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图片来源:北京环球度假区大众点评官方图片
“北京环球影城又亏了15亿!”首旅集团最新财报一出,网友炸了——这座耗资460亿、筹备近20年的“超级乐园”,开业四年累计亏损30亿,比上海迪士尼同期多亏了近一倍。
同样是国际IP,上海迪士尼靠米老鼠年赚10亿,香港迪士尼靠冰雪奇缘扭亏为盈,环球影城却被“哈利·波特”“变形金刚”绊住了脚。
这场亏损的背后,藏着主题公园最残酷的生存法则:再硬的IP,也要“服中国水土”。
一、460亿砸出的“IP困局”:不是IP不火,是“火错了地方”
环球影城的亏损,根源在“IP与市场的错配”。
它押注的《哈利·波特》《变形金刚》,在全球是顶流,但在中国市场“叫好不叫座”。
数据最诚实:上海迪士尼2024年游客1400万,其中60%是“二刷及以上”;环球影城同期游客988万,复游率仅35%。网友调侃:“带孩子去迪士尼,能拉着家长看六小龄童的孙悟空;去环球,除了拍城堡,不知道还能玩啥。”
这种“打卡式消费”的背后,是IP本土化策略的缺失。上海迪士尼深谙此道:米老鼠穿唐装、漫威英雄说方言、春节舞龙灯——把全球IP变成“中国故事”。但环球影城呢?哈利波特的学院服还是英伦风,变形金刚的台词没半句中文梗,连园区导览图都只有英文标识。有游客直言:“我为了哈利波特来,但园区里连杯黄油啤酒都喝不出伦敦味。”
更扎心的是,环球的IP“生命周期”短于预期。《哈利·波特》电影完结13年,热度早已从“全民狂欢”降到“粉丝情怀”;《变形金刚》系列票房逐年下滑,年轻一代更爱“国漫宇宙”。环球却还在靠“经典IP吃老本”,没及时开发符合Z世代审美的新内容——IP不是“永动机”,不迭代就会“过气”。
二、从“建乐园”到“运营乐园”:环球漏掉了最关键的“本土化运营”
如果说IP是“骨架”,运营就是“血肉”。环球影城的亏损,也暴露了“重建设、轻运营”的老问题。
对比上海迪士尼,其运营团队深谙“细节即体验”:园区内有2000+个垃圾桶,每15分钟清运一次;卫生间配备婴儿护理台、香水喷雾;连垃圾桶上都印着米老鼠图案。这些“看不见的服务”,让游客愿意多花钱、多停留。但环球影城呢?高峰期卫生间排队20分钟,餐饮区座位难寻,连哈利波特主题区的“奥利凡德魔杖店”,都因库存不足频繁断货。
更致命的是“二次消费”没做起来。上海迪士尼的“迪士尼世界商店”年销售额超20亿,游客为买限定款周边愿意排3小时队;环球影城的周边店却常被吐槽“款式老、价格高”——哈利波特的学院围巾卖499元,比迪士尼的米妮发箍还贵50%,但设计感差了一截。有消费者算了笔账:“在环球花1000块,一半是门票,剩下500块买了个‘不值当’的魔杖。”
这种“重硬件、轻软件”的运营模式,直接导致游客“来了不想再来”。香港迪士尼曾连亏9年,靠2023年推出的“冰雪奇缘主题区”扭转局面——新增的“艾莎冰宫”“雪岭仙踪”项目,把IP变成“可玩、可互动、可拍照”的体验,复游率从28%飙升至45%。环球需要的,正是这种“把IP变成体验”的运营能力。
三、突破关键:从“国际模板”到“中国特供”
环球影城的盈利密码,藏在“本土化”三个字里。第一步,IP要“活”在中国语境里。上海迪士尼把“花木兰”做成巡游项目,把“十二生肖”融进烟花秀;环球完全可以给哈利波特加“中式学院”——比如霍格沃茨分院加入“龙院”“凤院”,魔药课教做“枸杞养生膏”。这种“混搭”不是媚俗,是用中国游客熟悉的文化符号,降低“陌生感”。
第二步,运营要“细”到毛细血管。参考日本环球影城(USJ)的经验:他们会根据季节调整园区装饰,春天樱花季在园区铺樱花道,冬天圣诞季在城堡挂中国结;餐饮区提供“哈利波特主题套餐”,连薯条盒都印着魔杖图案。这些细节,能让游客觉得“这乐园是为我设计的”。
第三步,内容要“追”上年轻人的节奏。Z世代爱“沉浸式”“社交属性”,环球可以学乐高乐园的“角色扮演”——让游客穿哈利波特袍子当“小巫师”,在园区完成任务赚积分换周边;或者搞“哈利波特剧本杀”,把园区变成“大型实景剧场”。这种“参与感”,比单纯看城堡更能留住人。
结束语:
北京环球影城的30亿亏损,不是“IP不行”,是“没把IP用对地方”。主题公园的本质,是“造梦”——但这个梦,得是中国游客的梦。
希望环球能早点明白:建一座“和纽约、大阪一样的乐园”不难,难的是建一座“让中国游客觉得亲切、愿意反复来”的乐园。
毕竟,460亿的投资,不该只换来“打卡照”,更该换来“下次还想来”的期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