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接待近200万人次的景区,年营收居然只有2.78万元?
乍一听,这简直荒谬得离谱。可就在前几天,还真有不少人信了这个说法。说实在的,这压根不是景区的真实收入,而是项目公司2024年的账面营收——跟当前景区运营几乎毫无关系。坦白讲,这是一场典型的“数据误读”。
事情的源头,得追溯到9月30日。那天,江苏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布了一则公告:南京金陵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拟转让60%以上股权,其2024年营收仅为2.78万元。
消息一出,部分自媒体迅速将这个数字等同于“金陵小城景区年收入”,甚至开始渲染“文旅项目彻底失败”的论调。但问题在于,金陵邑公司只是早期的建设主体。
早在2021年景区开园后,实际运营权就已移交给了南京天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这类操作在文旅行业其实很常见——项目公司完成建设任务后往往进入“休眠”状态,账面营收低甚至为零,并不稀奇。把建设公司的财务数据当成运营公司的成绩单,就像拿房地产开发商的财报去评判一家酒店的生意好坏——显然不靠谱。
实际情况恰恰相反。金陵小城自2021年5月正式开放以来,运营相当稳健。截至2025年10月,累计接待游客已达187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1.44亿元。就拿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10月1日至8日)来说,单日客流峰值冲到4300人次;配套的“燕集里”客栈在节假日期间房价高达1380元,依然一房难求。这说明,其“门票+餐饮+住宿”的复合营收模式已经跑通,具备了可持续的商业闭环。
那么,那2.78万元到底从哪来的?很可能只是项目公司零星的资产处置收入或银行利息,与景区日常经营完全脱节。
重点来了:金陵小城并非孤军奋战。它由南京城投、中建八局、牛首山文旅集团和无锡拈花湾文投四方共建。尤其是拈花湾文投,在无锡拈花湾项目上积累了成熟的文旅运营经验,怎么可能让一个重点打造的项目长期“赔本赚吆喝”?
更值得澄清的是,这次股权转让根本不是“甩卖烂摊子”,而是引入专业运营资本的常规动作。据公开信息,金陵邑公司挂牌转让股权,核心目的是优化股权结构,为后续二期开发或业态升级铺路。在文旅行业,这种“前期政府或国企主导建设,后期引入市场化运营方”的模式早已成为标准路径。无锡拈花湾一期建成后,同样经历过类似的股权调整和运营主体切换。
说白了,这是项目走向成熟、迈向精细化运营的信号,而非失败的征兆。
再看一组数据:金陵小城平日客房入住率稳定在60%以上,节假日基本满房;餐饮客单价约150元,复购率和口碑都不错。这些实实在在的运营指标,支撑着其稳定的现金流。如果真如传言所说“年入不到3万”,怎么可能在国庆期间房价卖到1380元还有人抢着订?这逻辑根本说不通。
一个被误读的财务数据,差点让一个年收过亿的文旅项目“社死”。这事儿给我们提了个醒:看新闻别只盯着标题,查源头才靠谱。尤其是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一个脱离语境的数字,很容易被放大、扭曲,甚至演变成一场舆论风暴。
话说回来,文旅项目该不该定期公开运营数据,避免这类误传?在我看来,透明度确实有必要提升。毕竟,公众对公共投资项目的关注是合理的,而专业机构也有责任用更清晰的方式传递信息。否则,类似的“2.78万元乌龙”恐怕还会重演。
别忽视这一点:文旅不是快生意,而是慢功夫。从建设到运营,从引流到变现,每一步都需要时间沉淀。金陵小城能在四年多时间里接待近200万游客、实现1.44亿收入,已经证明了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与其被一个误读的数据带偏节奏,不如多关注它如何持续优化体验、拓展业态——这才是决定它未来能否真正“长红”的关键。
所以,下次再看到“某景区年入仅几万元”这类耸人听闻的标题,不妨多问一句:这钱,到底是谁赚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