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丽江
胡正跃(北京市)
夏日炎炎,北京已经很难待了。8月中旬,我先到湖北神农架游玩数日,尔后顺道南下,只身前往云南丽江。
侄儿前来接机。他是二哥家的长子,仅小我9岁。20年前,他在丽江买了一套房,邻近黑龙潭公园,楼顶的平台上能远眺玉龙雪山。庭院设计颇具江南风格,正在盛开的四季桂和白玉兰是我的故乡杭州的味道。小桥流水,一池水莲非白即粉,赏心悦目,加之时有微风吹过,小雨飘落。气温在20摄氏度上下,景色与空气均十分宜人。我在心中默念:丽江古城,我又来了。
记得上一次来丽江是两年前的暑期,正赶上雨季。此次提前两周,雨水尚不密集。上次来时只有侄儿在家,这一次多了他的妻子、女儿、外孙女,加上我这个“太爷爷”,已经四世同堂。
束河古镇游人如织、店铺林立,与20年前首次在此落脚时相比,早已大相径庭。好在大环境没变,风土人情没变,仍旧是蓝天白云,凉风习习,到处欢声笑语。柳树长高了,人们在大门前摆几盆鲜花的老习惯还在。店家待客真诚、自然,笑脸相迎一以贯之。在这里一边晒太阳一边逛街很舒服。
蜡染或扎染织品满目皆是。与过去不同,现在服装和帽子的设计已大为改进,传统中增添了几分时尚,价钱也算公道。来自大理的银器店为数不少,丈夫在店门口手工打制银器,妻子在店内站台推销产品,他们的孩子在堂前屋后东奔西跑,这是各家银器店的标配。银器是真的,价格当然也不低,我忍不住掏2000元买下两只银茶杯,算是对民间工艺的欣赏和肯定吧。
20年前住过的那家民宿不知转了多少次手,早已面目全非。好在门前流水槽里泉水还在,院内的花草摆设仍显雅致。昔日客栈,今日酒吧,取名倒也不俗。
走得累了,在街角的杂货店花5元钱喝一杯咖啡,可以坐观街景,好不惬意。老板娘来自东北,在丽江做生意已有23年,见证了这座古镇的沧桑变化。她说,3年疫情期间生意最难做,目前游客量已经恢复,但竞争更趋激烈。店里提供便宜咖啡,旨在留住游客,盼其多看几眼售卖的土特产。在丽江,我感到人人都有一个奋斗故事,“人间烟火”4个字深深刻在每个人的脸上。
20年前,由一批老艺人演奏的“丽江古乐”轰动一时。当时的古乐队已经走了好几位老人,如今,创办者也已经走了。
在《印象丽江》初创阶段,我就看过一次,印象十分深刻。再次前往,体验感已经大为不同。好在直击人心的主题曲《回家》还在,纯朴的歌词、悠悠的旋律,不只是一首背景音乐,还是整个《印象丽江》的情感浓缩。想想看,在海拔3100米的玉龙雪山脚下听着这首空灵的歌曲,天地、山川、人文融为一体,带来的是怎样一种震撼、怎样一种对灵魂的涤荡。好的音乐就是这样,能配合玉龙雪山的风云变幻,令人感受高原上一代代劳动人民负重前行的步伐和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曲终人散,但《回家》的旋律一直萦绕脑际,久久没有散去。
这次再访丽江,有的景点是故地重游,有的则属首次体验。
玉龙雪山。
“听花谷”过去没听说过,这次去了,发现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老少皆宜的好去处。这里藏着一个背靠大山、面朝苍天的五彩斑斓的花的世界。这里占地面积大、花卉品种多、建筑设计浪漫,是拍照打卡和亲近自然的理想之地。尽管长者可免票,但游客里的主力军仍是年轻人,原因在于,一是正值暑假,二是适合情侣或大大小小“闺蜜”拍照。经营单位独具匠心,在种满葵花的田里搭了个木椅架,在草坡上放了几头羊驼,在绣球花花径上支了个花门,甚至备好了手捧鲜花,完全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拍摄需求。一汪水塘将蓝天白云收入怀中,配合着远处的“欧式城堡”,怎么拍都能出大片。特别是出入口经过的一大片波斯菊花海,万花丛中搭出几个巨型帐篷,吸引无数游客穿行其间。这里以玉龙雪山为大背景,游人在此收获到的除了美景,恐怕还多了一份对天地的敬畏之心。
“听花谷”的对面正在打造一个植物园。已有草地和帐篷,各种特色植物正在陆续到位。游客需要能够亲近自然且含金量高的去处,丽江最多的就是阳光和雨水,云南本来就是植物王国,打造植物园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可望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双丰收。
前几年,浙江电视台在玉龙雪山山脚下的一个古村落拍制过一期叫“五十公里桃花坞”的真人秀节目。节目组撤走后,由其搭建的摄影棚留给了当地,两年前我曾到过此地,当时有人正在筹划将这个传统古村落打造成一处多功能旅游休闲基地。
这次我又来到这个“桃花坞户外运动基地”,再次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如果说两年前属于初创阶段,那么,经过两年的努力,现在的“桃花坞”已经成为一个集自然体验、文化感知、运动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旅游项目。
我特别喜欢上“悬崖咖啡馆”观赏玉龙雪山十三峰和“日照金山”的构思。目前该咖啡馆已大致成形。我上山时是中午时分,虽未看到“日照金山”,但上面的百年古松和突如其来的阵雨令我印象深刻。
咖啡厅的位子不多,适合十来人在此围坐,看看玻璃窗外风景,聊聊天,品品咖啡,听听音乐,静享“慢节奏生活”。
“桃花坞”内,山地车骑行、桨板/皮划艇项目以及马术体验、星空露营、观星(部分木屋带观星玻璃顶)等,都是年轻人的不二选择。马术项目是由一位来自浙江台州的合伙人带进来。这个合伙人年纪轻轻就已事业有成,既养马,也做马术培训,基地不止一个,但“桃花坞”的景观别处无法替代。
我还见到两位来自深圳的青年创业者。一位深耕云南菌业十几年,在昆明市石林县有生产基地,在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带领当地村民售卖松茸。另一位大学毕业后在安徽黄山景区做民宿,一年前来到丽江发展,在白沙镇租下一座庭院,经过改造已呈现出一个舒适典雅的客栈雏形。丽江如同一面多棱镜,不同的人从中照见不同的向往:有人看到商业机会,有人寻求艺术灵感,有人只是简单地渴望一片可仰望雪山的天空。这座高原小城以惊人的包容性,接纳着各种人的期待与梦想。
或许丽江真正的秘密不在于它的风景多么独特,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生活的可能性——在这里,现代与传统、开发与保护、外来与本土、商业与艺术,相互交融,共生共长。
离开丽江的那天,雪山被云雾轻轻笼罩。飞机穿过云层时,《回家》的旋律再次浮现脑际。
仍是丽江,但每次来都是新的丽江;仍是离开,但每次告别都是新的开始。
图片由周侃摄。
编辑:白 浩
校对:张小秋
二审:和继贤
终审:郭俊燕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声明】如需转载丽江市融媒体中心名下任何平台发布的内容,请 与我们建立有效联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