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西北
卢苇秋
以前,对于大西北的感知,多源于相关影视剧的传播。我记得有一部反映与沙漠抗争、植绿荒漠的电视剧,屏幕上呈现出大漠无垠的荒凉、飞沙走石、昏天黑地的场景,着实令人震撼。不过,这种震撼是从屏幕传递到身体的,其震撼波及震撼力由于屏幕的阻隔与过滤,委实间接得多了。近期,终于有了一次深入大西北、身临其境地体验这种震撼的机会,我岂能错过!
古诗有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我们知道,中国的大西北地区是“三江源”所在地,被誉为“山宗水源”。出发前,我身在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不由得抬头西望,但见碧空如洗,白云悠悠。我知道,我即将奔赴的地方就远在这白云之上了。具体说来,我们这次走的是甘青环线,最高的地方海拔达3600米,说它远在白云之上,即便不算恰如其分,至少并不过分。
的确,大西北呈现给我的是整体的荒凉。在茫茫大漠中开辟的柏油路恰似一尾黑蛇游弋,车窗外一闪而过的除了黄沙漫漫,还是黄沙漫漫。当然,这并不排斥个别时候跃入眼帘的一丛丛绿植。同行者阿瓦是一位地质工作者,他说,那是沙棘等抗旱植物。我不禁疑窦丛生:既然可以种植沙棘与黄沙抗衡,从而最终达到治理沙漠的目的,何不推而广之,在茫茫大漠里遍植沙棘呢?阿瓦嘴角浮出了浅浅的笑意,调侃地说,沙棘的能力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无可限量,大漠中,戈壁滩,有很多盐碱地,对这种地方,沙棘也只能望洋兴叹、望而却步了。阿瓦的一席话,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兰考,想起了焦裕禄,想起了老书记当年治理盐碱地的艰辛,不由得喃喃自语:“怪不得荒无人烟呢,这种地既无法植绿,也无法住人,只能依其独具一格的个性,千万年来就这样原始地荒芜着。”
但这并不能否认人类在这种极端条件下,于无边荒凉中塑造的种种传奇。有一个西北老汉,不仅自己经年累月地坚持植绿固沙,还发动、带领子孙几代人以家传植绿的方式向着沙漠腹地挺进。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这样的西北老汉,大西北地区终于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转变。大西北防护林带像一匹匹写意大漠的绿绸飘飞在荒滩戈壁,锁住了黄沙东进南下的势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大漠日出
而于无边荒凉中塑造传奇的又何止人类!大西北一路风景的本身也蕴藏、寓示着这个道理。按说,水与沙漠是绝缘的,两者好似“一山不容二虎”,本是有你无他、有他无你、你死我活,不可兼容。然而,这种人为的想象首先被青海湖一票否决了。青海湖洋洋洒洒、恣意汪洋,面积达4650多平方公里。在离天最近、毫无污染的阳光照耀下,湖面金珠绿玉、斑驳陆离,仿佛诉说着这高原“纸醉金迷”的生活。海鸥翔集,群舞于这万顷碧波之上,或偶落于水边沙滩之上,与人同乐,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场景!
