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合浦,一座镶嵌于中国南部绵延海岸线的小城,也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
这条千年海路,堪称汉代人的“海淘购物车”。其映射出的,不仅是物阜民丰。
图为位于广西合浦的海丝首港景区一隅。/袁婧摄
图为从合浦到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往返一次的航程需要近三年。/袁婧摄
从合浦到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往返一次的航程需要近三年,路线曲折、风险大。商人们精心选品,只挑“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价值高、轻便易携带。深海风高浪急、天气多变,舵手们紧贴海岸线航行。必要时,他们巧妙地借船、徒步,千方百计节省时间、缩短路线。
路途艰险、阻碍重重,彼时的汉代人却并未降低审美志趣、放下商业探索。从“私人定制”的玻璃碗到在铜镜上刻“广告语”,无数奇思妙想,循着这条海路迸发。
图为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外观。/袁婧摄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当人们从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的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向北部湾望去,古代商船航线与现代货轮拖曳出的浪痕在暮色中重叠,汉代人“海外购”的影响力犹在。
能工巧匠从奇珍异宝的交易中学会了玻璃制作工艺。当年的技艺一直延续至今,一代代匠人坚持自主创新,在当年的技艺上更迭出光伏玻璃制造技术,贡献绿色能源新产业。
两千多年前,沿途友邻补给的物资,生动诠释着何谓“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当初的友谊之路蜕变为“申遗联盟”。以海上丝绸之路南海片区为主体,相关部门正酝酿与印尼井里汶郡等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回归始发港、回溯海丝路,不仅为追忆过往,更为启迪未来。
“高定珠宝”,全球选购
新世纪之初,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掀起热潮。福建泉州、广东徐闻等沿线港口城市陆续产出研究成果,打开知名度。相形之下,同样作为始发港之一的广西合浦,稍显落寞。
2002年初,一支文物工作队悄然出发。他们从入海口沿着南流江拉网式调查,一路向北,步行近百里。缘何沿江而行?身为领队的广西民族大学教授熊昭明解释,依河而居是古人生产生活的特性,循江踏勘,更可能寻到港口、城址。
图为依河而居是古人生产生活的特性。/袁婧摄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浪古城、草鞋村遗址相继被发现,从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合浦港的历史地位。不久前,国家首批重要大遗址公布,这两个遗址与合浦汉墓群共同入选。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合浦境内发掘墓葬1300多座,出土文物2万余件套。诸多历史遗迹的发现,令汉代人“海淘购物车”的面貌更加丰实饱满。
“作为汉代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合浦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出土文物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馆长廉世明说。
图为绿柱石、水晶混合串饰。/袁婧摄
馆内展示着的琳琅满目的珠饰是最佳例证。“不少游客打趣说,我们这里比珠宝专柜还好逛。”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讲解员李莹一边介绍,一边指着二楼碧海丝路展厅内的玛瑙、琥珀、绿松石。
图为玛瑙、红玉髓混合串饰。/袁婧摄
千年前的“高定珠宝”,其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原材料,背后的微雕工艺同样值得探究。指甲盖大小的琥珀,化为惟妙惟肖的狮子、乌龟。“当年没有高精度的机床,工匠们仅凭简陋的工具就能实现如此精细度,实属不易。”每次向参观者介绍起这些,李莹很是感慨。
图为红玉髓、绿玉髓。/袁婧摄
数以万计的高定珠宝背后,人们更好奇汉代人的“购买力”何来。
从浩瀚史书中,历史学家们凭点滴细节还原当时的盛景。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人带出去“黄金杂缯”。“杂缯”指各类丝织品。两广地区土壤含酸度高,丝织品多腐朽碳化,基本不成型,今时难得见。而黄金则能找到例证。合浦县望牛岭一号墓曾出土两个金饼,约合汉代的1斤。历史学家考证认为,金饼便于叠摞和携带,是当时中外贸易普遍流通的大额货币。《中国古代货币史》一书中更印证了汉代的黄金储备——新莽时期,国家黄金库存量达70万斤,是封建社会中央政府黄金储量的顶峰。
光有购买力、购买清单还不够。汉代如何建起支撑“全球购”的现代物流体系?
