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沈阳中山路的欧式廊柱拂去积尘,当大连东关街的“老字号”点亮新灯,当营口辽河老街的石板路回响新履,当沈阳老北市的戏楼再传新韵——这些镌刻着辽宁城市记忆的老街,并未在时光流转中褪色,反而以文化传承与融合创新的新生姿态,重新点亮城市的烟火。
近年来,一场由老街区引领的“焕新”画卷,正沿着辽宁的老街旧巷徐徐铺展。通过加快城市更新步伐,以“修旧如旧”“活化利用”的创新思维,让老建筑“活”在当下,重塑街巷空间的功能与美感,催生文化体验、特色消费、文旅融合的新业态,让老街不仅成为承载城市记忆的“博物馆”,更成为激活城市活力、吸引八方游客的“新地标”。
近日,记者走进沈阳、大连、锦州、营口等地的多条百年老街,感受新旧交融蝶变带来的新魅力。
修旧如旧:
以“绣花功夫”守护建筑品质
“这条老街真是既有烟火气,又有新潮范儿!”外地游客丁磊举着相机,在沈阳市中山路历史建筑前不停拍照,“这彩色玻璃窗和哥特式浮雕也太出片了,就像是欧洲小镇。”
如今的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成了游客口中的“潮流打卡地”,可曾经却是另一番模样。
这条始建于1919年、全长3公里的老街,是沈阳保存欧式建筑相对完整的街区,汇集了巴洛克式、罗马式等多种古典建筑风格。历经百年,中山路犹如一位老者,设施陈旧、安全隐患、业态单一等问题突出,这些对历史文化街区都是“致命伤”,亟待抢救和修缮。
如何修缮才能保存历史风貌?
“按照‘修旧如旧’的理念,对照历史建筑保护图则和历史照片,对传统风貌建筑精心保护修缮。”施工人员介绍,在修缮过程中,维护历史建筑的场地环境、平面布局、立面形式,还要保持原有高度体量、外观形象、色彩、结构。
一条老街,一眼百年。中山路汇聚了64处文物及13处历史建筑,在“绣花功夫”的针脚里,大国旅馆旧址、中山路40号建筑等历史建筑修旧如初,百年风华自此重焕生机。
如何修缮才能提升老街品质?
“关键在于‘新’‘旧’融合。”沈阳市和平区城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山路的修缮并非拆旧建新,而是注重城市文脉传承和城市肌理延续。通过实施城市更新,提升功能、服务、生态、文化四大品质,对中山路的交通、市政、景观、文化进行全方位提升改造,将其打造成沈阳的城市会客厅和文旅新IP。
沈阳市和平区城市建设局城市更新专班现场负责人杨华介绍,“通过对历史建筑外立面进行修缮维护,提升城市面貌和街区文化品质,让老街实现了颜值与内涵的双重提升。”
清晨的大连东关街,老茶馆铜壶烧水、点心铺飘出甜香,尽显百年老街生机。对百年老街的保护,是带着敬畏的“时光修复术”,注重保留历史空间结构与街道肌理,施工人员“修旧如旧”,街区内13处不可移动文物、42栋历史建筑等皆成“活历史课本”。
旅顺太阳沟有353处中西合璧的历史建筑,被称为“露天建筑博物馆”,其修缮、保护和利用,像是用“时光回溯术”,使其整体格局仍维持90年前的状态。大连旅顺太阳沟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建设局局长王贵民介绍,太阳沟是完整历史街区,匠心守护保留了当年的街道肌理、布局和建筑群。
在锦州,老建筑也凭“修旧如旧”重焕生机,将原溥仪行宫的御园宾馆等6处建筑确定为首批历史建筑。经过改造后,如今的御园宾馆院内景观雅致,成市民餐饮、休闲热门地。
业态焕新:
以融合注入鲜活动能
“买回去给家人尝尝,尝尝这百年酱缸出的大酱是啥滋味。”国庆假期的营口辽河老街热闹非凡,游客络绎不绝,鞍山游客张文芳攥着刚买的糖画,闻着酱香味推开了郑友和酱园的木门。
一进园,只见院子里码着半人高的百年酱缸,深褐色的酱体泛着油亮的光泽,缸沿结着一圈盐霜,像是岁月盖的邮戳。老匠人用长柄木勺搅动时,“咕嘟咕嘟”的声响里全是时光的沉淀。闻着大酱酱香浓郁,张文芳忍不住买了两袋大酱。
老街“老”味十足,“新”意更浓。辽河老街的新老互促共融还激发出更多新场景、新业态。在辽河老街,郑友和酱园成了旅游景点,在展示百年传统酿酱工艺的同时,实现销量和口碑双丰收。老世兴银楼与时俱进,不仅推出量身定制服务,还推出保温杯、碗筷等银器新品。如今的辽河老街,汇聚了非遗工坊、特色餐饮、文创市集等多元业态,年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
