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先在芮城县城参观了建于北宋的寿圣寺;
然后去了相隔一公里、同样建于北宋且目前宋元清建筑共存的城隍庙;
出芮城15公里沿着黄河岸边到了“郭襄一见杨过悔终身”的风陵渡;
再走13公里去了“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之一”的西侯度遗址;
北上沿黄河驱车38公里登上了鹳雀楼,又9公里去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发生地”-普救寺,傍晚时分到了万荣县城。
今日行程222公里。
截止今天本次旅程行驶了1763公里。
寿圣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相传,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在中国被埋藏于19座阿育王宝塔内,以示佛光普照大地。寿圣寺塔内就保存有佛祖的真身舍利,是全国现存的佛祖真身舍利塔中年代最久、层次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塔内还保存有珍贵的宋代壁画。
这座八角十三层的砖塔,高达47米,风格介于楼阁式与密檐式之间。塔的一至三层檐下有砖雕仿木构斗栱,四层以上叠涩出檐,为空筒式唐塔过渡到藏梯于壁体式塔心宋塔之间的形式。
塔顶采用铁质覆钵,是全国现存宋代舍利塔中唯一使用铁质覆钵的实例。
铁覆钵铸造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现存铁质构件保存完整,表面有“大宋熙宁八季三月二十八日铸造”铭文,是研究宋代佛教建筑演变和金属构件应用的重要实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塔内保留部分宋代壁画,内容以佛、菩萨及供养人形象为主。
千年来,寿圣寺塔经历了13次大地震,但依然屹立不倒。
民国初年,土匪不讲武德,焚毁了塔内的木梯。抗日战争中,日军毁掉了寿圣寺,但宝塔奇迹般地幸存下来。
最近这些年重建了寿圣寺,但风格有些不大协调。特别是山门,顶多称其为门楼,低仿的清代风格不说,且色彩轻浮,如同古代仕女穿了蕾丝。
今天下雨,寿圣寺内只有我们两个游客,或转塔或暇观,尽乎有“细雨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的意境。间或许大师讲解摄影要领并现场实操,收获满满哒。
城隍庙是古代中国乡村城镇普遍建立的供奉城隍神的庙宇,在全国数量之多不亚于关帝庙、土地庙。但建造时间较早、保存基本完整、自成规模体系、且集齐宋、元、清古建遗存的,要数这座芮城城隍庙了。
芮城城隍庙始建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元、明、清皆有重修。中轴线上有享亭、献殿、大殿、寝殿等主体建筑,两侧配有东西廊房。庙内建筑集中国古建筑之大成,恢宏大气、古朴典雅。
在此可观赏元代建筑的粗犷豪放,宋代建筑的纤巧秀丽与装饰技艺,清代建筑的工巧华丽。
城隍庙内最有历史价值的,当属建于元代的享亭。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柱子粗矮,柱头置圆木大额枋,额枋上施四铺作单抄斗拱,斗拱硕大古朴。整体建筑给人粗犷浑厚之感。
城隍庙中还有两面现代复刻的碑墙,刻有“兰亭真迹”和记录芮城八大景观的诗赋。“兰亭真迹”是根据芮城博物馆的北魏石刻拓片复制的,原拓片是芮城一位民间收藏家捐赠的。
在芮城,比城隍庙的这座元代享亭年代还久远的,要数我们昨天参观的广仁王庙的正殿,为河东一带唐代木结构建筑孤例。
全中国唐代木结构建筑仅三座,广仁王庙庙正殿即为其一(另外两个分别为五台山的南禅寺和佛光寺,前年走万里茶路时和许兄一起拜谒过。位于山西长治的天台庵,目前尚存唐代和五代之争)。另外,广仁王庙内的唐碑,对研究古代兴修水利造福于民以及五龙庙,即现在的广仁庙的建造年代,均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芮城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珍贵文物遗存,原因在于其悠久的历史。
芮城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黄河文明的重要源头和“古中国”的核心地,180万年前西侯度就有先民活动,《诗经·伐檀》就是采撷于此。芮城殷商时为芮国,西周时为魏国,史称“古魏”,北周明帝二年(558年)设芮城,已有1600多年历史。
从芮城出来,我们沿着黄河观光公路去往风陵渡景区。为了近距离感受黄河,我们沿着更靠近黄河的乡间小路拐到了黄河岸边,沿途都是成熟了却因为连绵秋雨而烂在地里的庄稼,看着让人痛心。
沿着乡村小路去风陵渡
经过黄河岸边的水文观测站,因为连日雨水而愈发浑浊的河水,浩浩汤汤从面前流过。刘禹锡感叹过“九曲黄河万里沙”,王之涣涌动过“黄河远上白云间”,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许大师也挥手雄浑一首。
黄河之水天上来
激扬过文字,继续前行到永乐镇,顺路过去看看永乐宫的旧址。
旧址上是搬迁后建起的纪念性的、象征性的景点,两旁的墙壁上“永”“乐”两字仿佛是挂上了离家不舍的泪水。
再前行不远,就到了风陵渡。
风陵渡是《神雕侠侣》小说中的虚构地名,也是现实中的地理名称。小说中,在这里发生了郭襄“一见杨过误终身”的故事。风陵渡口,摆放着郭襄造型的背景板,供游客打卡拍照。
风陵渡地处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界处,正处黄河东转的拐角。作为古代黄河上的最大渡口,为秦晋往来的交通要塞。
此处黄河河面开阔,对岸为潼关。
不知道张养浩的《潼关怀古》,是不是从潼关过风陵渡到山西时,途中有感而作的?
离开渡口,我们驱车向古原,来到了西侯度遗址。
西侯度遗址发现于黄河中游左岸高出河面约170米的古老阶地上。
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学家贾兰坡院士率领的考古队在西侯度遗址的考古发掘,揭示了人类早在180万年前就开始使用火,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 这是关于人类用火历史的重要发现,将人类用火的历史向前追溯了110万年。
2019年第二届青年运动会的圣火就是在西侯度遗址采集的,西侯度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西侯度遗址所在地,是远眺黄河的极佳地点。站在高塬上,烟雨迷蒙云气四合,黄河就在眼前。
从西侯度下来,沿着黄河继续北上,过蒲州古城往黄河边走一公里,就到了鹳雀楼了。
原楼在元代因战火被毁,700年间再没有重建。现在的鹳雀楼是在2002年完成重建的。
总觉得有点怪怪的,楼顶鸱吻是唐代形制的,楼体是清代色彩的,楼肚子里还装了电梯。
王之涣正在顶楼回廊上,估计挥毫写的是:欲穷千里目,电梯上六楼。
在鹳雀楼乘电梯下来,接着驱车9公里到了普救寺。那里,寺庙山门前立着红色镶边黄底黑字标语:天下寺庙不谈情,唯有永济普救寺。
普救寺位于蒲州镇西厢村的高地上,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
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
普救寺始建于隋朝,屹立在寺中的舍利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著称于世。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蛤蟆叫声,令人称奇。在方志中称之“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
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寺庙厢房旁边的小路也被命名为“莺莺小路”。还在大雄宝殿旁的偏房里给张生安排了书房,庙内回廊也都是张生和莺莺的爱情连环画。
寺庙山门前面搭了高台,不知道会不会请河南王婆来普救寺里,相亲大会上抛绣球?
《芙蓉镇》电影让王村改了名字,《西厢记》直接把普救寺加持成了爱情圣地。
晚上住在万荣县城,晚饭品尝了当地特色美食:蒸槐花。
槐花是今年春天采摘的。
许兄平生第一次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