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拥有西夏陵这一世界级的文化遗产,确实是其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城市名片。它不仅是银川区别于全球其他城市的核心标志性特征,更是这座城市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文化身份的根基。西夏陵申遗成功,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银川必须紧紧抓住,以此为核心,重新审视和擘画城市的发展定位。

近观西夏陵
以下是一些基于此观点的深入思考和规划建议:
1. 确立“西夏古都,民族熔炉”的核心定位:西夏王陵是灵魂: 明确将西夏陵作为银川城市精神和文化形象的最高象征。所有城市宣传、旅游推广、文化活动的核心都应围绕它展开。“塞上明珠”是自然风光,“西夏古都”才是独一无二的文化身份。突出“多元共生,民族融合”: 银川(宁夏)作为历史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中原农耕文明、北方草原文明、西域绿洲文明的交汇之地。西夏王朝本身就是党项、汉、藏、回鹘等多民族共同建立的政权。银川的现代城市构成也体现了多民族和谐共居的特点。将“多元共生、和谐交融的民族大融合典范”作为城市的核心精神内涵,与“西夏古都”的历史定位相辅相成,形成独特魅力。

西夏陵区
2. 以申遗成功为契机,进行全方位提升与推广:世界级遗产地的标准:申遗成功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必须严格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提升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管理、研究和展示水平。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入先进的遗产保护理念和技术。打造顶级文旅体验:超越传统的观光模式。利用现代科技(AR/VR、沉浸式影院、数字复原)、高质量的博物馆展陈(宁夏博物馆升级)、深度研学项目、文化演艺(如以党项/西夏历史为背景的实景演出或舞台剧),让游客能深刻感知西夏文明的辉煌与神秘。将西夏陵、西夏博物馆、贺兰山岩画、拜寺口双塔等串联成精品文化线路。国际营销与品牌塑造:利用“世界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进行全球范围内的精准营销。突出其独特性(失落的文明、神秘的王朝、独特的建筑和文字)和“多元融合”的普世价值。与国际知名媒体、旅游平台、文化机构合作,讲好“西夏故事”和“银川故事”。

三号陵夯土基塔
3. 深度挖掘“多元共生”的内涵,打造“民族融合典范城市”:活态文化展示:除了西夏历史,要系统梳理和展示银川地区从古至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和现实图景。可以在老城区(如兴庆区)规划建设或提升改造体现多民族风貌的历史文化街区、民俗博物馆(如回族、满族、藏族等)、非遗工坊等,展现美食、服饰、手工艺、音乐、节庆等活态文化。节庆活动赋能:策划举办以“民族融合”为主题的高规格文化节庆活动。例如:“西夏文化国际论坛/艺术节”:吸引全球西夏学学者、艺术家。“银川国际民族文化艺术节”:邀请国内外各民族艺术团体展演,融合本地回族“花儿”、口弦等非遗项目。“丝路风情美食节”:展现银川作为丝路节点融合各地饮食文化的特色。城市景观与公共艺术: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融入西夏文化元素(如建筑符号、色彩、文字装饰)以及多民族文化符号。设置公共艺术装置,讲述各民族和谐共生的故事。使“多元共生”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市民可感可知的城市氛围。教育与社会建设: 将“多元共生、民族团结”的理念纳入市民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持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使银川真正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民族融合、社会和谐的典范城市。

暮色西夏陵
4. 产业联动与可持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西夏文化IP为核心,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发高品位的文创产品、动漫、游戏、影视作品等,延伸产业链,提升文化影响力。特色旅游与服务业:提升酒店、餐饮、交通等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开发特色民宿(如融合民族元素)、深度体验游等。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并重:贺兰山是西夏陵的天然屏障和文化背景,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为文化遗产提供永续的依托。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也要注重可持续性。
总结:
银川应当旗帜鲜明地将西夏陵(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城市无可争议的地标和精神象征,并将“西夏古都,民族熔炉”(或“多元共生典范之城”) 确立为城市的核心定位。西夏陵申遗成功是引爆点,是银川实现城市品牌跃升、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契机。
关键在于行动:顶层设计:市委市政府需高度重视,制定长远、系统的战略规划。资源整合: 整合文化、旅游、民族宗教、城建、宣传等部门力量,形成合力。高水平投入:在保护、研究、展示、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必要的高水平投入。全民参与:引导市民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共同维护和宣传城市新形象。
银川拥有这份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和民族融合的深厚底蕴,完全有潜力依托西夏陵这一世界级IP,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独特文化魅力、开放包容精神和国际影响力的特色名城。这将是银川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