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杜宇慧
最近,西安城墙披上一套“限定版抹茶装”,郁郁葱葱的苔藓打底,蘑菇、多肉、花朵点缀其间,吸引许多游客来拍照打卡。有网友调侃:“西安城墙变潮了,也变‘潮’了!”
街景换绿装,其实很常见。在武汉、成都、广州这些城市,遇上连绵雨天,也几乎“插根筷子都能发芽”。最近,副热带高压与西风槽在陕西地区上空交汇,连续的降雨让植物孢子有了足够的生长空间,才大面积出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诗意景色。对此,也有许多人担心,对古城墙会不会有影响?对此专家回应,目前植物只在外表面生长,后续还要加强监测,实时追踪。也就是说,虽然暂时不用忧虑,但要彻底放下心来,还为时尚早。
公开资料显示,西安城墙大部分夯土层主体为明代所建。在风雨中走过数百年,大自然的风化剥蚀,就是个不小的挑战。西安城墙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进行过大规模修缮,2004年西安市又成立了城墙景区管理委员会。西安城墙能保存至今,得益于它完整的排水系统,然而在岁月磨蚀中,一些排水口不可避免地有损坏、不畅的情况。现代的化学侵蚀、全新物种、声光干扰……也增添了全新考验。
对于文物保护,不仅要走上街头多看多查,最好也能发挥一点创新精神。在福州,为保护普光塔,用上了扫描仪和无人机,将建筑数据生成三维数字模型,为病害诊断、复原提供基础;在湖北,襄阳古城上安装了数字化自动监测系统,鼓胀、裂缝、沉降等情况异常时,就会自动预警;在河北,机器人带着智能传感器、激光雷达等设备,每天在山海关长城巡查半小时。高科技手段,让文物保护“眼前一亮又一亮”,也支撑人们更多地去做预防性保护,借助场景模拟和数据分析,把可能的情形想在前面,把保护工作做在前面。
古城墙、古建筑活在当下,也生活在人们的日常里。时间长了,仿佛也有呼吸、有生命,跟人有了感情。人们对城墙绿意的打卡热情,就像是在关心一个老人健不健康、安不安好。不过,对于城墙的养护,其实还不止于城墙本身。就像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一样,一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全,对健康同等重要。例如,我们在与城墙互动的时候,不可跟风摘取多肉、蘑菇而伤到城墙本体;打理城墙之外,更要打理好与城墙共呼吸的一片天地。周遭的一草一木,每一位行人,每一缕微风,都是滋养这份遗产的血脉和活水。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