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粑块,第一次逢上它,是在石柱街边的一家小饭馆。
午餐时,点了份自己钟爱的回锅肉,权且填饱肚子。再打量菜单,见有嘟粑块这道菜,对“嘟粑块”这个名字甚是好奇,就随手点了一份,想尝尝它的味道如何。
不多时,菜端了上来,就见那盘中之物,似糍粑块吧,周身裹着些芝麻、花生碎。
外表点染着金黄色,又隐隐透出里面的褐色,这模样,有几分像烙熟的红苕粉粑粑。实在算不上惊艳,甚至有几分嫌弃。心中想着,这道菜既然能传承这么久,想来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不妨试试。
夹起一块,入口的刹那,方才领略到它的妙处。咬下去,口感脆脆的,内里口感结实,粘牙,有弹性,香糯酥软,慢慢嚼之,你能品出山野的质朴,又有炊烟的温情。你竟分不清是清香多一分,还是酥软胜一筹。让人回味无穷。
爽,当得一下酒菜,以此佐酒,浅酌一杯,浪费些时光,也是值得,遂叫来一杯桂花酒。我的酒量不大,一两白酒即微醺,刚刚好。
一口嘟粑块,脆脆的皮,软糯的肉,佐一小口桂花酒,酒香,芝麻香,花生香,满嘴是香。再配上夏日午后的溪风缓缓,美了,美了!
听老板介绍才知道,这嘟粑块的制作颇费周章。先要将蕨根磨成粉,再添加一些煮熟的糯米以增加其粘性,揉成面团。再切成均匀的块状,丢进沸水中小煮一会,捞起来沥干水分,然后裹上芝麻、花生碎,轻轻放入热油中炸制。
炸嘟粑块,火候最关键,一定要文武火相结合。单单用文火炸,炸出来的嘟粑块干瘪生硬,嚼着费劲。若全用武火炸,外面已是焦糊状,而里面还是生的。
得先用文火炸,炸至四面金黄,炸出一层薄薄的脆壳,再改用武火猛炸,半分钟不到就可以起锅,沥干油,装盘。亮汪汪的,金黄黄的,惹人爱。
餐馆老板说,这道菜贵在天然,蕨根粉是山野里的“土人参”,长在深山里,吮着雨露,沐着山风,吸纳了天地精华,故而营养丰富。
他们家,世代传承这份手艺,也未曾想过改变制作工艺,纯手工制作的绿色食品,让这山野间的馈赠,得以摇身一变,化作滋养身体的美味。
生活在这里的人,不论是山野之家、还是文人雅士,他们都懂得一草一木的美,才有了寻常野菜,也能点化成为人世间的佳肴。这背后,是一份不趋荣利,方留本真的智慧。
是的,保持本真,几千年不变,也能成为这人世间的独一份。在这一点上,我们或许该向这简素的吃食——嘟粑块,致敬!
于喧嚣的人世间,守得一份纯粹。
它不企图模仿糕点的精致,也不刻意追求肤浅的甜美,只是坦然地做自己,便在这美食天地中赢得了无可替代的一席之地。
只是不知,这份手艺,这质朴的嘟粑块,在这变幻无常的人世间,还能陪伴人们多久……
邹謇,散文家、编剧、田园诗人。中华古典诗词传承人,中国当代田园诗词代表性人物。著有散文集《淡淡的槐花香》,《半壶老酒,邀月对坐》等。剧本《王朴》、《乡里乡亲》、《我们追逐的梦》。格律诗词选集《行吟陌上》。长篇小说《太医令》、《阴阳跨界人》、《布衣诗圣》、《寒门执鼎》等700多万字。散文、诗词60多篇(首)录入18个省市中高考题库,《过路黄和萤火虫》、《有花千万朵》、《听雨》、《荷塘听雨,陶然悠远》、《荷塘月色》、《荷塘夜色》编入小学生语文教材必背篇目,《小升初阅读理解》《小学生教材同步晨读美文》《阅读训练》《小学语文同步阅读拓展》等,录入百度汉语、百度教育、中国古诗词APP,以及各大院校图书馆作为参考文献。诗词《寨上春游》、《游宝剑村》经当地精心打造,以石雕艺术形式永久镌刻于山崖之上,成为当地文旅融合的新景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