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游记之九——对李自成失败原因的讨论
在前往米脂窑洞古城的路上,我和朋友讨论着李自成的是非与得失。
我对朋友说,去宾馆时,你问他对李自成的看法,出租车司机说,李自成是个大英雄,可惜失败了,并说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是他没有文化,也不能重用文化人。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米脂一带,历史上是宋朝与西夏,明朝与蒙古的边界地区,经常发生战争,这里民风彪悍,自古就是精兵强将诞生之地。李自成是一名驿站的兵卒,后被裁,走投无路之时加入了农民起义军。历经不少的成功与失败后,在襄阳建立政权,又在西安登基称帝,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后来占领北京,崇祯帝煤山自缢,明朝灭亡。不久在吴三桂和满清的联合进攻下,李自成退出北京,夺路西逃,最终失败。关于李自成的最终结局,一种说法是他命丧湖北九宫山,另一种说法是在他湖南省石门夹山寺出家。
朋友说,2007年纪念李自成诞辰400周年,米脂在行宫前铸造了一座李自成持宝剑、骑战马的铜像,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对李自成的最终结局采用了夹山寺出家的说法,雕像如今已是米脂的标志性景点了。李自成称帝后不到一年半时间,大顺军在山海关兵败,李自成在溃逃路上被杀——这几乎成为历史定论了。从巅峰称帝到化为烟尘,对人生来说是一场大波澜,对历史只是一瞬。
作为米脂县史上最大的名人,关于李自成的故事,既有个人传奇部分,也承载着历史的反思。1944年,明朝灭亡三百周年时,郭沫若发表雄文《甲申三百年祭》,肯定李自成农民起义的正义性,总结从胜利走向失败的教训,是轰动一时的政治论文。毛主席让把文章印出来,发给高级干部们阅读学习,引以为鉴,避免李自成式的失败。
我说,以前我写过一篇《是是非非李自成》的文章,对李自成的失败也做了一些思考:李自成进入河南以后提出一个口号:“随闯王,不纳粮”。跟随他可以不向官府纳粮,三年免征。他到的地方,三年以内不征粮,这当然是收揽民心的极好办法。但自成没有设官理民,生产继续遭到破坏,两年后老百姓没有恢复其生产,负担继续加重,因为看起来不直接向农民要钱要粮,但向豪绅地主下令限期给粮食给钱;实际上豪绅地主的粮食,还是农民生产出来的。自成又提出“均田”的主张,这当然也是进步的,体现了农民阶级的觉醒,但问题在于,均田必然是政权稳定之后才能实行。李自成虽然提出来,并没有实行,没有政权,怎么实行均田呢?原来农民把他看成救星,日子久了,就不能满足农民的愿望了,李自成只依靠战争胜利一步步前进。由此可知,没有能实行均田是自成最终一败涂地的极重要因素。
朋友说,自成攻入京城后,不能尽快“安民告示”,“收拾旧山河”。自成入居大内后,明朝官员人心不稳,就等着看新主人的态度,自成不以礼抚慰,反而打板子,实是匪气十足,不见半点帝王风范,人家岂能拥戴你。自成朝纲不稳,政令不畅,这就需要各种势力的认可和支持,对于中间势力要尽可能争取,化敌为我,最大限度地扩大政权支持势力,树立新政权的权威和良好口碑。而当时明朝下属军政大员因李自成的失误而无所适从,甚至大都站在李自成的对立面,岂能收拾旧山河。自成攻下京都后,最大的威胁在山海关明末将领吴三桂和虎视眈眈的清兵方面,但他未能尽快稳住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并以新国君的名份与清兵议和以争取时间,巩固新生政权是极大的失策。
我说,这确实是军事战略性的失策,直接导致了李自成很快败走京都,最后身死国破的后果。自成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这是他光辉的业绩,但李自成与明军拼得两败俱伤,使中原江山大伤元气,再也无力抵御强悍的清军,致使清军入主中原,留下了千古遗恨。正如郭老所言,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我们转回头去,看着阳光中静静耸立的李自成行宫,心中无限感慨。是非成败,又有几人能说的清呢。历史沉重地几乎令人无法呼吸。
蒋国良,2025.9.8。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