营口创新构建“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居民参与”新模式:政府牵头编制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投入专项资金修复文物;专业文旅企业负责街区运营,引入沉浸式演艺、夜间灯光秀等新潮玩法;居民与商户通过每月座谈会,为业态调整建言献策。今年以来,根据居民建议增设的无障碍通道、宠物寄存处等便民设施,以及商户联名推出的“老街美食地图”,都让游客体验感大幅提升。
营口文旅集团副总经理敖和滢介绍,未来还将继续把深挖历史文化内涵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推动老街从历史文化“打卡地”向文旅“目的地”升级。
“逛街时偶然发现这处‘宝藏’!老建筑的历史感混着咖啡香,还有歌手的弹唱,太让人放松了。”国庆假期的傍晚,沈阳市民崔源和朋友坐在中山路36号院的帐篷区,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品尝美食,言语间满是惊喜。
作为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修旧如旧”改造的重点项目,中山路36号院一经亮相,就凭着“百年老建筑的新24小时”定位圈粉无数年轻人。入夜后,巨大的城市天幕下,音乐酒馆便成了热闹的核心,年轻人围坐在一起,耳畔是民谣歌手的温柔弹唱……
中山路36号院的改造在保留青砖岁月痕迹的同时,巧妙融入现代潮流元素。“通过多元业态组合,白天是咖啡配现烤面包的文艺时光,夜晚则有音乐与微醺的露营酒馆,让百年老建筑真正融入都市人的24小时生活。”沈阳市文体旅产业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期还将启动老建筑室内二期工程,计划利用1600平方米空间打造新业态,预计今年冬季正式运营,为老建筑注入更多新鲜活力。
文脉相承:
以更新赓续城市记忆
“这才是老街该有的样子,有景更有文化。”来自江西的游客徐楠楠漫步大连旅顺太阳沟与东关街,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如今旅顺太阳沟,早已跳出“拍张照就走”的打卡模式,成为兼具历史深度与生活气息的文化新地标。
走进旅顺实业学校旧址,一场汇聚全国110家博物馆、3700余件文创展品的展览正在举行,老建筑的斑驳肌理与特色文创相得益彰,观众纷纷感叹“适配度满分”。
东关街15号院的6个主题空间更是人气爆棚,“这里有故事”展馆用高满堂影视剧照与手稿还原荧屏背后的中国故事,徐世焘收藏馆的百余件老物件串联起岁月变迁,体彩历史文化馆则通过科技互动解锁城市记忆。
大连不仅保持老街文化的浸润,还完善配套设施,提升街区品质,让老街“俱进”新生活。东关街改造时,同步高标准规划配套服务设施,规划确立了人车分流、动静结合、公交优先的道路交通系统,因地制宜规划了社会停车设施、有轨电车站点和公交车站点,织密共享网络,让百年老街既存着“老大连的魂”,又透着“新城市的劲”。
镜头回转,阳光洒在沈阳市大东区的一片苏式红砖楼群上,市民曾远举起手机,镜头中,一片红砖楼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未来这里将更新打造成文商旅融合集聚区。”曾远满怀期待地说。
今年9月,沈阳启动了二〇四街区城市更新,项目占地约12万平方米,将秉持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共生理念,摒弃大拆大建模式,把历史建筑保护性利用与更新建设有机融合。项目以“红色工业文化IP+文化体验+科技创新”为内核,将植入民俗体验、创新公寓等多元业态,着力构建历史展示、创意产业、潮玩消费全链条文商旅融合集聚区。
沈阳大东文化旅游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造完成后,将保留建筑风貌,保留历史并和现代功能结合起来,将会有剧场、脱口秀、特色餐饮,还有大众消费连锁店,还将嵌入社区服务。”
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主任、教授高雁鹏说,城市老街与历史建筑的改造规划需坚持“保护优先、有机更新”的原则,杜绝“大拆大建”以“修旧如旧”的方式实现最小干预下的最大激活;还应通过“以保促活、以活促保”的路径,实现历史风貌保护与功能活化的双重目标。同时,改造需推动老建筑融入当代生活,完善现代基础设施,成为市民日常使用的一部分,让老建筑焕发出兼具人文温度与生活活力的新风貌。
刘桐 吕丽 佟利德 白复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