青海湖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高原上的大多数湖泊,如茶卡盐湖、察尔汗盐湖等,竟也是盐的富矿,这是我所说的“自然传奇”的又一例证。千万年前,这一带的大西北地区还是浩瀚无垠的汪洋。由于地壳运动,高山隆起,这一带的地貌发生了天翻地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海水流入地壳的褶皱,形成了跨越千万年时光、与当今的我们对话的湖泊。所以,今日之湖水乃往昔之海水,说它们是盐的富矿,自然不难理解,甚至是水到渠成的。当地人有效利用了这天然的馈赠,取湖水中之盐,塑各种雕像于湖岸之上,这些雕像有建筑,中式的,西式的,琳琅满目,不一而足;有人物,现实的,神话的,均以盐塑成;有动物,天上的,地上的,水里的,海陆空一网打尽,应有尽有。更有更多的盐,自己堆积如山,聚集成岛,宛如一片片白色的祥云落于湖面之上,引得八方游客或涉水而上,或泛舟前往,通过相机把无数的美好瞬间化为了永恒。所谓景者,在我看来,亦是游客心境之写照。游客所有摇曳生姿的自我展现,不过是壮美、神奇的自然风光使然耳!在茶卡盐湖倒映着蓝天白云的碧波之上,在中国的“天空之镜”,我手舞足蹈,成了一个射日的“现代后羿”。当然,我知道,茶卡盐湖的太阳,我是无力射落的,我也无意求得大家的谅解,因为这时,我已自然融入了茶卡盐湖。在察尔汗盐湖,景区工作人员还匠心独运地设计了一道深入湖水中的T型台,游客们可在T型台上走秀,面对遥远的昆仑山、眼前连天接地的碧水抒情,表达自我,表达对山水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
茶卡盐湖盐雕塑
打卡茶卡盐湖
还有更为神奇的水!你听说过鸣沙山、月牙泉吗?是的,鸣沙山、月牙泉像一对缘分天定的神眷伴侣,千万年来,一直携手走到现在,并将一直走下去,走向永无尽头的未来。在敦煌市,我虔诚地拜访了月牙泉、鸣沙山。谁能料到,在千里戈壁、万里黄沙的包围之中,竟有月牙泉这万年不易的“颜如玉”。汪汪一碧的水啊,在周围繁茂草木的簇拥之下,汇聚成了天上月牙之状,有银辉遍洒却不自满,把发展的余地和余韵交付给上天。同时,她又像一只穿越风沙与时空、望眼欲穿的不竭不枯之眼,千万年来诉说着与自己、与广漠、与苍穹的永恒对话。震撼之余,我诗兴顿起,立于月泉楼之上,捋须吟道:
泉水担心
在荒漠中迷路
便选择了月亮
于是泉水便
永远是亮汪汪的
一池
月牙转到了
荒漠,便不再
渴念圆满
有一汪泉水相伴
便足够了
哪怕是
月牙形的一片
即使世界全成沙漠
你依然草木繁茂
执着地
望眼欲穿
既而又为鸣沙山吟道:
当鸣沙山静默的时候
我浮想联翩
就像漫漫黄卷之上
翻涌不止的白云
当鸣沙山沙鸣的时候
我万籁俱寂
把自己抽丝剥茧成
一粒沙,交付鸣沙山
任情抒写
当我与鸣沙山
渐行渐远的时候
我不知她沙鸣的状况
便以自己沙哑的沙鸣
向她呼风唤雨
期待她
永不沙哑的回声
再来说山吧,我在感佩鸣沙山、月牙泉这一对神仙伴侣时,既为月牙泉千万年不被风沙所掩赞叹,也为鸣沙山千万年来不为风霜所动、所移而叫绝!山水的传奇概皆如是乎?大西北神奇的山黑独山进一步为我们揭晓了答案。黑独山位于甘青交界的青海省境内,是甘青环线新近开发的一处原始风味更浓的风景,正因她刚刚开发,又有许多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所以,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为此,我们小心翼翼、诚惶诚恐地接近她,生怕惊扰了她平静的生活。沿着指定的路线,我们攀登上了一个山坡的坡顶,刹那间,除了震撼还是震撼,仿佛是江南水墨画一般的风景兀然展现于我们的面前,我像一个受宠若惊的“阅卷人”兴奋得指指点点,显得无比的亢奋。但见黑独山,山山相连,绵延不绝。其山不知是何原因,呈黑色,但又不是纯黑,在黑色的大基调之下,仿佛被风拂的细柳拂拭过,在山体上留下一道道略显稀疏的流痕,仿佛是一个又一个神秘的西域女郎,含苞欲放地正要揭开她神秘的面纱。那是一个“晴方好”的日子,却见更远处,绵延不绝的黑独山与天相接,与铅白色的云层相接,竟是浑然天成的一体了。
黑独山前留影
说到山,除了黑独山,还不能不说说七彩丹霞。七彩丹霞是位于张掖市的独特的山体地质景观,有赤壁长城、丹霞云海等多处让人目不暇接的景点。但见层峦叠嶂之上、之间,均被红黄交织的岩体色彩所覆盖,而其中,有些山体又有一片又一片的绿色苔藓、低矮灌木点缀,远望之下,竟也是色彩斑斓的了。我一直想给这绚丽的景色一个贴切的比喻,竟一时语塞,思虑良久,我觉得这仿佛是人体的纹身一般,并且,我觉得这众多的七彩丹霞地貌汇聚在此,好似在参加一场竞秀比赛,于是,便有诗情涌上心头来。
纹身的群山
聚在一起
裸奔
奔跑了千万年
仍然没有分出高低
上下,泾渭依然分明
四面八方
闻讯而来的人
参与了这场裸奔
最后也无一例外
全被纹身
他们竞相跑出来后
仍然如梦似幻
口中念念有词
纹身,纹身
裸奔,裸奔!
