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马鞍山市官方研学平台——马鞍山数媒研学平台正式上线。研学平台的搭建,为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实践育人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作为研学平台上首个深度融合的标杆项目,马鞍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市传媒集团与皖江工学院深度合作、共同打造的“水情科普研学项目”随之落地。
一个集水文化、水知识、水生态教育于一体的绿色功能园区,将为广大研学学子带来全新的研学体验,真正做到在“游前学、游中研、游后思”。
国家级研学基地
近距离感受水文化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要、生产之基。理解水情、珍惜水资源、传承水文化,是关系国计民生和中华民族永续生存的重大课题,也是青少年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为此,市传媒集团与皖江工学院携手,联合打造了水情研学基地。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基地一期工程占地约280亩,以水情研究为根基,把“模型、展板、实物、多媒体、知识讲座、互动体验”等多种教育形式深度融合,还加入了科普长廊、遗址展示等特色内容。
科普长廊
走进水情研学基地一期的水情科普教育基地,眼前仿佛铺展开了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该基地通过多媒体影像与展板,系统呈现了中国水情、水利事业、治水工程、水力发电、水利教育及智慧水利六大主题。从革命年代水利建设助力根据地发展的峥嵘岁月,到新时代“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的治水实践;从革命时期“军民同心修水渠”的鱼水深情,到新中国成立后“万人会战治淮河”的磅礴力量,再到新时代“长江大保护”的科学实践,思政教育与水情认识在此交汇碰撞,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冲击。
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模型
沿基地展厅参观路线向前走去,展现在眼前的是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水系和水利工程及地理风貌的巨大仿真模型。踏上参观步梯,长江的浩荡、黄河的奔腾、淮河的蜿蜒尽收眼底。伴随着模型灯光的闪烁和指示,学生可在动态演示中感受治水智慧的博大精深和水脉相连的自然伟力。
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模型近景
除水情科普教育基地外,水情研学基地一期还包括智慧设施农业园、智能制造工程实训中心、水工综合实验场和消防实践基地,让前来研学的学生能在“理论+实操”的递进中深度研学、满载而归。
消防实践基地
智慧设施农业园
“我是学水利水电专业的,这个研学项目和我的专业关联性很强,我相信,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一定会让我更好地掌握课堂所学!”在了解水情科普研学项目后,皖江工学院大一学生陆梓轩期待满满。
水工综合实验场
就在今年,该基地成功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目前已经形成主题突出、导向正确、特色鲜明的集思政、教育、科普、体验、互动于一体的沉浸式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是落实五育并举,为广大学子开阔视野、提升素养、锻炼能力的坚实平台。
有学有游两不误
高质量研学收获多
研学旅行,研和学必须“置顶”。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研学旅游服务要求》正式实施,明确了“以教育性为导向、建立多层安全保障、坚持理论与实践融合、激发学生深度学习”四大原则,可以说与水情研学基地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
针对研学行业的现状,水情研学基地的优势一目了然:
我们聘请了专家团队。由大中小学教师团队量身定制研学课程,真正做到“游前学、游中研、游后思”,避免流于形式;
我们搭建了官方研学平台——马鞍山数媒研学平台。这能够进一步规范研学市场秩序,保障参与者权益;
我们全程官方运营。由市传媒集团作为市属国有企业全程参与运营,资质可靠。同时,还拥有党媒的全媒体宣传资源,可以全面发挥宣传优势,为全市青少年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
我们有国家级研学基地。皖江工学院水情科普与水文化传承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被教育部授牌全国高校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
我们以政策为纲。所有研学项目都符合国家和安徽省的相关政策,教育质量有保障。
“水情科普研学项目”与皖江工学院最新科研成果相对接,探究式、互动式的体验课程,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究与实践,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感悟水文化的博大精深。高质量研学,来水情研学基地,遇见更大的世界。
科技赋能再升级
实践探究提素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跟随时代的浪潮,在研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尤为重要。在水情研学基地一期的基础上,二期项目建设的蓝图已经跃然而出,包括了低空经济、人工智能、VR三大前沿科技主题项目,将带学生沉浸式触摸科技脉搏,在实践中培育创新思维与科学素养。
低空经济研学项目
带领学生深入专业无人机基地,通过分组操作,欣赏美景,直观感受“空中机器人”的强大功能与科技美学。
人工智能研学项目
以“AI+实践”为核心,让学生亲手解锁AI赋能生活与学习的奥秘。
VR研学项目
借助VR设备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通过手势交互、虚拟实验操作,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换为可感知的互动,让学习变得更加直观和富有趣味性。
在行走中感悟,成就更好的自己。依托全国高校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的优质资源和平台效应,市传媒集团和皖江工学院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拓展社会服务,努力把水情科普研学项目建成内容活化的课堂、能力提升的工坊、品格锤炼的平台,培育更多时代新人,积极建设媒体、高校、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
记者| 黄莹视频| 王言 黄莹 高阳 徐忻妍
编辑| 李悦蒙校对| 陈先傲
一审| 李悦蒙二审| 陈希颖三审| 张国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