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习惯了外滩灯火通明的上海人,我对昆明的想象还停留在“边陲小城”的阶段。结果一下飞机,我就被春城的“清新”打了个措手不及——不是那种土里土气的清新,是带着花香和湖风的舒适感,温度恰到好处,天空蓝得跟滤镜似的。


01 高原明珠的初体验
我原本计划得很美好:第一天先征服滇池。搜索攻略上说滇池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到了现场我才发现,滇池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一个大水池”。
滇池的广阔程度令人惊叹。我选择了乘坐滇池—西山旅游观光索道,这条索道相当特别,它既跨水又越山,其中有1000米是横跨滇池水面之上的。
从索道上俯瞰滇池,那种视野绝对震撼。缆车一路向上,滇池的壮美风光与西山的秀丽山色尽收眼底。
上岸后我沿着滇池绿道骑行,这条绿道串起了湿地、村庄和景点,简直是骑行爱好者的天堂。当地人告诉我,滇池绿道全长108公里,串起了4.57万亩湖滨生态湿地。我虽然只骑了一小段,但已经感受到了“山水人城”和谐共生的美好。


02 网红村落的日落惊喜
下午,本地朋友推荐我去海晏村看日落。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拒绝的——一个村子能有多好看?但考虑到朋友极力推荐,我还是去了。
结果——我差点错过了滇池最美日落。
海晏村是一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渔村,村子保留了滨湖鱼骨状的街巷格局。到达时已是下午四点半,停车场几乎停满,游客络绎不绝。
站在村里最佳观景点,看着太阳缓缓向滇池的天际线滑落,天空从蓝色渐变成橙红,那一刻,我竟然被自然之美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03 城中文旅的精致体验
第二天我决定探究昆明的历史文化。首先去了云南省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外观是红色的,造型有点像石林,很特别。
馆内陈列着从远古到近代的代表性文物,尤其是那些带有少数民族文化痕迹的文物,跟内地文物真的很不一样。战国时期的青铜牛虎铜案、大理国时期的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等国宝级文物令人印象深刻。
下午我逛到了昆明老街。这里是昆明城内最后遗留的历史街区,其中最古老的建筑有近900年历史。
走在光华街上,可以看到米线店铺、售卖云南古玩的商店,甚至还有历经百年的药铺。 老街虽然游客不少,但仍然保持着一种古朴的韵味。



04 舌尖上的昆明惊喜
我对美食的要求很高,但昆明的美食确实让我大开眼界。
在官渡古镇,我排长队买了当地有名的“官渡粑粑”。热乎乎的粑粑一口咬下去,面皮的麦香和馅料的味道充满口腔。
我还特意去了木水花野生菌交易市场,见识了云南特有的野生菌。市场上各种形状、颜色的菌子让人眼花缭乱,有些我连名字都叫不出来。
过桥米线、汽锅鸡等云南特色美食自然也不能错过。 每一餐都让我这个上海胃得到了极大满足。


05 鲜花的多肉自由
到昆明不去斗南花市,就像到上海不去陆家嘴——少了最重要的体验。
斗南花市是亚洲较大的鲜花交易市场之一。走进市场,我简直惊呆了——鲜花的价格堪称“白菜价” 。 乒乓菊、百合、向日葵、帝王花、紫罗兰、满天星等品种应有尽有。
一楼主要售卖鲜花和干花,二楼则聚集了多肉植物。我这种平时在上海买一枝花都要犹豫半天的人,在这里实现了鲜花自由。


06 昆明人,生活在别处的智慧
几天下来,我发现了昆明最打动我的不是风景,而是昆明人的生活态度。
在上海,我们总是行色匆匆,忙着赶地铁、加班、应酬。而在昆明,人们在翠湖边喝茶听音乐,在街头体验非遗手作,在金碧路的咖啡馆小憩。这座城市不再只是“好看、好吃”,更多了“好感”与“共情”。
这些昆明人让我思考: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是为了上海的繁华和快节奏,还是为了昆明式的“生活在别处”?

这次短暂的昆明之行,像在我紧绷的都市生活里打开了一扇窗。昆明人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旅游,而是如何生活:那种对四季变化的敏感,对日常小确幸的珍视,以及与自然共处的智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