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严慧荣
深秋的风裹着浙南的清冽,悄悄吹散了夏日最后一丝燥热。抬头望,天空是洗过般的湛蓝,连云朵都飘得格外轻。从景宁东坑收费站驶离高速,车轮沿着山路再跑10多分钟,畲乡景宁东坑镇白鹤村的牌子便映入眼帘——若你想躲开城市的拥挤,寻一处能让心慢下来的田园,这里恰好是归宿。
车子刚停稳,就能看见村口的石碑,上面刻着“花样白鹤”四个字。谁能想到,如今这干净整洁、满是生机的村子,十年前还是藏在海拔700米高山上的“穷窝”?171户、498位村民,当年揣着忐忑从山上搬下来时,没人敢想,有一天这里会变成“全国文明村”,更凭着一碟不起眼的咸菜、一片热闹的露营地、一棚的猕猴桃,撑起了多元产业,成了乡村振兴里人人称赞的样本。
金秋十月,最先勾人的是水果沟的猕猴桃园。顺着村口的白大公路往里走,远远就能看见成片的绿藤架,藤上挂满了毛茸茸的猕猴桃,沉甸甸的果子把枝条压得弯了腰,风一吹,便轻轻晃着,像在跟路过的人打招呼。这里的昼夜温差大,白天阳光把养分往果子里送,夜里凉风吹着,又让糖分慢慢攒起来——这是大自然的偏爱,让每一颗猕猴桃都长得分外饱满,咬开时果肉细腻,酸甜刚好,舌尖满是山野的清甜。
走进果园,像是闯进了绿色的童话世界。藤蔓间的空隙里,总能看见三三两两的身影:有带着孩子的家长,蹲在地上教孩子辨认熟了的果子,小手小心翼翼地捧着猕猴桃,脸上满是好奇;有结伴而来的朋友,一边摘一边说笑,偶尔咬一口刚摘的果子,酸甜的汁水溅在嘴角,引得彼此发笑。在这里,没有打卡的匆忙,只有慢慢享受的惬意,连空气里都飘着丰收的欢喜。
若说猕猴桃是山村的“甜滋味”,那藏在村民家里坛坛罐罐里的咸菜,便是这里最浓的“烟火气”。村里腌咸菜的手艺,是一辈辈传下来的,以前村民腌咸菜,不过是为了冬天有口下饭菜,没想到如今,这手艺竟让“贤咸闲”的名号传遍了周边。现在的白鹤村,不仅是丽水市唯一的咸菜特色村,还摘得了“全国文明村”的牌子,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这一切的转变,要从2015年说起。那年,村民徐海惠看着家里腌的咸菜总被亲戚夸,便想着“不如开家小店试试”。没想到,首家咸菜馆一开张就火了,年底一算账,竟比往年多赚了5万元。这消息像长了翅膀,在村里传开了。村党支部瞅准了机会,牵头搞起了“党支部+产业+农户”的模式,帮村民找销路、定标准。如今再看,全村已有9家咸菜馆,其中3家还做成了二十四节气主题馆,野生蕨、春笋、茄干……70多种山里的食材,在畲乡主妇的手里,都变成了咸鲜可口的咸菜。
午后的白鹤村,最舒服的莫过于寻一处庭院,吃一顿“东方下午茶”。桌上没有甜腻的蛋糕和奶茶,取而代之的是一碟碟咸菜:脆嫩的笋干嚼着带劲,酸甜的茄条解腻开胃,鲜爽的蕨菜裹着酱香。再泡一壶本地的高山茶,茶汤清亮,茶香混着咸菜的鲜气,一口下去,浑身都舒坦。
常有来游玩的人说,在白鹤村吃下午茶,吃的不只是味道,更是一种松弛。那些被工作填满的日子,像被折叠起来的纸,紧绷得让人喘不过气,可坐在这庭院里,就着咸菜喝口热茶,好像褶皱慢慢被抚平了,连时光都跟着慢下来。女孩子们爱围着桌子拍照,不用刻意摆姿势,随手夹起一筷咸菜,或是端起茶杯笑一笑,照片里满是自然的欢喜,这大概就是大家说的“松弛感”吧。
当夕阳把群山染成暖金色,水果沟的畲族风情露营地便热闹起来。沿着木栈道往里走,一顶顶白色帐篷错落分布在草坪上,有的搭在猕猴桃架旁,有的挨着潺潺溪流,拉开帐篷拉链,就能看见远处连绵的山影。孩子们拿着风筝在草坪上奔跑,笑声随着风飘得很远;大人们围坐在露营桌旁,一边烤着本地的玉米和红薯,一边聊着天,偶尔抿一口冰镇饮料,惬意得让人忘了时间。
等到夜幕完全降临,露营地的灯光渐渐亮起。抬头望去,没有城市的光污染,漫天繁星清晰得仿佛伸手就能摸到,银河像一条淡淡的光带横跨夜空。有人拿出吉他弹唱起民谣,温柔的旋律在山野间回荡;也有人安静地坐在折叠椅上,看着星星发呆,享受这份难得的静谧。在这里,不用追赶行程,只需跟着自然的节奏,感受山野夜晚的温柔。
不少客人离开时,总会拎上几罐咸菜。“这是畲乡的烟火气,带回去给家人尝尝。”有人一边装罐一边说。确实,这手作的咸菜里,藏着山里的阳光和风土,也藏着最朴素的乡愁;而那顶露营帐篷,则装着人们对山野生活的向往,留下了一段段轻松的时光。就像陆游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尝过白鹤村的咸菜,没在露营地看过星星,没在村里待过一个完整的白天与夜晚,大概很难懂这份山野间的踏实与幸福。
十年时间,白鹤村从“脏乱穷山”到“产业新村”,从无人知晓的移民村到远近闻名的“花样咸菜+山野露营”特色村。这里的每一颗猕猴桃、每一罐咸菜、每一顶露营帐篷,都记着村民们的努力,也写着乡村振兴的温暖故事。若你有空,不妨来白鹤村走一走,尝一口山野的甜,品一碟咸菜的鲜,住一晚星空下的帐篷,感受这份藏在浙南群山里的新生与欢喜。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