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用一个字概括河南,“中”绝对是当之无愧的首选,这个字既代表着河南“天地之中”的地理位置,也藏着“中庸之道”的老智慧,如今还被河南赋予了新意思,是对活力的认可,也是对新生活的点赞。
以前提起河南,不少人总带着老眼光,觉得它满是“土味”,被厚重的历史绑着放不开,可现在不一样了,河南凭着自己的文化底子、人口优势、便利交通和扎实的产业基础,把老优势变成了新动能,悄悄把那些旧标签撕了下来。
从“土味自嘲”主动破圈
15年前要是说河南能引领生活态度,估计没人信,甚至会觉得离谱,那时候大家都追新潮、比洋气,觉得“土”是件丢人的事,可河南偏不跟着凑这个热闹,依旧埋头干实事。
用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种出四分之一的小麦,养活了无数中国人,还是工业领域的“老兵”,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第一台大型球磨机都从这儿诞生。
就连河南人自己也爱拿“土味”开玩笑:不喝小资的bistro,就爱喝胡辣汤;不说洋气的“nice”,就说“真带劲”;不说“noproblem”,张口就是“中”。
可别觉得这是自黑,河南人恰恰是用这种方式,把“洋气”的虚架子拆了,也慢慢接受了自己的“接地气”。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给了河南人话语权,不用再被别人的刻板印象牵着走,开始主动展示自己的样子。
不过河南可没停留在自嘲上,它悄悄把这种“接地气”揉进了大家的日常生活里,不知不觉间成了很多人生活中离不开的存在。
河南早就“渗透”到生活各处
现在仔细想想,河南其实早就“统治”了我们的日常,只是很多人没刻意留意,就说超市吧,不管你在哪个城市,看到当地超市,总会不自觉想起胖东来,哪怕没去过许昌,也会把胖东来的服务和商品当成“理想超市”的标准。
还有蜜雪冰城的柠檬水,3块钱一杯,从2023年起一年就能卖10亿杯,差不多每个中国人每年都能喝到一杯,它不光卖得便宜,还把供应链打通了,从郑州延伸到四川的种植基地,硬是把3块钱的消费从矿泉水升级成了现制柠檬水。
小时候吃的辣条、长大后追剧嚼的魔芋爽,大多来自漯河的卫龙;饿了吃的方便面,不少是郑州白象产的;就连年轻人爱抽的盲盒,泡泡玛特也是河南企业家创办的,旗下的Labubu一年能卖30亿,不管是时装周还是四线城市商场都能看到。
更让人意外的是,中国版“百老汇”没开在北京上海,而是在郑州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被麦田围着的园区,讲着黄河、土地的故事,看哭了不少人。
还有电商里的“郑州帮”,用“家人们,谁懂啊”的话术,把不少小品牌推到了大众面前。这些藏在日常里的河南印记,不只是简单的商业成功,更带出了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思路,也就是河南特有的“zhóng产”生活。
“zhóng产”生活
现在很多人对“被消费主义教育”已经很反感了:一边是售价30多万的跑车在广场上炫耀,一边是城镇私营单位人员年均工资还不到7万。
以前大家总被品牌忽悠,觉得来自巴黎的水、普罗旺斯的玫瑰才高级,得攒钱去买,可河南偏不搞这套,就像地里的农民一样,实在不装样。
别的古城收着贵门票,里面全是复制粘贴的小吃和古装表演,还总宰客,洛邑古城却用古砖古石修葺,每天免费开放表演,就连跟拍摄影师都要交押金明码标价,怕游客被坑。
开封万岁山武侠城,门票100块能玩3天,把空地都改成剧场,演员为了效果一天从马上摔4次,景区里的烩面还能用大骨熬汤,价格还实惠。
还有许昌的胖东来,不用昂贵会员费,给水产品沥水称重、给老人准备放大镜看生鲜、冷冻柜旁放防冻手套,靠这些实在的细节成了超市界的“白月光”。
坐高铁经过河南,每座城市都会发欢迎短信,热情得让人“不下车看看都觉得不礼貌”,这种不耍小聪明、只讲实在的做法,说到底就是河南骨子里的气质,也是它能扯下旧标签的关键。
以前提到河南,可能会想到郑州富士康里流水线上的iPhone;现在说起河南,想到的是3块钱的柠檬水、实惠的景区、贴心的胖东来,还有能让人感动的戏剧幻城。
河南没丢了自己“扎在土里”的根,这片土地长出的粮食喂饱了人,也养出了朴实的河南人。白象让残障员工能正常工作,洛阳靠文旅让当地人增收甚至退出低保,这些都不是靠“洋气”或“昂贵”换来的,而是靠实在和真诚。
河南扯下的不只是“土味”“落后”的旧标签,更拿出了一种让普通人觉得舒服的生活方式,不用为虚头巴脑的品牌溢价买单,不用被消费主义绑架,只享受实实在在的便利和温暖,这样的河南,确实配得上一句“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