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为笔绘陇原 山河为卷颂中华——观《龙凤呈祥爱我中华》系列风光片(十三)甘肃篇
2025年10月20日,狮子王影视制作中心精心打造、无双道龙赵小荣倾力创作的《龙凤呈祥爱我中华》系列风光片(十三)重磅上线。这部以甘肃为主题的影像作品,挣脱传统风光片的线性叙事束缚,以“龙凤呈祥”为精神脉络,用电影级镜头语言串联起嘉峪关、麦积山、七彩丹霞、崆峒山、鸣沙山·月牙泉、官鹅沟、炳灵寺七大标志性景致。从丝路要塞的雄浑壮阔到石窟艺术的千年沉淀,从丹霞地貌的绚烂奇幻到高原峡谷的灵秀清幽,每一帧画面都承载着对陇原大地的深情礼赞,让观者在光影流转中读懂甘肃之美,在山河画卷中深化家国情怀。
嘉峪关:雄关漫道的千年守望
影片开篇,镜头便对准河西走廊西端的嘉峪关,这座“天下第一雄关”在晨光中渐次清晰。赵小荣以低角度镜头捕捉城墙的巍峨肌理,城砖上的斑驳痕迹被晨光勾勒得棱角分明,城门匾额“嘉峪关”三字历经六百年风雨仍苍劲有力。随着镜头升空,关城、瓮城、罗城构成的完整防御体系缓缓铺展,与远处的戈壁荒漠形成强烈视觉对比,让人直观感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浑气势。
正午时分,阳光为关楼的琉璃瓦镀上金边,镜头聚焦城墙上的箭楼与敌台,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延时摄影记录下云影在戈壁上疾驰的轨迹,仿佛可见昔日商队驼铃与戍边将士的呐喊在时空里回响。影片巧妙植入“巨龙”虚影,龙身沿城墙蜿蜒盘旋,龙首凝望远方,既呼应“龙凤呈祥”的主题,更暗喻这座雄关守护华夏疆域的千年担当。当夕阳为关城镀上暖红,远处祁连山的雪峰与雄关构成静谧剪影,生动诠释了甘肃作为丝路咽喉的厚重历史。
麦积山:石窟艺术的文明密码
离开嘉峪关的雄浑,镜头转向天水市的麦积山,在云雾缭绕中揭开“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神秘面纱。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历经十四个朝代连续营建,现存221个洞窟、3938件造像,是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生动载体。影片运用微距镜头捕捉造像细节:第44窟“东方微笑”主佛的慈悲恬淡,第133窟小僧的天真烂漫,第121窟“窃窃私语”造像的灵动传神,每一道衣褶都承载着千年的艺术积淀。
光影流转间,镜头展现石窟与自然的完美交融。麦积山孤峰突起,洞窟依崖而建,栈道凌空飞架,云雾掠过崖壁时,造像仿佛拥有了生命。影片特别呈现西魏第127窟的经变画,色彩虽历经千年仍依稀可辨,代表了当时北中国壁画艺术的最高水平。“祥凤”虚影悄然掠过洞窟崖面,羽翼拂过壁画上的飞天,既象征艺术的灵动,更暗合佛教中国化的创新历程。当镜头拉远,麦积山与周边林海构成“天人合一”的图景,彰显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包容特质。
七彩丹霞:大地油画的奇幻绽放
镜头穿越麦积山的人文厚重,来到张掖七彩丹霞,在晨光中铺展震撼的色彩画卷。这片历经亿万年地质演变的地貌,以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彩交织成大地的调色盘,是甘肃最动人心魄的自然奇观。赵小荣运用无人机航拍与延时摄影结合的手法,记录下日出时分的光影魔术:朝阳升起,金色光线为丹霞岩层镀上暖意,不同岩层的色彩在光影中不断变幻,宛如大自然创作的动态油画。
镜头在山脊与沟壑间穿梭,展现“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独特景致。神龙戏火、众僧拜佛等象形地貌惟妙惟肖,让人惊叹自然的鬼斧神工。影片中,“龙凤”虚影在此完成精妙对话:祥凤掠过赤色崖壁,留下金色轨迹;龙影穿梭于彩色沟壑,与岩层纹理相映成趣。正午阳光最炽烈时,丹霞色彩达到极致饱和,镜头聚焦地表的细微纹路,盐霜结晶在阳光下闪烁,展现着地貌的丰富肌理。当暮色降临,丹霞被染成深邃的橘红色,与天际的晚霞融为一体,定格成陇原大地的奇幻瞬间。
