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以诗意,共赴远方。从传统景区到网红打卡地,从历史街巷到活力商圈,各地演唱会、音乐节、体育赛事、非遗展销、国潮市集人潮涌动。繁荣的文旅市场、火热的文旅消费,描绘着新时代活力中国的生动画卷。
这背后,是“文旅+”融合模式对消费增长的拉动。“十四五”以来,文旅产业发展蓬勃兴旺。作为“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一条主线,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成为一大亮点。
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诗和远方”,中国人从不缺少将文化和远游相联结的基因。在四川,各地游客前来观看三星堆新出土文物;在贵州,“村超”、侗族大歌轮番上演……旅游中的文化元素更多了、文化地标更好玩了,是近年来文旅融合给游客们带来的真切感受。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相互渗透融合,还进一步放大了各自行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带动性强的特点。文化和旅游积极融入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带动商贸、制造、农业、体育、交通发展……“文旅+百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提升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政策与市场协同驱动,文旅融合活力迸发。“十四五”期间,“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得到深入贯彻。今年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为充分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促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抓手。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与消费理念升级,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不止于看山看水、观光打卡,而是对文化认同、情感价值与深度体验的渴望。比如,“非遗游”“博物馆游”持续升温,“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演唱会去旅行”“为美食奔赴一座城”等成为出游新风尚。这也倒逼文旅行业从业者转向文化内涵的深度解读与创新表达,顺应日益多元、个性化的文旅消费趋势。
文旅融合的本质是双向赋能、相互促进,是文化赋能旅游发展,也是旅游反哺文化创新。一方面,优秀的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深度融入旅游产业发展,引领旅游提升品位、丰富内涵,有力促进了旅游业提质增效。另一方面,旅游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播文化价值、人文精神,有效提升了文化的吸引力、传播力、影响力。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需要努力激活特色资源。我国各地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传统等特色资源十分丰富,文旅产业市场空间广阔。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通过推动相关资源的创意转化和开发利用,塑造让游客印象深刻的“记忆点”。
实现文旅融合,也离不开激发创新活力。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新业态充分涌现,这些优势都有助于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推进文旅融合。通过科技赋能新业态新模式、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等,全方位提高文旅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实现文旅与千行百业深度耦合。
未来,让“诗”和“远方”相得益彰,这或许不仅仅是发展报告里的殷切展望,也是大众越来越期待的精彩生活。(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