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青岛人的“秋日仪式感”,去中山公园看菊展一定是绕不开的主题。
10月18日,2025青岛中山公园第41届菊展正式拉开帷幕,展期持续至11月中旬。作为一项承载着几代青岛人美好记忆的传统节会,每年菊展期间都吸引众多市民来公园赏景。
中山公园是青岛的第一座公园,建成于1901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都是青岛人周末休闲、家庭出游、朋友聚会的首选场所。
历经100余年,当时间来到2025年,青岛拥有的各类公园数量,突破了1000这个整数关口。
青岛,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
从老城街角到新区通衢,从滨海沿线到山林深处,星罗棋布的公园宛如一颗颗绿色明珠,有机镶嵌在城市肌理之中。
它们早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休憩功能:既是城市的“绿肺”,净化空气、涵养生态;也是文化的载体,延续城市记忆、容纳公共活动;更是生活的舞台,重塑着城市空间结构,也悄然改变着市民的生活方式。
01 从单一功能到多元价值的变革
青岛人对公园的情感,由来已久。文中开头提到的菊展所在地——青岛中山公园,始建于20世纪初期,是中国最早的公园之一,1929年更名为中山公园,是几代青岛人共同的记忆载体。
作为一座丘陵城市,青岛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精心建设了包括观象山、观海山、信号山、青岛山、太平山、贮水山、北岭山、嘉定山、烟墩山、楼山在内的十大山头公园。
航拍视角下的青岛宛如一座大公园。
随着人们对城市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公园城市建设引领生态文明发展的新范式应运而生。2022年,青岛全面建设整治60个山头公园,成为推动城市绿色更新的关键一环。
如今,青岛1031个公园,已经逐渐融入青岛市民的日常生活。这其中包括330个城市公园、687个口袋公园和14个森林公园。
与此同时,人们对公园的期待不断提高,推动其功能从传统的休憩场所,逐步发展为集生态、文化、社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空间,公园的定义正在不断拓展和丰富。
如今,越来越多的特色公园涌现出来:
市南区无偿献血主题公园创新融合公共服务与休闲空间,打造集科普性、参与性、时尚性于一体的特色场所;
市北区四方机车公园将工业遗存转化为艺术空间,旧设备、旧零件经艺术加工成为雕塑,让历史在新时代重获新生;
崂山区垃圾分类主题公园则将文化小品与休闲设施结合,让市民在游玩中学习分类知识……
空间功能的复合性也日益凸显。作为荣获过国际设计奖的“空中花园”,浮岛公园不仅是一处休闲空间,也是一处交通节点,更是缝合历史城区、延续城市文脉、激活城市活力的“黏合剂”。
青岛街头的众多高品质绿色空间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许多游客甚至未察觉自己正置身公园之中——它已自然融入日常路径,成为城市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更令人欣喜的是,公园的建设模式正悄然改变。今年5月初启动的邻里“微花园”建设活动,让居民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从选址设计到营建维护,市民全程参与,真正实现了“我的花园我做主”。
02 从景观美化到系统治理的探索
绿化景观的价值远不止于视觉美化,更在于其生态功能、全生命周期成本效益以及城市品牌形象等更多价值的充分发挥。
近年来,每逢节假日,小麦岛公园游人如织,成为青岛热门的休闲目的地。
这座面积仅0.157平方公里的小岛,曾因生态退化长期闲置,如今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景观提升与业态融合,已焕新成为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
近年来,小麦岛公园成为网红景点。
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感叹:“草坪与大海相映,这里是青岛将浪漫具象化的生动演绎。”
这样的治理理念也体现在复合型公共空间的建设中。麦岛路西侧停车场公园作为青岛首个“地下+地面+空中”三维综合体,不仅有效缓解了周边停车压力,其地面打造的2万余平方米滨海景观更注重生态效益,巧妙融入了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实现了功能性与生态性的有机统一。
今年上半年,麦岛路西侧停车场公园投用,其“停车+公园+云桥”的设计,重塑了滨海空间的体验模式。
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样板工程,太平山中央公园与浮山森林公园已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的重要空间。
13.5公里的浮山防火通道(绿道)贯通连接市南、市北、崂山三区,7.9公里的太平山环山绿道则串联起中山公园、植物园、榉林山公园等多个园区。
这两座公园不仅承担着城市“绿肺”功能——通过构建复杂的植物群落增强生物多样性、调节微气候、缓解热岛效应,更在设计中注重生态保护与休闲体验的结合,配套建设彩虹栈道、大草坪等设施,并引入书店、饮品店等新业态,实现生态价值与生活品质的协同提升。
航拍太平山中央公园。
这种系统治理的探索,让青岛的公园建设超越了简单的绿化美化,正在实现整体功能的提升。
今年,青岛还提出常态化推进公园城市建设。锚定公园、绿道“互联、互通、互动”、绿化植物“好看、好活、好养”、园林和林业设施“低成本、低维护、低碳”的目标,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由攻坚向常态化推进转变。
03 从物理空间到生活场景的构建
公园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青岛在推进公园城市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推动公园从单纯的物理空间,逐步转变为承载市民生活的丰富场景。
功能融合是其中的关键。
浮山全民健身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后,迅速受到市民的追捧。健身中心的建筑巧妙隐于山林之中,内部设有多个专业运动场馆。
尤其是绿道连接线与健身中心屋顶的彩虹跑道相互贯通,形成了一条融合运动健身与生态观光的复合型动线,实现了功能与场景的有机衔接。
“公园+”模式的持续探索进一步拓展了公园的服务边界。深圳路体育公园、橙岛时尚体育公园等通过场景融合、科技赋能与业态创新,成为吸引全龄人群的活力场所。
鸟瞰浮山全民健身中心。
这些公园不仅提供基础健身功能,更延伸出赛事举办、社交互动、休闲消费等多样化服务,展现出“公园+”模式所蕴含的广阔经济潜力与文化价值。
文化内容的注入为公园带来持续活力。太平山中央公园举办的2025年“青岛之夏”艺术灯会,历时83天,不仅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更成为一次成功的城市营销与文旅融合实践。
截至闭幕,灯会累计入园人数达30万人次,直接及间接拉动消费超过千万元,彰显出文化场景对城市消费的强劲带动作用。
纵观全球一流城市,从纽约中央公园到伦敦海德公园,从成都的公园城市实践到上海的口袋公园建设,公园早已不仅是绿色点缀,更是城市竞争力、宜居性与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
夜色中,街角的口袋公园成为市民的欢乐空间。
公园正通过空间重构、功能复合、时间延展、需求串联等方式,覆盖晨练、午休、下班运动、周末休闲等全时段场景,承载休闲、运动、文化、消费等多重需求,融入市民生活的每一面。
从中山公园一朵菊花的绽放,到千余座公园的百花齐放;从历史悠久的山头公园,到街角巷尾的口袋公园,青岛的“千园之城”建设,不仅是绿化水平的提升,更是向世界展示着一个更绿色、更宜居、更人文的青岛。
记者|刘栋 编辑|赵笛 摄影|刘栋 梁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