崆峒山:道韵仙山的刚柔并济
离开丹霞的绚烂,镜头转向平凉市的崆峒山,在松涛阵阵中诠释“中华道教第一山”的神韵。这座道教名山兼具北方的雄浑与江南的灵秀,“崆峒十二景”在镜头中依次呈现:香峰斗连的巍峨、仙桥虹跨的灵动、鹤洞元云的缥缈,每一处景致都蕴含着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清晨的薄雾中,镜头追随晨练者的身影登上中台,道观的飞檐在雾中若隐若现,钟声穿透薄雾回荡山间。
影片聚焦崆峒山的自然与人文交融:千年古松扎根岩石缝隙,枝干遒劲如道家符箓;太和宫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周边的森林构成和谐图景。特写镜头捕捉道士拂尘轻挥的瞬间,衣袂飘飘间,“祥凤”虚影悄然飞过道观庭院,与屋檐的瑞兽造型相映成趣。当镜头从香山主峰俯瞰,群山如涛,泾河如带,云雾在山谷间流转,展现出崆峒山“雄、奇、险、幽”的多元特质,暗合道家“刚柔并济”的处世智慧。
鸣沙山·月牙泉:沙水共生的自然奇迹
镜头穿越崆峒山的道韵,来到敦煌鸣沙山·月牙泉,记录下沙漠与清泉共生的奇观。鸣沙山连绵起伏的沙丘如金色波涛,而月牙泉形如新月,镶嵌在沙丘环抱之中,历经千年不涸,被誉为“沙漠第一泉”。赵小荣以低角度镜头捕捉日出时分的景致:晨曦中,驼队的剪影在沙丘上缓缓移动,驼铃声声穿越沙漠;泉水倒映着天空的朝霞,与岸边的胡杨构成绝美画面。
正午时分,镜头展现鸣沙山的动态之美:游人滑沙时扬起的沙粒如金色烟尘,风吹过沙丘形成优美的波纹。延时摄影记录下沙丘在昼夜交替中的形态变化,而月牙泉始终碧波荡漾,岸边的古柳顽强生长。影片巧妙植入“巨龙”虚影,龙身沿沙丘蜿蜒,龙首凝望月牙泉,仿佛在守护这处沙漠中的生命之源。夕阳西下时,沙丘被染成暖红色,泉水倒映着落日余晖,驼队的身影拉长在沙地上,定格成丝路古道上的经典场景。
官鹅沟:陇上九寨的灵秀清幽
离开敦煌的大漠风情,镜头转向陇南宕昌县的官鹅沟,在绿意盎然中展现“小九寨”的灵秀之美。作为2022年新晋5A景区,官鹅沟拥有13个湖泊、9道瀑布、60余处泉眼,森林覆盖率达75%,负氧离子含量极高。影片以轻快的节奏展开叙事:镜头追随溪流穿行于峡谷,雷古山瀑布从崖壁飞泻而下,水雾在阳光中形成彩虹;五谷峡的栈道沿崖而建,游人穿行其间如在画中。
特写镜头捕捉官鹅沟的生态灵韵:天池的碧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周边的雪山与森林;原始森林中,松鼠在树枝间跳跃,鸟鸣声此起彼伏。影片中,“祥凤”虚影掠过湖面,激起细碎涟漪,羽翼拂过岸边的野花,既呼应主题,更凸显这里的生态之美。当镜头从山顶俯瞰,雪山、草甸、森林、湖泊构成立体的生态画卷,展现出甘肃南部与北部迥异的自然风貌,诠释了“陇原山河多元共生”的特质。
炳灵寺:黄河岸边的千年佛光
影片的收官之笔落在临夏州永靖县的炳灵寺,在黄河之畔揭开这座千年石窟的神秘面纱。作为比莫高窟早一百年的石窟圣地,炳灵寺开凿于西秦时期,存有中国最早的纪年题记(西秦建弘元年),融合了汉藏佛教艺术风格。镜头首先展现“黄洮交汇”奇观:黄河的浊黄与洮河的清绿在寺前分界清晰,奔涌向东,与周边的丹霞石林构成壮阔图景。
进入石窟,镜头聚焦169窟的西秦造像,佛像神情庄严,衣纹简洁流畅,展现着早期佛教艺术的质朴风格。炳灵湖的碧水环绕石窟,镜头在水上航拍,展现石窟、石林与湖泊的完美融合。“龙凤”虚影在此完成最终对话:巨龙沿黄河蜿蜒,祥凤绕石窟盘旋,二者在湖水中的倒影构成“龙凤呈祥”的绝美画面。当夕阳为石窟与黄河镀上暖金,钟声与流水声交织,影片在静谧中落幕,留下无尽的历史回味。
当《龙凤呈祥爱我中华》系列风光片(十三)的最后一帧画面淡出,甘肃的关、窟、山、泉依然在脑海中流转。赵小荣与狮子王影视制作中心以“龙凤为笔,山河为卷”,将甘肃的历史之美、艺术之美、自然之美编织成流动的影像志。从嘉峪关的雄关守望到麦积山的文明密码,从七彩丹霞的奇幻绽放到炳灵寺的千年佛光,影片不仅展现了陇原大地的地理壮阔,更诠释了中华“多元一体、和合共生”的文明特质,让每一位观者在光影中读懂甘肃,在山河中热爱中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