将七彩丹霞
纹于身上
一道永不谢幕的
人间奇景!
众多七彩丹霞中,窃以为,以赤壁长城最为雄浑。当然,这不是言指其形,其形长不过数十米,高不过几米,实乃意指其意。因为,长城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象征,而这塞上的赤壁长城又呈红色,寓示着中华儿女拳拳的报国之心,故感其最为雄浑也!在赤壁长城,我又仿佛感受到了那烽火遍燃、硝烟弥漫的岁月,各种肤色的洋鬼子,不论是西洋的,还是东洋的,在我巍巍长城之下,都丢盔卸甲,势若溃水,一败涂地,永远不敢再犯!赤壁长城承载与表达的是永远屹立于东方大地的民族精神。
或许有人要问,难道大西北除了荒漠以及荒漠之中那星星点点的绿之外就没有聚集成“海”、铺天盖地的那种绿吗?!我的回答是有!那就是有神山之喻的祁连山底下那一望无际的祁连山大草原。对于祁连山大草原来说,我们去得并不适时,略微晚了一些,草也略微黄了一些,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游兴,我除却汉装,换上了一身藏族服饰,整个人立刻显得雄壮了许多。那唯一赤裸的右臂,在同行的美女娇娇看来,竟还有些性感。我顾不上与其玩笑,径直行至了一处经幡飘逸之处,俯身下来,伸出双臂,模仿一只高原雄鹰在蓝天白云以及茫茫苍山、红黄相间的经幡的映衬之下,起飞!
天境祁连心相连
然而,真正让我体验雄鹰翱翔的,还是赛马。我一直向往与马共舞,因为我认为,骏马就是草原上奔跑的雄鹰。因此,这种机会,我自然不容错过。跨鞍上马后,我俯下身来,抚摸着骏马的鬃毛,并将自己这张以前仅与女人亲近过的脸贴在了它的脸上。它他像意会了似的,打了几声响鼻,并开心地撒了一会儿欢。充分交流后,我有了无比的信心。所谓驭马也,恰如驾车矣!我是一个有着多年驾龄的人,驾驶时已有了一种“人车一体”的感觉。此时的坐骑,无非就是车换马矣。因此,驱马奔驰起来,我以为自己与马已经“人马一体”了。哪知,马究竟不是车,它是一胯下的活物,他尽情地、挥洒自如地奔跑时,我除了感觉自己是一缕草原的风之外,就是饱受了颠簸之苦。说来也挺神奇的,此马与我仿佛“一见钟情”似的,他似乎对我的感受感同身受似的,有意地与我在奔跑中粘合。我充分感受到了他的善意,便积极回应,终于,我们有了“人马一体”、琴瑟和鸣的感觉。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他的奔驰就是我的奔驰,草原上的一路“山山水水”已成我呼呼而过的“耳旁风”,及至抵达终点,我们收获大片喝彩时,我才如梦初醒。
如今,我已重回天府之国的怀抱,回望大西北,竟有一种恍若云层来的感觉,不禁有些恍惚。是的,大西北风景的美,美得孤寂,美得决绝,美得恍若隔世,有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痛感与快感。而同样让我恍惚的,还有一个有关外星人的传说,那是一处神秘无比的山洞,遗有一些我们人类无法辨识的食物残屑,并有一根立于山洞之中“顶天立地”的金属棒,也不知是何种金属,竟然千万年未生丝毫之锈,传说是外星人曾经的居处,岂不令人恍惚乎?!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卢苇秋(本名钱冲,检察官,作家,供职于营山县人民检察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