的号子。“嗨哟 —— 嗨哟 ——” 的号子声与黄河的水声交织,仿佛能让人穿越回过去,看到纤夫们拉着船逆流而上的场景。游客们纷纷驻足观看,有人还跟着号子的节奏拍手,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
除了文化体验,黄河边的美食也吸引着游客。景区周边的农家乐里,地道的黄河鱼宴是必点菜品 —— 用黄河鲤鱼做的红烧鱼,肉质鲜嫩,没有土腥味,搭配陕北特色的糜子饭,满口都是当地的味道。还有黄河边上产的狗头枣,个大、核小、味甜,不少游客会买上几袋带回家,给家人朋友品尝。“以前只在课本里了解黄河,现在亲身体验了这里的风景、文化和美食,才真正明白‘母亲河’的含义。” 来自广州的游客李先生说。
四、观赏攻略:最佳时间与注意事项
想亲眼见证壶口瀑布 “金瀑飞流” 景象的游客,需抓住最佳观赏期。水文专家预测,此次水量大增的情况能持续到 11 月初,这段时间瀑布水量充足、景观震撼,是观赏的好时机。
晋陕两地均设有壶口瀑布观景台,游客可根据需求选择:
山西侧观景台:位于黄河东岸,能正面观赏瀑布倾泻而下的景象,适合拍摄 “浊浪滔天” 的全景,清晨和傍晚时分,阳光角度适宜,更容易拍到彩虹与瀑布同框的画面。
陕西侧观景台:位于黄河西岸,可从侧面观赏瀑布,还能看到 “水底冒烟” 的奇观(水流冲击岩石产生的水雾,从远处看如同水底冒烟),适合拍摄特写镜头。
此外,游客还需注意以下事项:
保暖防寒:近期晋陕地区气温较低,尤其是清晨和傍晚,瀑布周边水雾大,体感温度更低,建议携带防风外套、围巾、手套等保暖衣物。
安全第一:严格遵守景区规定,不跨越警戒线,不靠近水边拍照,避免因水流冲击或地面湿滑发生意外。
设备防护:拍摄时需做好相机、手机的防水措施,可携带防水袋或防水罩,避免设备被水雾打湿损坏。
错峰出行:周末和节假日游客较多,建议选择工作日前往,既能避开人流,也能有更好的观赏体验。
某个周末的上午,来自西安的大学生小张和同学一起来到壶口瀑布。他们站在陕西侧观景台,看着金黄色的水流奔腾而下,听着震耳欲聋的水声,小张忍不住感叹:“课本里的诗句终于有了画面感,这趟旅行太值了!” 阳光穿过水雾,一道彩虹缓缓浮现,小张赶紧拿出手机,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远处的黄河水继续奔涌向前,带着千年的故事,流向远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