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站在浩罕王宫的残垣前,多半会好奇,这看似普通的建筑,咋就藏着一个中亚汗国的过往?
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土地上,曾有布哈拉、希瓦、浩罕三个汗国,前两个名气不小,浩罕却总被忽略。
可在19世纪,这主儿绝对是中亚的“狠角色”,如今只剩费尔干纳州的一个城市,还挂着“浩罕”的名儿。
盆地,汗国的“先天优势”
浩罕能冒头,首先得感谢它待的地儿,费尔干纳盆地。
这地儿被山围着,里面平得很,土壤还肥沃,锡尔河及其支流绕着走,灌溉啥的不用愁。
在中亚这地方,能有这么块适合种地、住人的地儿,简直是“天选之地”,它不光能种地,还是个交通关键节点。
一边连着塔里木盆地,一边通着中亚河中地区,商人、不同民族的人都往这儿凑。
本来想只说它过去的好,后来发现现在也一样,这盆地现在归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管。
还是中亚人口密的地儿,种地、做手工仍是主要营生,聊完地理,就得说说这地儿的历史底子。
浩罕跟古代的大宛,地盘差不多重合,大宛的文化多少影响了这地儿的走向。
汉朝时,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浩罕就是路上的重要站点。
《史记・大宛列传》里写,大宛多好马,马还会“汗血”,这就是咱们常说的汗血宝马最早的记载。
张骞那次出使,还带回来俩“宝贝”,葡萄和苜蓿的种子。
这俩在中原扎了根,后来在陕西、甘肃长得还不错。
大宛跟汉朝的这点互动,不光让浩罕这儿成了东西方交流的枢纽,还早早跟中原文化圈搭上了边,为后来跟清朝做买卖埋下了伏笔。
汗国,从崛起到鼎盛
时间往后推,到了16世纪,有个叫明格的部落,是乌兹别克人的一支,从金帐汗国往南迁,最后到了河中地区。
本来想安稳过日子,后来发现布哈拉汗国越来越弱,到17世纪末,明格部落在沙鲁克的带领下,干脆摆脱了布哈拉的控制。
1740年,浩罕汗国正式建立,定都就定在浩罕,浩罕的好日子,是从扩张开始的。
1759年,它跟清朝管的喀什接上了壤,1800年更厉害,从希瓦汗国手里抢下了塔什干。
这塔什干可是中亚少有的大城市,拿下它,等于打通了去哈萨克草原的道。
那会儿的浩罕,北边到巴尔喀什湖,整个费尔干纳盆地都在它手里。
现在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塔吉克斯坦西部,当时都归它管,妥妥的河中地区“老大”。
它能这么兴盛,靠的可不光是打仗,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它把东西方贸易的道儿攥在手里,跟清朝、沙俄做买卖,赚了不少钱。
同时还使劲发展农业,修了不少灌溉的渠,种地、养蚕、种果树都搞得不错。
商路火了,手工业也跟着起来,浩罕、塔什干成了当时中亚数得着的工商业中心。
汗国,为啥说没就没了?
可惜啊,浩罕的好光景没持续多久,1842年,布哈拉汗国打了过来,攻下了浩罕城,还立了个傀儡当老大。
汗国的日子从此就不好过了,更糟的是,内部的贵族还闹分裂,本来就弱的浩罕,这下更没劲儿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沙俄那会儿正往哈萨克草原扩张,浩罕根本扛不住。
1865年,塔什干被俄军攻占,1876年,浩罕城也没守住,整个汗国被并入俄罗斯帝国的突厥斯坦。
搞不清的是,都到这份上了,浩罕倒数第二位统治者胡达雅尔汗,1865年还动用80多个建筑师、近两万名工匠,给自己修王宫。
这王宫有119个房间、7座庭院,占地超4公顷,地基还特意加高3米,豪华得很。
现在想起来,这操作怕是加速了汗国的灭亡,毕竟钱和人都用在修房子上了,哪还有力气抵抗外敌?
如今,浩罕的慢生活
汗国没了,但浩罕城还在,不少文化遗产也留了下来。
刚才说的浩罕王宫,上世纪初拆了不少,现在只剩19个房间和两座庭院。
里面修了修,改成了历史博物馆,展出些汗国时期的文物、衣服、兵器。
还有胡达雅尔汗的宝座,不过是复制品,原件在俄罗斯的博物馆里。
离王宫不远,有个朱马清真寺,1812年建的,是浩罕现存最老、最完整的建筑。
它围着一个庭院建,最显眼的是“伊万”,一种带拱顶的长方形空间,三面有墙,一面敞开,这是波斯人发明的,在这儿用得特别好。
98根红木柱从印度运过来,撑起蓝绿相间的屋顶,每根柱子上的雕刻都不一样。
这柱子能从印度运到这儿,当年的商路得多发达,想想都觉得不容易。
现在去浩罕,跟去撒马尔罕、布哈拉、希瓦不一样,见不到乌泱泱的旅游团。
很显然,这儿少了人潮,多了能让人回味的东西,少了喧嚣,多了真实的生活气。
坐在当地的咖啡馆里,喝杯奶茶,吃块馕,跟当地人聊聊天,能感受到这儿的日子过得很慢、很从容。
比起那些热门景点,浩罕这份“不热闹”,反倒成了它最特别的地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