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桂林,你脑子里立马蹦出来的是啥?九成九是那幅画:一条江,几只竹筏,老渔夫带着鸬鹚,背景是朦朦胧胧的山。好看吗?真好看!要不也不能印在20块钱人民币上,成了咱们国家的脸面之一。
可问题也就出在这儿了。除了这“山水画”,桂林在你心里,还有别的吗?是不是去玩一趟回来,手机里存满了各种角度的山山水水,但真要你说点桂林的故事,讲讲那里的文化,好像除了“刘三姐”对山歌,就有点卡壳了?
这就是桂林现在最大的尴尬——**“腰杆不硬”**。为啥不硬?因为它光靠着一张“漂亮脸蛋”打天下,肚子里那些更有料的千年文化“家底”,却没怎么拿出来给人看。
**桂林,可不是个只有脸的“花瓶”**
咱们掰着手指头数数桂林的文化家底,厚实得吓人:
* **灵渠**:秦始皇时代修的,连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放在古代那就是“超级工程”,意义堪比现在的三峡大坝。这是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啊!
* **靖江王城**:明朝王爷住的地方,好几百年了,气派还在。那里面的故事,王爷王妃的日常生活,勾心斗角的权利争斗,拍成电视剧都不带编的。
* **摩崖石刻**:桂林的山洞里、石壁上,刻满了从古到今文人墨客的“到此一游”和感慨。韩愈、黄庭坚……这些课本里的大佬都在这儿留下过真迹,简直就是一座露天的书法博物馆。
* **抗战文化**:当年多少文化名人在这儿聚集,桂林一度是中国的“文化堡垒”,多少振奋人心的文章、戏剧就在这里诞生。
你看看,随便拎出来一条,都够好好讲上三天三夜的。可现况是啥?游客来了,坐船游一趟漓江,下船吃个啤酒鱼,最多再看场《印象·刘三姐》,然后就……没然后了。大家是“看到了”风景,却没有“读懂”桂林。
**问题出在哪儿?光吆喝风景,没讲好故事**
现在的桂林文旅宣传,有点像是个只会说“我好看”的俊后生,但性格咋样,有啥本事,别人一概不知。宣传片里永远是航拍的山水,却很少把镜头拉近,去讲讲灵渠那个时代工匠的智慧,去拍拍王城一块砖瓦背后的故事。
结果就是,游客的体验是“浮在面上”的。
* 你去爬**叠彩山**,就知道爬上去能看全市风景,但山壁上那些珍贵的石刻写的是啥,背后有啥典故?不知道,也没人给你讲。
* 你逛**靖江王城**,感觉就是个古老的公园,但王府里当年是怎么运作的,发生过哪些大事?体验不到。
* 你走在**正阳路**上,跟全国其他的商业街感觉差不多,卖着一样的奶茶和臭豆腐,桂林本地的文化特色在哪?不明显。
这不就可惜了吗?大老远跑来,就看个风景,拍几张照,感觉有点“亏”。玩是玩了,但没玩明白,更没留下多少能回味的东西。这样,大家回去一传十十传百,对桂林的印象就永远定格在那张“山水画”上,觉得“去一次就够了”。
**咱们该怎么改?让山水“活”起来,让文化“能玩”**
得变变了!桂林得学会把自己的文化故事讲出来,而且得用老百姓喜欢听、能参与的方式来讲。
1. **宣传上,换个说法**:别光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了,可以试试“来桂林,看一场山水实景的历史大戏”、“在漓江上,触摸两千年前的超级工程”。把文化和风景绑在一块儿说。
2. **体验上,得让游客能“上手”**:
* 在**灵渠**,能不能搞个古代水利工程的互动模型?让大人小孩都能动手体验一下古人是怎么“水涨船高”让船过去的?这比干巴巴地看着一条水沟带劲多了。
* 在**靖江王城**,能不能开发个“穿越剧本游”?让游客拿着任务卡,穿着汉服,在王府里寻找线索,亲身参与一段历史故事?这比单纯逛园子有意思吧。
* 在**漓江游船**上,导游别光指着一座山说“这叫九马画山,大家数数有几匹马”。能不能也多讲讲沿岸的历史名人足迹,那些摩崖石刻的故事?
* 在**阳朔**,除了西街的酒吧,能不能多搞点展示本地民俗的工坊?比如学做一块桂林腐乳,体验一下壮族绣球是怎么做的?
说白了,就是**别再把游客当成纯粹的“旁观者”,要让他们成为“参与者”和“体验者”**。当一个人亲手在桂林做过一道传统小吃,玩过一个基于历史的故事游戏,他带走的就不只是照片,而是一段独特的、有文化味的记忆。这样,他才会真心觉得桂林有意思,愿意再来,也愿意向别人推荐。
**结语**
桂林的山水是老天爷赏饭吃,是它的福气。但光靠老天爷赏的这碗饭,吃久了也会腻。它自己那沉淀了千年的文化“家底”,才是真正能让它走得远、立得稳的“硬腰杆”。
希望下次咱们再聊起桂林,说的不只是:“那儿的风景真漂亮。”而是会说:“嘿,那儿不光山水美,历史故事还特别多,玩得特有味道!你去试试,保准不虚此行!”
只有这样,桂林才能真正从一个“风景明信片”,变成一个活在大家心里、有血有肉、有故事的“文化名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