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评论员 李嘉宇
据近日新华社报道,随着“加长版”黄金周落幕,一份热气腾腾的文旅“成绩单”如期而至——24.33亿人次的跨区域流动、8.88亿人次的出游规模、8090.06亿元的国内旅游花费,以及18.35亿元的电影票房……跃动的数字背后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也是一幅人文与经济交相辉映的时代画卷。
“双节”期间,人们以脚步丈量祖国山河,用心灵感受中华文明,将团圆之情汇入家国叙事。一幕幕假期文旅场景,既见证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强大活力与韧性,也向全世界立体呈现了“流动的中国”“人文的中国”“团圆的中国”相互交织的壮丽图景。
“流动的中国”,见证的是大国发展的硬核实力。假期前夕,由高速、高桥、高铁组成的“三高”线路密集上新,显著激活了半径300公里的“假日生活圈”。从“横竖都是第一”的贵州花江峡谷大桥刷新世界纪录,到“市市通高铁”的蓝图逐步实现,日益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将天堑化为通途,让故乡不再是远方。疾驰的高铁、翱翔的客机、如风的自驾,无数“说走就走”的身影,共同在神州大地上勾勒出活力奔涌的诗篇,也成为国家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的生动注脚。
“人文的中国”,彰显的是文化赋能经济的深厚内涵。当家国情怀在红色圣地与秋日胜景中激荡,当博物馆的夜游项目让千年文物邂逅中秋月光……文化,便不再只是书本中的符号,而是沉淀为一种可感知、可体验的日常。这不仅是驱动消费增长的有力引擎,更如同一泓文化活水,以其持久而鲜活的内生动力,推动着经济发展的“齿轮”持续运转。
“团圆的中国”,凝聚的是家国同圆的情感力量。中秋与国庆相逢,让“团圆”的意义超越了亲朋团聚的小家范畴,升华为国泰民安的大家之愿。国庆档电影市场或许正是这种情怀的集中体现——18.35亿元票房的背后,《志愿军:浴血和平》等影片将个人情愫与家国大义熔于一炉,回应了当下社会对英雄的缅怀与对和平的珍视。与此同时,“电影+”消费模式的兴起,让取景地变身旅游热门目的地,实现了观影体验与非遗展示的巧妙结合,让情感共鸣延伸出更完整的产业链条。有统计数据显示,节日期间,家庭出游占比超四成,这很大程度上表明假期已经成为维系亲情、传承家风的重要纽带。家庭的“小团圆”与国家的“大团圆”在此刻同频共振,凝聚起积极向上的情感合力。
金秋时节,人们见证的不仅是一个热闹的假期,更感受到了一个活力满满、饱含深情的中国。进而言之,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与人的精神追求、价值认同紧密相连的文化自信。当基础设施的“硬实力”为人文交流搭建起宽阔舞台,当文化“软实力”为经济消费注入更多温度,当家国情怀凝聚起社会前行的向心力……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多维发力、“内外兼修”的中国经济,将收获更加亮眼的高质量发展“成绩单”。
来源:中工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