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
“我来云南3次,大理旅居30天,告诉你来大理怎么玩才能花小钱装大杯”“国庆余温未散,旅居福利继续!”“这个秋天,换个地方过生活吧”。
旅居者们的声音,正在定义一个全新的云南:这里不只是旅游目的地,更是可停留、可体验、可生活的地方。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云南文旅市场表现亮眼:全省接待游客4150.77万人次,旅游收入568.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7%和11.0%。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静默而深刻的转变——越来越多人从“观光客”变成了“旅居者”,从“看风景”到“住进风景里”。
从“他乡”到“吾乡”
从上海来到文山的何斌,最初是被这里旅居者最看重的“硬核条件”所吸引:年均气温20℃、海拔适中、既无严寒酷暑,也无须担心高原反应,街头绿树成荫。作为一名网络达人,他走遍全国各地,却在文山找到了停留的理由。
“在文山街头看到‘静安路’‘虹口路’时,我愣住了。”何斌说,“那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让我瞬间对这里产生了归属感。”了解后他才知道,上海与文山的对口帮扶已延续近30年。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让他在文山一住就是大半年,还成为当地的文旅推荐官。
在腾冲市,来自成都的李新也选择“延期”。原本只计划在和顺古镇停留两天的她,被这里的烟火气深深吸引,最终在距古镇几公里的文星社区住了一周。
今年以来,文星社区民宿接待游客约2.5万人次,比去年增长35%;暑假至“十一”假期,民宿入住率高达90%,较去年同期增长约50%;常住半个月以上的旅居人数增长了20%。
文星的社区氛围滋养着像李新这样的旅居客。从小区大门出去就是文星楼,街上,有农户刚挖的山药、自制的松花糕,年轻人售卖的手冲咖啡、红糖姜茶等;旅居活动中心有免费的共享餐厅、泳池、咖啡厅、健身房、棋牌室等;“幸福食堂”价格亲民,提供20多种本地菜肴。
重庆自媒体博主叶佳,每年夏季都到曲靖市避暑。“晚上睡觉不用开空调,还得盖薄被,这种‘清凉到要添衣’的体验,在重庆简直是奢望。”他说。
更让他暖心的是他的父母可以享受到当地的适老服务: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在“候鸟食堂”享受折扣;社区动员业主改造提升出租房、宾馆、酒店,加装电梯、扶手、智能呼叫等适老化设施;134个村(社区)设立“候鸟驿站”,建立15分钟医疗服务圈;开设“麒麟我帮你”服务专线,为旅居客提供免费棋牌娱乐、旅游咨询、儿童托管、医疗救助等服务。
“次然次然喜嘎拉,哈尼普卡喜嘎拉!”(朋友们,请来哈尼村寨!)在红河县,95后全国政协委员、乐作舞传承人杨钰尼以“村长”的身份,向远道而来的游客发出热情邀请。
她介绍,“旅居红河·村长有请”品牌推出的“村长邀约制”,让游客可以体验“一日村长”“非遗学徒”“田园管家”等特色活动。同时,还实施“新村民计划”:退休人士可申请“银发村长助理”;数字游民、文旅从业者等可与本地村民联合发起“村民合伙人计划”,获得政策与资源扶持;亲子家庭则可受聘为“乡村小院士”,并获得村寨认证的“新村民成长证书”。
“来了,你就是红河的‘村里人’;留下,你就是红河的‘家里人’。”她说。这样的“家里人”,不只存在于红河的村寨里,也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社区中生根发芽。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于泽,2015年初来到西双版纳,便被这片土地深深吸引。退休后,她索性在景洪市万景社区安家,成为一名“新西双版纳人”。她把社区的艺术爱好者组织起来成立“冬韵乐团”,定期前往附近村寨举办公益演出,还以泼水节为题材创作了歌曲《版纳欢迎您》。这个大部分居民来自全国各地的社区,通过建设业主食堂、图书室、舞蹈室等共享空间,以及加入社区治理等,让旅居客真正融入了当地生活。“在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实现了老有所为。”于泽说。
美国人王纳森在大理已定居6年,他曾在非洲、欧洲、美国以及中国的其他城市旅居,“当我决定选择一个真正能称为‘家’的地方时,就毫不犹豫地带着夫人和两个孩子来到大理。”
为让外籍人员更好地享受金融服务,大理持续优化支付服务环境。中国人民银行大理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李琰介绍,今年1-7月,全州共受理外卡交易超4665万元人民币,外籍人员在大理开立的银行账户数量突破7000户,助力了跨境“游”向跨境“居”转化。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云南旅居收入达236亿元,游客平均停留91天。同程旅行、云南省旅游规划研究院发布的《长三角旅居云南市场报告》显示,2025年在云南长停留客群中,25-45岁客群占比达50%;长三角成为云南旅居第一大客源地,银发族偏好康养型旅居,年轻人则热衷于旅创与体验。
唤醒沉睡资源的绿色实践
“我现在旅居生活的洗马湖畔老爪箐村,与城市隔湖遥望,在这里,外卖送达仅需一刻钟。”重庆市复归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倪澜说,选择留在这里,正是因为“隐居山林而不离尘烟”的理想成了现实。
作为普洱市思茅区老爪箐村的“新村民”,倪澜和几位旅居者与本地村民合作,开发农业研学,打造“数字游民社区”,提供工位、住宿与社群服务,吸引青年“边工作边生活”。2024年,前来旅居的人超过2000名。“数字游民旅居”“研学旅居”成为这里鲜明的标签。
这些变化,源自云南对“沉睡资源”的唤醒。
今年3月,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加强旅居产业用地保障的通知》,明确提出将“盘活存量”作为旅居用地保障的首要路径。文件反对大拆大建,倡导“微改造、精提升”,支持利用旧厂房、闲置校舍、废弃工矿等存量资源发展旅居项目,鼓励农村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激活闲置宅基地与农房;将旅居产业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结合起来,为旅居产业释放出成片的、优质的空间。
政策之下,土地与人的关系被重新书写。
截至今年8月,云南从事旅居业务的自然村达633个,比2024年增长11.5倍,盘活闲置房屋10543栋。
与老爪箐相隔数百公里的曲靖马龙区土瓜冲村,几年前还是另一番景象:青壮年外出务工,老屋空置。直到村里开始梳理31宗闲置宅基地,一切悄然改变。旧屋被改造成民宿与咖啡厅,农用地种上连绵的绣球花海,3.7亩集体建设用地建起了菜市场、医疗站。村民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曾经的“空心村”成为乡村旅居样板。
旅居产业发展的治理框架也在实践中愈发清晰。
今年6月5日,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的《云南省旅居发展正负面清单》,提出“十支持”与‘“十不得”,如,支持建立联农带农机制;支持市场主体吸纳当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支持采用“轻介入、微改造、精提升”的方式保留乡土风貌;支持盘活闲置的旧厂房、老旧建筑等发展旅居项目;鼓励将非遗、文创等文化元素植入旅居社区等;不得违反国土空间规划;不得大拆大建、过度商业化;不得强迫农民“出村”“上楼”;不允许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得突破环境容量盲目发展等。
“这一‘鼓励发展’与‘规范管理’并重的清单,既打开了发展空间,也守住了生态与文化的底线。”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旅居云南专班负责人陈彤说,当旅居者与村民成为共创者,一种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正在呈现:不是把乡村变成景区,而是让生活回归土地。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