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蜿蜒,漓江两岸青山叠翠、生机勃勃。桂林的优美山水和良好生态,吸引了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图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游客乘坐游船在漓江游览。 记者李忠波 摄
开栏语:“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桂林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统揽,在各领域取得长足进步。如今的桂林,生态底色愈发亮丽,文旅产业焕发新活力,产业振兴步伐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民生保障不断加强……从今日起,本报将推出“收官‘十四五’ 奋进世旅城”系列报道,全面梳理桂林过去五年的发展成果,展现桂林在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进程中的奋进姿态与辉煌成就。
□本报记者 陈娟
一江碧水蜿蜒,漓江两岸青山叠翠、生机勃勃。
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念兹在兹、关心牵挂,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保护好桂林山水就是对国家对民族最大的贡献,是“国之大者”。桂林市始终牢记嘱托,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统揽,当好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对漓江开展全流域、全覆盖、全方位保护与治理,严守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将生态保护深度融入发展血脉,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从“治标”到“治本” 当好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
桂林始终将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作为首要的政治责任,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漓江保护体系,实现从“治标”到“治本”的跨越。
法治是漓江保护的“定盘星”。桂林持续加强生态环保立法,坚持“小切口”精准立法,先后出台《桂林市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桂林市漓江洲岛滩涂岸线保护管理规定》等10部漓江保护地方性法规,持续完善“两个保护”地方性法规体系,为保护划定“硬边界”;推进《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加快《磨盘山旅游服务区详细规划》编制,创新全国首例国土空间与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协同编制模式,让保护既有“法律红线”,又有“规划蓝图”。
健全完善生态安全司法。桂林创新漓江生态保护司法联动机制,成立桂林山水保护研究院、漓江生态环境司法保障服务联动中心,设立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官办公室和人民法庭,出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完善公检法保护体系。加大生态执法力度,在全国率先建立健全公安系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成立公安局生态环境保护分局、大队、中队,全面推行一村一辅警,组建“二郎神”民兵分队,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桂林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深入开展“两个保护”专项监督,持续开展“4·25漓江保护日”系列活动,在全国地级市中首创发布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和指数报告,构建起全民共同参与、全社会共同治理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
从“分治”到“综保” 一体修复守护桂林山水原真
“10个月内消除市区朝阳河、灵剑溪、瓦窑河、南溪河4条支流劣V类水质问题。”2025年初,桂林向漓江支流污染“亮剑”,一场“消劣返清”攻坚战全面打响。
桂林创新采用“应急抢险+长效治理”模式,设立治理项目施工指挥部,实行“驻点管家、吹哨报到、限时办结”工作制,倒逼治理提速增效。截至目前,33个排污口已完成治理13个;9座污水提升泵站基本正常运行或试运行;73个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一期23个将在今年年底前建成;4条支流应急补水工程主体已完工,均具备补水条件,支流“焕新”的画卷正逐步展开。
这只是漓江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桂林依托国家“十四五”第二批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守护漓江山水原真性为核心,总投资54.91亿元,实施83个子项目,开展覆盖1.23万平方公里区域的生态修复,持续推进漓江干流治乱、治水、治山、治本“四治”工程,抓好漓江支流“消劣返清”和生态功能提升。
“治乱”直击痛点,拆改影响漓江数十年的“桂桂渔”渔船150余艘,移除核心景区跨江线缆,告别“蜘蛛网”、焕新“无线美”;“数字漓江5G平台”落地,实现水质、山体、生物多样性等全方位数字化监管。
“治水”成效显著,西湖水质从劣V类升至Ⅲ类并首现白琵鹭,荔江湿地修复186公顷,引得中华秋沙鸭、彩鹮重现,桃花江获评“美丽幸福河湖”。
“治山”成果斐然,为21家采石场复绿136万平方米,修复漓江洲岛等区域近20万平方米,让裸露山体重披“绿装”。临桂横山里矿山用“静态破碎+智慧监测”除隐患,植被覆盖率从5%跃升至65%,成自然资源部观摩点,为全国废弃矿山修复提供可推广方案。
“治污”多点突破,投入40多亿元建180公里雨污管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居全区首位;创新“分散处理+资源利用”模式,农村污水变灌溉水,严控农业面源污染;1200艘游览竹筏“油改电”年减碳近2500吨,实现城乡全方位护水。
桂林还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无废城市”试点。桂林市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自然城市”平台,环境治理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桂林喀斯特入选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
从“保护”到“共赢” 绘就生态惠民新图景
保护生态不是“亏本买卖”,而是惠及长远的“绿色投资”。桂林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吃好“山水饭”,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向奔赴”。
灵川县潮田乡深井村曾受石漠化困扰,如今旧貌换新颜。近日,村民毛五福忙着在乱石洼地采收金槐米,这块15亩的开荒地让他早已告别“种玉米难糊口”的日子。“金槐树现在产花量还少,丰产期400株每年能收8万元,加上种植林下草药也有收入,比种玉米强太多。”毛五福说。如今,全村开荒地都种上了金槐树,发展林下种植,昔日的“石窝窝”变成了“金窝窝”。
生态向好也带火了乡村旅游。雁山区柘木镇柘木村油麻滩曾因岸线环境差而鲜有人至。岸线生态修复后,这里水清岸绿,游客量大幅增长。农户陈家臻看准商机,租下江边荒废10年的“农家乐”改造成茶馆,经营起“下午茶”生意。“每天都有游客来喝茶看景,收入比打工强多了。”
漓江之上,变化同样亮眼。1200艘竹筏完成“油改电”,噪音小、无污染的体验赢得游客青睐。“游客体验好,回头客也多了!”做了15年筏工的徐卿感叹。生态改善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2024年大河背村游客接待量突破6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从5年前的1.2万元增至6.5万元。
今年6月,桂林启动“2025桂林山水旅游民宿生活季”,推出三大主题旅游线路,串联东漓古村、三千漓、龙脊梯田等核心景点与精品民宿,打造“住宿+体验+观光”深度游模式。这既让游客慢品山水之美,也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持续共享生态发展红利。
从“颜值”到“价值” 续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保持山水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桂林。”这是桂林对生态保护的坚定承诺,亦是未来发展的清晰航向。
当前,桂林持续推进漓江生态保护与管理体制创新,大力实施全流域生态保护和品牌提升工程,力争将漓江打造成国内江河综合治理典范、世界级生态环境保护样板。随着“十四五”规划收官临近,桂林已圆满完成生态保护“三步走”首阶段任务,漓江干流国控断面水质长期稳定达Ⅱ类标准,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在全国地级市中常年稳居前七、2024年跃居第三。
守护山水“高颜值”的同时,桂林更着力提升生态“高价值”。加快绿色产业发展,加快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培育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建立健全利益共享和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入选国家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珠江流域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在桂林成功交易。
如今的桂林,正以“三步走”战略为指引,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之路上稳步前行,不断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来源: 桂林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