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李雪妮 通讯员 贾伟娜
在济源市承留镇,一段沉寂多年的铁轨正悄然“苏醒”。昔日国家“三线建设”时期531工程的铁路处旧址,如今已蝶变为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创意产业于一体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承留531文创园。这片占地87亩的工业遗存,正以“铁轨上的文化复兴”书写着新时代文化改革的生动篇章。
工业遗存变身文旅新地标
承留531文创园前身为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铁路设施所在地,留存有完整的铁轨、车间、锅炉房等工业建筑群。随着时代变迁,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设施一度闲置荒废。近年来,承留镇党委、政府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机遇,深化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引入现代消费业态,对园区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如今,园区内绿皮观光火车缓缓驶过铁轨,游客可骑行轨道自行车穿梭于历史与现代之间;“下一站咖啡”“夜车酒吧”等新兴消费场景吸引年轻人打卡驻足;火车博物馆系统展示世界火车史、中国铁路发展史及“三线建设”光辉历程,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工业文明传承的重要阵地。
文创生活节点燃文化惠民热情
今年国庆期间,承留镇成功举办首届531铁路公园文创生活节,掀起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宴。活动汇聚80余家根艺、布艺、糖画、书画、非遗手作等特色文创摊位,所有摊位实行摊位费、水电费、卫生费、工作餐、广告费“五免”政策,切实降低创作者参与门槛,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活动现场,民谣弹唱、街舞表演、中国舞展演、音乐颂党史等节目轮番上演,300余名演员倾情献艺,为市民游客带来高品质文化体验。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葫芦烙画、漆扇制作、糖画技艺,3D打印、无人机表演等科技元素也融入其中,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吸引不同年龄段游客竞相参与。
“这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生活的烟火气,还有文化的创新力。”来自焦作的游客李女士赞叹道。
文旅融合催生“新顶流”效应
531文创园迅速成为济源乃至豫北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顶流”。火车热、非遗热、博物馆热、摄影热、微短剧拍摄热在此交汇,“承留风”“文化潮”蔚然成风。
园区作为河南省微短剧拍摄取景地之一,已成功承接《高考后,我一飞冲天》《散打冠军重返80》《70首长》等多部热门微短剧拍摄。其中,《高考后,我一飞冲天》在抖音平台原生播放量突破2.1亿次,ADX热力值达748万,热力榜排名全国第二,极大提升了承留镇的网络曝光度和品牌影响力。
与此同时,专业旅拍机构“济源青木摄影”常驻园区,为游客提供定制化铁路主题摄影服务,8月以来已服务游客500余人次,深受年轻群体欢迎。
据统计,国庆假期期间,园区日峰值客流超4000人次,总接待量达1.8万人次;火车博物馆接待游客1.6万人次;咖啡馆、轨道骑行等经营项目业绩创历史新高,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聚才育才,打造乡土文化新标识
本届文创生活节设“根雕展览”“文创市集”“青年文艺”“愚公之声”四大篇章,汇聚大批乡土文化人才。从糖画艺人到书法名家,从非遗传承人到青年创客,各类文化能人齐聚一堂,共同构筑起承留镇独特的文化标识。
“我们不仅要保护文化遗产,更要让它们‘活’起来、‘火’起来。”承留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搭建平台、政策扶持、品牌打造,越来越多的本土文化人才正从“幕后”走向“台前”。
未来可期:向综合性文化产业园迈进
下一步,承留镇将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迭代升级。计划常态化举办铁路文化集市,引入AI机器人、军工文创等新业态,丰富消费场景;加快建设骑行驿站、会议中心、精品民宿、无动力探险区、休闲茶餐厅等配套设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综合消费能力。
同时,深度挖掘南山生态文化资源,投资2000万元打造“南山·云镜”项目,规划建设儿童游乐、萌宠乐园、亲子露营、国风打卡、婚纱摄影、微短剧拍摄等七大主题功能区,致力构建集浪漫体验、研学旅行、影视拍摄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新平台。
从一条老铁路到一座文化园,从一段工业记忆到一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承留镇正以文化改革为笔,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这条“开往春天的列车”,正载着历史、驶向未来。编审:吕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