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旅发会“后半篇文章”
张家界日报评论员
第三届张家界旅游发展大会的帷幕虽已落下月余,但慈利县的“旅游进化论”仍在续写。从昔日游客前往张家界的“过路歇脚点”,到如今“温泉康养+极限探险”的热门打卡地,加之炉慈高速贯通带来的交通红利持续释放,非遗展演与民俗活动频频出圈,慈利县文旅产业的乘数效应逐步显现。
当盛会的聚光灯转向日常,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把“短期热度”锻造成“长期优势”,慈利县的关键在于做好旅发大会的“后半篇文章”。这既需要立足资源禀赋深挖产业潜力,更需以系统思维串联业态、文化与品牌,真正打造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县域标杆。
让“康养禀赋”生长为“全链生态”。 慈利的康养基因得天独厚——“中国温泉之乡”“杜仲之乡”的国字号招牌下,19℃的天然地缝、森林覆盖率超70%的负氧离子富集区,构成了最原始的生态本底;万福温泉“中医药+温泉”的疗愈模式、禾田居森林康养基地的“森呼吸”体验,以及相关赛事带动的旅居养老需求等,已初步形成产业雏形。但要实现从“点状亮点”到“生态集群”的跨越,需以“硒有慈利”区域品牌为纽带,纵向延伸产业链:将温泉、药膳、中药材种植、体检养护等串联成“康养套餐”,让游客既能泡温泉、食药膳,亦能做检测、学养生;同步借“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县”创建契机,制定康养服务标准体系,培育本土护理团队,让“慈利康养”既有自然温度,更有专业厚度。
让小众或极限运动资源升级为“体育+旅游”的潮流文化体验IP。 当前,慈利的旅游业态已突破传统观光模式,张家界大峡谷的蹦极、红岩岭的飞拉达等验证并凸显了“体育+旅游”的融合潜力。但要培育可持续的吸引力,需从区域性的、小众化的“单一项目”转向复合型消费品牌场景的“IP运营”。一方面,联合专业机构打造“极限挑战”IP,整合现有极限项目资源,进一步丰富玩法满足消费群体“刺激体验”的多元需求;另一方面,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与文化底蕴,将零散的极限运动点位串联为具有故事性的体验动线,结合农耕体验、民俗研学等业态,推动“体育+旅游”从单一刺激消费向全龄段、多场景的复合体验升级,培育出兼具国际辨识度和县域特色的可持续文体旅融合品牌。
让“资源陈列”蝶变为“融合共生”。 慈利的文化底蕴深厚却曾“养在深闺”——板板龙灯通过“非遗+科技”展演焕发新生,灵溪谷“体验式非遗工坊”带动3000人就业;渔浦书院研学、茶马古道实景剧、红色苏维埃旧址等载体,构建起多元文化矩阵。但要激活文化的“灵魂作用”,需推动“深度融入”与“利益共享”。一方面,可在核心景区增设互动点,让非遗从“展柜”走向“场景”;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构建“非遗+生计”的可持续转化机制,使其成为民众日常参与、稳定增收的经济载体。当文化成为游客的“体验刚需”、村民的“增收工具”,文旅融合才能真正实现“活起来”“火起来”“富起来”。
让“单点爆红”进阶为“系统标杆”。 第三届张家界旅游发展大会期间,慈利相关短视频话题冲上热搜,境外游客占比上升近40%,印证了“好内容自带传播力”。但要构建长期品牌竞争力,需从“碎片化传播”转向“系统性输出”。一方面,统一“硒有慈利·康养胜地”核心形象,设计融入非遗元素的城市标识,在高速出口、景区节点打造沉浸式导览系统,让品牌认知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总结“设施升级+文化活化+民生共享”的发展模式,联动三峡、壶瓶山等周边景区打造跨区域旅游联盟,以“大湘西康养走廊”的协同效应放大竞争优势。
旅发大会的真正价值,从来不止于一场会议的成果,而在于为地方发展锚定方向、积蓄动能。慈利县要深挖大会效应,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业态创新为突破,以文化赋能为核心,以品牌塑造为目标,坚定走出一条“资源-业态-文化-品牌”的系统路径,才能形成“办一次会、兴一座城”的长效效应。
一审丨罗 杰
二审 | 罗红艳
三审 | 高钱华
出品 | 掌上张家界
本平台为张家界市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单位、个人(自媒体)不得转载转发本平台内容,取得授权或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