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蜿蜒,城垣盘旋,一条风景道串联起古老与新生。
清晨的阳光洒在迁安北部的山野间,我驾车驶入这条仰慕已久的长城风景道。西起红峪口,东至徐流口,这条49公里的道路如同一条丝带,串联起雄关险隘、古堡村庄,也连接着历史与未来。
作为全国首个县级出台建设保护规划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迁安段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迁安模式”——“领导小组+管理中心+镇级分中心+旅游公司”四位一体的组织体系,让长城的保护与利用焕发出新活力。
绿道为藤,顺藤结瓜的乡村振兴路
从红峪口驶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长城风景道”的金色牌坊。山势逐渐陡峭,道路回环盘旋,驾驶起来颇具挑战,却也乐趣无穷。根据规划,迁安市投资1亿元,打造了北部旅游交通服务中心、旅游驿站、观景平台等配套设施,让自驾之旅更加舒心。
“以绿道为‘藤’,以景区景点、驿站、农业园、采摘园、精品民宿等为‘瓜’,顺藤结瓜”——这正是迁安模式的精髓所在。沿途的26个村庄,曾经落后闭塞,如今却成为旅游富裕村。路修好后,板栗、豆皮、香油销量更好,采摘园每年吸引三四千游客。
雄关秀色,大理石长城的自然奇观
行驶至白羊峪段,大理石长城赫然出现在眼前。这段明初建造的长城,基座采用罕见的白色大理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堪称“长城一绝”。
我登上将军帽观景台,北望险峰长城巍峨,南瞰古村落晨雾缭绕。白羊峪长城集水关、城堡、城墙、敌台等于一体,构筑了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水关西侧的神威楼建筑奇特,历经400余年风雨依然屹立。
迁安长城最早可追溯到北齐时代,明代进行包砖大修。45公里长的长城在燕山山脉上蜿蜒,融合了江南秀色与北国风光,形成“雄、险、秀、古”的独特景观。
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的迁安实践
沿途我注意到,迁安长城风景道建设充分体现了文旅融合的思路。不仅有着3.5公里红峪口车行长城道路、6.8公里徐流口车行长城道路等基础设施,还有狼牙城长城文化遗产步道等特色项目。
文体活动的引入让古老长城焕发新活力。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迁安按照“一季一主题、一月一活动”的思路,成功举办了万人徒步大会、山地越野马拉松赛等活动,每年吸引京津冀辽地区游客50余万人次。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迁安长城风景道建设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环保的原则。沿途3万亩林区波澜壮阔,松柏苍翠,泉眼清凉无声,常年涓涓不绝。
春夏时节,绿道成为一条“花海公路”,野杏花、松柏交相辉映;秋季,沿途20余处果园开放采摘,桃、梨、板栗等水果飘香。这条道路不仅是旅游通道,更是生态廊道。
正如《河北省长城风景道建设指南》所强调的,长城风景道建设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环保”、“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等原则。迁安的成功实践,为全国长城风景道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傍晚时分,我站在西新庄村眺望,长城在夕阳下更显苍劲雄浑。这条古老的防线,如今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见证着迁安长城风景道建设与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深度融合。
离开时我回味着这一路的所见所感:长城风景道不仅是一条旅游路线,更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振兴之路、文化传承之路。它让古老长城焕发新生机,让沿线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