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听过白玛曲真 词、 勾德钦 曲《我的家乡在甘洛》吗?
《我的家乡在甘洛》▲
我的家乡在甘/洛在甘/洛
白云绕村落
阿哩哩哩哩哩绕村落
吉日峰顶银雪缀
尼日河上水漩涡
吉日峰顶银雪缀
尼日河上水漩/涡哟
茶马古道红军树
海棠苦荞满山坡
谁不爱甘洛...... ......
甘洛山乡俯瞰▲
进入甘洛县成▲
当地彝族姑娘们▲
非常动听的一首歌曲,让我回想起过往仲秋季出行甘洛的情景。
甘洛在四川大凉山,大凉山多山。去甘洛的路上,穿过一个又一个隧道,黑一阵,白一阵,又黑一阵,再白一阵,像是访一块古碑,又像是看拓片,黑白交错出一阵阵古旧的韵味。
黑白交错出一阵阵古旧的韵味▲
到达甘洛,天色尚好,淡淡的黄昏暮气,人好比从拓片中跃身而出,走进了一幅陈年水彩或者一张剪纸。
为什么是陈年水彩,为什么是剪纸?我也说不来,或许是甘洛傍晚暗淡的苍茫况味。
人好比从拓片中跃身而出▲
甘洛傍晚暗淡的苍茫况味▲
如果有声音的话,甘洛大地之音是呜咽的埙,吹土为声,如泣如诉。
甘洛是彝族集聚地,彝人能製埙,他们叫三眼洞箫,形状近乎先秦商周时代旧制。
吹土为声,如泣如诉▲
据《文山地方县志》记载:三眼土洞箫,即“三孔陶埙”,吹孔气鸣乐器,为文山县追栗街大兴寨彝族特有乐器。
彝语称之为“底劳”。和流传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埙同属一类,是古老的吹奏乐器。据彝族老艺人张朝标讲述,传说一个彝族小伙在山上放牛无聊时随意挖了点潮湿的泥土捏成土洞箫。古时彝家人做完农活后要吹会儿三眼土洞箫,累了一天听听优美动听的声音后特别解乏。从此,三眼土洞箫便成了彝家人心爱的乐器。每年开春时节,彝家人的田边地头便会响起悦耳动听的土洞箫声。
三孔陶埙▲
甘洛的空气似乎有黏稠感,街巷与他乡并无二致,人走上前,脚步似乎沉重些许。
那些山水自成面目。山形硕大,肥肥厚厚,俨然一只隻巨大的蟾蜍冬眠大地,憨憨的。水却瘦一些,游弋如蝌蚪,又好似长龙,蜿蜒着,弯曲着,奔走着,摇摆着。
山形硕大,水却瘦一些▲
甘洛街巷与他乡并无二致▲
车跟着路,路随着水,溯源而上或者顺流往下。
车在山脉间绕来绕去,水也在山脉间绕来绕去。水是山的子女吧,印象中,甘洛一下雨,山沟沟就聚集了很多水,白花花往下走。也有水文静一些,静汪汪窝着,成了洼地成了池塘成了湖泊……
车跟着路,路随着水▲
我欢喜甘洛的山,大手大脚,伟岸巍峨。
站在山脚下,山越发显得高大,衬得人更加矮小。山比人气魄大,欲与天公试比高。已经到了山上,前头居然还有山,山与山相连着,山与山叠加着。
山比人气魄大,欲与天公试比高▲
万物阴阳,有白就有黑,有高就有低,有瘦就有胖,有山峰就有沟涧就有峡谷。
好山常有好峡谷,甘洛好峡谷,大渡河大峡谷,极壮观,最深处近三千米,两岸最窄的地方仅三丈馀。岸边悬崖峭壁,不要说人不能上,野兽也不得攀爬。三五只不知名的鸟唤叫着,从山这边扑棱到那边,雄鹰飞得更高,仰头去看,见只漆黑的一点在那里移动。
大渡河大峡谷▲
直入云端的天梯▲
悬崖上的钢梯▲
大峡谷水深,好像泊在那里一般,动也不动,静水深流。
水很干淨,蓝盈盈的,目力可达数米,只是未见到鱼虾之类。
大峡谷水深,好像泊在那里一般,动也不动▲
一路随着水路走,人一走,景色就变了,峡谷弯弯,哪里有个尽头。
于是索性停车坐下来,坐看那水,看那山,看那云,也看崖,看石头,坐得久了能看见心。
峡谷弯弯,哪里有个尽头▲
很久没见自己的心了,寻来拂帚,好好打扫了明镜台上的灰尘。神秀偈子写过: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人不惹尘埃,尘埃自来,要勤扫。
好好打扫了明镜台上的灰尘▲
灵府扫得清淨些,顿时轻松了澄澈了,于是想着往高处走走。
寻得一平缓的山,一级级台阶,一步步接近山腰。风渐渐大了,这是天地的呼吸啊。衣衫鼓蕩,一时凌乱,头面也凌乱。山还是比人高,但人已经位于水之上了。眼见碧空云如絮,山中水如练,喜不自禁,不知道说什么好。无言最好吧,大美无言,静静站着,飘然天地。恨不得风大些,更大一些,让风吹进体内,吹化双眼的冰雪,吹散心头的块垒。
寻得一平缓的山,一级级台阶,一步步接近山腰▲
甘洛人说纳福,是享福意思。那一回,我出行甘洛,觉得此处是福地,此处不独纳福,更能纳风。
福有个定数,风没有休止,源源不断吹过来。吹啊吹啊,我欲乘风归去。
吹啊吹啊,我欲乘风归去▲
晚上,睡进甘洛的夜里,格外好眠,那是风吹走了泼烦。
这个季节,甘洛有许多值得一去的风景胜地,一下子也说不完,只有自己来走一走,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仲秋甘洛山乡▲
《清平乐·甘洛美》——作者
峻峰屏护,簇簇烟村处。
索玛花开香满路,醉了云间鸥鹭。
清溪古道留痕,碉楼岁月存珍。
且看甘洛新貌,梦随雅砻飞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