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活低效闲置资源,是不少地方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乌江寨,2021年6月曾经被列为省级闲置低效的旅游项目,却在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吸引15万游客慕名而来。从“低效资产”到“热门IP”的华丽转身,关键在于推行“国有资本+民营资本”模式,通过引入专业团队运营,实现了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盘活的第一步,在于重新审视“家底”。乌江寨将黔北民居的吊脚楼、风雨桥、古道等传统建筑完整保留,并把老旧房屋巧妙改造成精品民宿和餐厅。通过修旧如旧、文化赋能,让蒙尘的“宝贝”重焕光彩。
有好“食材”,还需专业的“厨子”来烹调。闲置资源之所以“闲置”,往往是因为缺乏与市场有效连接的纽带。专业团队精心打造了无人机表演、音乐水舞秀等现代文旅产品,将沿江吊脚楼规划为特色民宿区,将临街老宅打造成非遗体验馆,让游客在传统宁静与现代便利间无缝切换。通过统一规划与市场化运作,这些散落的资源被整合成游客心甘情愿买单的“体验大餐”。
乌江寨还在于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即让“自家人一起上桌吃饭”。景区不仅优先聘用当地村民从事旅游服务,还扶持他们经营特色餐饮和民宿。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因此返乡创业,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这就好比开火做饭,只有让家里人都闻着香味、尝到甜头,大家才会主动往灶里添柴,火才能越烧越旺。这既是实践共享发展理念,更是构建长效机制的基石。最终,成功构建了政府、企业、社区多方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让保护与发展内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盘活低效闲置资源,关键在“有效”二字。看清家底、请来能人、带动共赢,这套立足实际的方法,正是乌江寨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金妮
编辑 李海钦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马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