图为合浦海岸边一隅。/袁婧摄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入口处,一幅地图鲜明勾勒出汉代人的“海上物流图”。去程时轻装出行,抵达当时的谌离国(今泰国克拉地峡东侧)后不再冒险绕行马六甲海峡,靠岸卸货,步行十余日便可抵达当时的有夫甘都卢国(今泰国克拉地峡西侧),此后借用异国商船接力航行。回程时满载货物,靠着季风、洋流一路航行回合浦。
图为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内展示的“分段式物流”示意图。/袁婧摄
如今听来理念先进的“分段式物流”,或许源于真切的生存压力。滔天巨浪、暗礁海寇、疾病饥渴,随时可能让珍宝与人永沉海底。这条“捷径”,不仅见证先民智慧,更映射出沿途国家主动借船、补给物资的情谊。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一条互利互信的友谊之路。”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副馆长陈夏荣说。
私人定制,内外兼修
当大多历史学家将目光投向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输入品”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常设专题展览“合浦启航”的策展人李世佳则另辟蹊径,探寻易被忽略的“输出品”。
东南亚地区出土了汉式印章、铜镜以及岭南特有的几何印纹陶片。“这些实物足以印证,当时中国人已活跃于这些区域。”在她看来,汉印可能是随身携带的信物,陶片或许源于存储水和食物的陶罐。
她还捕捉到关于铜镜的有趣细节。铜镜上的铭文中,除吉祥用语外,还有“某某作镜真大好”之类的广告用语。由此判断,随远洋航船出行的铜镜,不仅是生活必备品,更是自带“移动广告牌”的输出商品。
这些被放大的历史细节,不仅照见商贸往来,更折射文化交融。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一只湖蓝色玻璃杯吸引考古“发烧友”远道而来。陈夏荣指出“门道”——弦纹是中国人喜爱的样式。她猜测,这或许是汉代版“私人定制”。正如当今不少国际大牌为中国消费者推出定制款。
图为深蓝色玻璃杯。/袁婧摄
研究中,还有学者发现,印度阿里卡梅度遗址中发现的肉红石髓耳珰,很接近两广汉墓出土的典型样式。据此推测,它们应是按照中国客户的设计在印度定制的商品。
图为红玉髓、玛瑙混合串饰。/袁婧摄
越来越多历史证据,令学界也逐步形成共识——两千年多前的合浦港,不仅是单一的物流枢纽,更充分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成为“以销定产”的信息传递枢纽。
图为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内的胡人俑座陶灯。/袁婧摄
互动交融的不仅是物品。不少游客捕捉到汉代器物上的独特文化元素——胡人。广西汉墓出土的胡人俑,以陶质居多,有侍俑、俑座灯及流壶等形制。对于他们的身份,学界有诸多猜测。贩运珍宝的中亚胡商、早期沿海路东来的天竺僧侣,或是在港口劳作的东南亚仆役,都有可能。“可以确定的是,当时胡人并不鲜见,否则工匠不会将他们的外貌、神情刻画得如此惟妙惟肖。”李莹说。
图为从合浦出土,已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镇馆之宝”的羽纹铜凤灯。/李晨琰摄
能工巧匠的高水平技艺,不仅体现于人物刻画的精细度,更有今天的“明星环保灯组”为证。今天,从北海市沿着国道向合浦县疾驰,公路两侧的路灯呈精致的凤鸟造型。其原型,便是从合浦出土,已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镇馆之宝”的羽纹铜凤灯。
凤鸟昂首,口衔灯罩,背部承托灯盘。灯内还藏有当时的“黑科技”——点燃灯油后产生的烟气可沿凤颈导入腹部贮存的清水中。两千年前的“环保无烟灯”,兼具高颜值、实用性,直至今天都毫不过时。
时尚单品,贯通古今
与合浦齐名的,还有一种产自本地的珍宝——南珠。
图为“海之皇冠”,曾亮相上海世博会。/袁婧摄
