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五台山景区建设生态环境中心荣获“忻州市模范集体”荣誉称号。这支由53人组成的队伍,秉持"以单位为家、以路为友;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信念,用脚步丈量景区每一寸土地,用汗水浇灌每一片绿意,为这座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的绿水青山持续“精修”。
从“粗放”到“精细”
用数据说话的“环境卫生攻坚战”
“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眼明、手快、腿勤。”中心主任杨建荣常挂嘴边的话,道出了团队的工作准则。景区的每一段路、每一个公厕、每一处生活垃圾收集箱摆放点,都是团队成员们的的"办公区"。
目前,中心创新工作机制,实施“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推动景区环境保护工作从"粗放"走向"精细"。上半年的一组组数据,直观展现着这份"“精细”:排查整治卫生死角330处,清理堆存垃圾1320立方米;劝阻整治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5200余起;清洗道路1180.8万平方米,维修破损路面4930平方米,修复路灯故障370处。
“过去,保洁员拿着卫生钳‘捡垃圾',哪里显眼捡哪里。现在,我们修订完善了《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环境卫生考核标准体系》,将任务细化到'厘米级'。"中心主任杨建荣介绍,“核心景点、旅游主干线及沿线村庄均划分明确责任区,落实具体作业标准。引入第三方机构‘挑刺儿',形成‘日检查、周汇总、月总结'的日常保洁管理档案,让保洁工作有章可循。‘机械化清扫+人工维护'成为常态,极端天气时,环境卫生保洁物业公司还会根据档案数据分析动态调整维护频次。”
“游客来五台山,不仅要看寺庙古建,也要看干净整洁的环境,我们就是要让每一处细节都透着舒心。”市政基础设施专门维护员武向荣说,他们的作业车上常备着垃圾袋、雨衣、雨鞋等应急用品,遇到突发垃圾散落,随时能“上手解决”,这股“随时待命”的劲头,正是从日常的精细管理里练出来的。
从“痛点”到“亮点”
合力攻坚让环境卫生“蝶变”看得见
在石咀镇土黄沟村,一座现代化垃圾中转站正加紧收尾。“以前景区垃圾收集形式单一,处置能力也有限。”中心副主任白耀斌介绍,为破解这一难题,团队多次调研、反复论证,推动石咀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中转站正式投产后,每天能“消化”240吨生活垃圾和20吨厨余垃圾,极大提升五台山景区垃圾处置能力。
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中,中心各项目包联负责人走村入户成为常态。“我们去村里,不仅仅是现场办公,还要了解村民的意愿,调查满意度。"工作人员王东彪说,很多村民告诉他们,以前污水倒在家门口不卫生还臭,现在通了管道,干净多了。到2025年底,景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覆盖率将达60%以上。
从“保障”到“用心”
市政与绿化里的集体服务温度
在殊像寺地下通道,来自天津的游客陈先生竖起大拇指:“这个通道很方便又安全,去对面景点,不用站在路口等没车的时候过马路,赞!”该路段过去一直存在人车混行的情况,中心经过多次实地勘察,组织建设殊像寺、黛螺顶两处地下通道,实现"下车即达、过街即乘"的零距离换乘。通道内,防滑地砖、无障碍缓坡、展示景区风光的灯箱,每一处细节都藏着对游客的用心。
这份“用心”,既在重大项目里,也在日常的市政维护与绿化提升中。15人的市政基础设施维护小组每日对景区道路进行全面排查,建立台账、随坏随修。中心还在景区新增108条长条座椅、40个工具箱座椅、23把高档不锈钢座椅及52个果皮箱,让游客随时能歇脚;在文殊圣域广场、栖贤阁宾馆沿线等地种下14500株各类花草苗木,修剪杂草50.2万余平方米,让景区步步见绿、处处有花。
在建设生态环境中心,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从“捡垃圾”到“扫垃圾”的精细转变,从“农村污水无序排放”到“水清天蓝”的生态蝶变,从“垃圾处理粗放”到“资源化利用”的高效转化,从“人车混行”到“地下通道”的安全升级。他们用实干诠释着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展现着立足平凡、务实创新的精神风貌,以集体之力确保景区的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共同书写着提升景区"颜值"与"气质"的精彩篇章。
来源:五台山融媒体中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