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全国各地文旅市场热度持续攀升。据测算,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美团旅行发布的数据显示,双节假期带动平台出行订单量较去年国庆假期增长超30%。神州大地游人如织,消费市场热气腾腾,折射中国经济的澎湃生机。
梳理近年来文旅市场的亮点,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催生文旅“智”变是一个重要方面。
文化与科技相生相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当科技“硬支撑”遇上文化“软实力”,当传统与现代握手、历史与当下交融,激活的是文化传承发展的一池春水,赋予“诗与远方”更加现代化的打开方式。“文化+科技”,一个“加法”组合,何以释放“乘数效应”?
科技赋能,提升吸引力。当下,文旅消费市场正经历一场“体验革新”,许多游客不再满足于蜻蜓点水式的打卡观光,而是追求沉浸其中的深度体验。在这场变革中,现代科技一定意义上延伸了旅客观察、感知事物的“触角”,打开了文旅体验更丰富的感官。
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的VR项目,让唐墓壁画从静止的展品跃升为“可进入、可交互、可感悟”的鲜活历史场景,观众可以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唐风华。
又如,借助vivo X300系列手机搭载的2亿像素级别镜头,普通用户也能享受专业级的远摄体验。从博物馆的文物细节到古建筑的精美雕刻,从远处城市的纹理到演唱会上歌手的微表情,消费者通过持续迭代升级的数码科技产品,得以看见一个更加细腻、更加丰富的世界。
科技赋能,激发生命力。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命力也在于创新创造。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延伸文化产业链,又集聚大量创新人才、筑牢发展根基,铺展人文与经济和谐共生、同频共振的崭新画卷。
在贵州丹寨“科技赋能非遗传承体验新空间”的“趣构成纹”数字丝绸体验区,用户随意画个图样,系统就能生成既包含用户独特创意又体现传统纹样的图案,并将其转印到帆布包上。科技进步带来的参与感,“让非遗变得亲切有趣”。
在江西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全息投影技术生动还原烽火岁月的历史场景,枪声、呐喊声仿佛穿越时空,让游客感受革命先辈的无畏与担当。科技赋能红色体验,宝贵精神入脑入心。
有意思、有意义,文旅产品找到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找准与当下情感的共鸣点,以更时尚、更新颖、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日常生活、走进人们内心,文旅市场繁荣发展的动能就会愈发强劲,文化传承创新的活水就会源源不断。
换一个观察的视角,为什么“中国游”“中国购”热度持续不减,为什么《黑神话:悟空》走红全球、掀起“西游热”,为什么中国新能源汽车广受海外消费者欢迎?科技实力不断增强、悠久文化博大深邃的中国魅力十足,无疑是重要原因。
今年中秋夜,千架无人机在重庆夜空灵活编队,幻化成玉兔、明月、宇航员等造型,与两岸璀璨灯光交相辉映。科技与文化完美融合,不仅给现场市民游客献上视觉盛宴,也给海外观众带来震撼。这也启示我们,进一步提升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离不开贯通古今中外,离不开做好“科技+文旅”的融合文章。
越是向“现代”前行,越要注重从“传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科技赋能文旅,将文旅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