产自北部湾的南珠,素有“海水珍珠皇后”之美名。这里海滩、河流多,风浪小,水质好,适合孕育珍珠。业界常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说法。因质量好、产量大,早在商周时期,合浦南珠便作为贡品进献贵族。
以南珠为缀饰,无疑是汉代的“时尚单品”标配。唐宋时期,还一度流行“珍珠妆”。遗憾的是,珍珠易受腐蚀。如今合浦汉墓出土的饰品中难觅珍珠踪影。
唯有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游客可从一幅多面体金球“复原图”中领略南珠嵌入金饰的绰约风姿。
合浦风门岭10号墓出土的这枚多面体金球,是由十二面金箔做成内凹状,再以金珠连缀。金箔内凹处原应镶嵌有珠饰。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及推测,所镶嵌的珠饰很大可能是已溶解的珍珠。
策展时,李世佳曾这样想象:“一位工匠俯首案头,用灵活的双手将粒粒浑圆的南珠精巧地点缀于金器之上。”她请设计团队参考隋朝李静训墓出土的嵌宝石金项链,为这枚金珠的内凹面“补”上南珠。
考古研究者对于千年之前的想象,在千年之后有了回响。
博物馆内的珍贵藏品也积淀起独特的文化符号,为支撑今天的产业而蓄力。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测量珍珠。/袁婧摄
仍是一张工作台前,“天女珍珠”淘宝店主陈小亚认真地为珍珠饰品找配件。
图为“天女珍珠”淘宝店主陈小亚正在选配珍珠。/袁婧摄
“欧美客户喜欢又大又圆的珍珠,国内客户更偏爱精致款,单价高、戴得久。”从南珠起步,入行十余年的陈小亚扎根中国珍珠城。她将珍珠售卖生意做成了“卖全球”;也将小店转型为人气淘宝店,创下直播间日销售额近十万元的纪录。
图为中国珍珠城创设了“楼上直播间+楼下批发市场”的独特格局。/袁婧摄
事实上,开业三十余年的中国珍珠城中,近八成商户为“老字号”。应对电商冲击,老牌市场、老字号反应迅速地规划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珠宝电商直播基地,创设了“楼上直播间+楼下批发市场”的独特格局,形成完整的产业供应链。
图为一批年轻“珍珠主播”前来淘金。/袁婧摄
一批年轻“珍珠主播”前来淘金。一些90后主播,初来时内敛沉稳,如今已能对镜头侃侃而谈,还练就了一双从上百颗珍珠中选配耳饰的火眼金睛,从容开拓海内外市场。
临海而生的人们,在海路开拓、海洋贸易中学会了勇于进取。恰如两千多年前,当精美的域外琉璃随海路到来,能人巧匠们选择“师夷长技”。
考古学家发现,合浦汉墓出土的众多奇珍异宝中,并非全部由域外输入。根据出土文物的化学成分分析,也许还有“来料加工”这一特殊方式。
图为南亚、东南亚出土的耳珰。/李晨琰摄
商船将域外玻璃原料运回合浦,本地工匠用以制作珠饰。匠人们将重新热熔变软的玻璃料拉制成细长的管状,随后再将其切割成微珠,得到扁圆状或管状的玻璃珠。这些精美的玻璃珠不止于“自用”,也可能输出至周边贵州、广东、云南甚至较远的韩国、日本等地区。
学界推测,我国合浦周边地区可能是钾玻璃的生产或制作中心之一,但遗憾的是,目前仍未有考古成果佐证这一点。关于这座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仍有太多“未解之谜”。
图为俯瞰合浦汉墓群与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袁婧摄
与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一路之隔,合浦汉墓群与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暑气蒸腾。00后理工男陈天霖头戴草帽,遥控无人机俯瞰大大小小的封土堆。他的身份是合浦县申遗中心申报遗产股股员。每天,他要雷打不动地记录数据、测绘地图,积累基础考古数据,保护有待考古挖掘区域。
合浦县申遗中心主任叶吉旺介绍,今年底前,广西考古标本库房即将竣工,将与草鞋村遗址、大浪古城遗址等联动开发研学路线,让年轻一代从“隔着玻璃看修复”中感受文化传承的厚度。
那些困扰学界许久的疑问,或许就埋藏在陈天霖脚下的这片土地,待一代代年轻考古工作者接力探寻,重现天日。
栏目主编|顾一琼
作者|王嘉旖 李晨琰 袁婧
编辑|占悦 王秋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