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在哪里?”曾是不少港澳旅客的共同疑问。如今,黔北茶乡频频出现在他们的行程中,悄悄从地理上的陌生,变成情感上的熟悉。茶香不止于味,山水不止于景,乡情不止于念:它们共同承载着港澳与内地的深度交融。
越来越多港澳游客走进湄潭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处于内陆的县城湄潭,何以成为港澳与内地融合的“情感路由器”?
湄潭的“中国茶海” 拾澜摄
情感之植:由参与而生归属
“孩子们为港澳客人戴上红领巾的那一刻,许多人眼眶泛红。”谈起港澳同胞的湄潭爱心之旅,广东中旅(珠海)董事总经理卜梅芳至今记忆犹新。这一幕不是结束,而是开端。
学生为香港专业旅运集团行政总裁高郑杏芬系上红领巾
卜梅芳自言“为旅游而生”。她心向山水,情系人文,所经营的旅行社主要承接港澳及东南亚入境游客,每月接待量以万计。高铁如织,通达八方,她却开始思考:旅游不应止步于“引进来”,还应迈向“走进去”。
去年暑假,她带香港的专业旅运负责人前往贵州考察文旅市场。面对部分热门景点的摩肩接踵,她们心生审美疲劳:景虽秀,却辨识度不高;人虽多,却难以沉浸。行程最后一站抵达乌江寨,身为珠海斗门区政协委员的卜梅芳卜忽然想到斗门干部夏宇,他正在遵义开展粤黔东西部协作,挂职湄潭县委常委、副县长。一番联系,对方盛情相邀,并介绍了湄潭的情况。
当天交谈不多,但夏宇提及的湄潭中学学生故事却在她心头久久回荡。部分孩子家境清寒,却品学兼优:有的清晨摸黑出发,翻山越岭只为赶上第一节课;有的衣衫单薄,不惧寒风,一心求学;还有的在简陋环境中苦读不辍,成绩名列前茅。他们心怀星辰,却被现实的山重水复所困。
卜梅芳动了心。疫情期间,她历经波折,开始重新审视人生价值。贵州之行虽未踏入湄潭,她却开始构思:能否将湄潭纳入旅游线路?可否借助文旅之力,为这些孩子点亮一盏灯?在“拼团拼价”的行业惯性中,是否能走出温情之路?
“文旅融合·大爱之行”的构想在她心中悄然成型:每接待一位游客,旅行社便捐赠100元,用于支持学生成长。这是她沉淀多年从业经验,首次推出行善之旅。“贵山、贵水、贵茶,尤应遇贵人。”她如是说。
善举易起,善成难为。港澳游客对服务标准要求极高,产品必须精益求精。卜梅芳亲自参与湄潭文旅项目的打磨,从接待话术、项目细节,到洗手间改造,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她坦言,该项目“颇为冒险”,自己“如履薄冰”:若首团游客不满意,后续将寸步难行。
然而,结果出乎意料。去年11月27日,贵州湄潭行善之旅首团成行。旅程尾声,200多名港澳游客走进湄潭中学,看望受帮扶的孩子们。在现场,孩子们为他们戴上红领巾,不少港澳同胞眼眶泛红;有人悄悄塞钱给孩子,以此表达内心最朴素的情感。卜梅芳站在一旁,忍不住泪湿眼角。
不少港澳游客感叹:“原以为贵州落后平淡,没想到如此有魅力。”“茶海震撼,孩子的笑脸动人。”他们说贵州很美,更说这趟旅程让人“有了我们是一家人的感觉”。香港退休警察曾栋寿数次到访湄潭,每次都拖着行李箱,变着花样为中学的孩子们带礼物——有时是衣物,有时是文具,有时又化作美食。他不言不语,却用行动诠释了内心的牵挂。
“旅游+公益”的创新,成了情感共鸣的“催化剂”。卜梅芳感慨:“归属,不是被安排在风景里,而是在彼此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她希望通过该文旅项目,吸引港澳游客“归属式参与”湄潭建设,也为有需要的人,点亮一盏灯,温暖一程路。
情感的落点,常隐于历史的褶皱。湄潭之于港澳,不只是地理的抵达,更是精神路径的交汇。
香港特区政府公务人员联会走进湄潭
认知之拓:以理念点亮边地
“湄潭在哪里?”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一张张浙大西迁的老照片里。1940年,竺可桢率浙江大学师生辗转千里,抵达贵州湄潭,在文庙办学七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也曾在湄潭的茶馆中苦读度日。湄潭中学前身正是浙江大学支持创办的湄潭县立初级中学,由竺可桢亲自筹建。
被誉为“文军西征”的浙大西迁,在湄潭刻下了深刻的浙大印记,进而让湄潭进入了广阔的认知地图,并在时代的脉动中不断延展。2006年至2010年,广东人林树森主政贵州期间,以“交通先行”破局,推动贵广高铁落地,打通山河阻隔,构建“广州至贵州三小时高铁圈”。如今,高铁如丝线穿山越岭,高速如脉络贯通南北,航空如羽翼联通天涯。
空间的压缩,不只是距离的缩短,更是资源、理念与视野的加速流动。媒体的聚焦进一步放大了认知延展:香港TVB拍摄“养生之旅”,让茶海山光跃然荧屏。协调拍摄事宜的珠海芳华正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保群力直言:“港澳同胞的到来,既是跨地域的认知参与,也是‘植红播绿’的生动实践。”所谓“植红”,是植入红色基因、种下精神种子;“播绿”,则是播撒绿色希望、推动协作共建。
香港TVB摄制组到湄潭拍摄专题片 《养生之旅》
在港澳同胞眼中,贵州不再是遥远的山地,而是疗愈身心的桃源。他们惊喜于茶香四溢,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清气与人情;在贵州的行走,打开了认知的窗,拉近了彼此的心距。过去一年,已有4000余名港澳游客走进贵州。保群力与合伙人卜梅芳顺势而为,整合经验,串珠成链,计划要以湄潭为原点,绘制出更大的“港澳入黔”文旅路线图。
深层的变化,萌发于理念的土壤中。香港创意产业及科技创新委员会主席张建韬是理念革新的点灯人之一。他多次率团赴湄潭,实地调研新茶饮产业,在当地设立贵州分中心,带领香港同行走进茶园村落,用创意为传统注入新意,以设计为产业赋予新生。“一个产品若无设计,或许只值二十元;一旦注入灵魂,便可千金难求。”
在张建韬看来,精神资源的厚度,决定了判断的深度与格局的广度。一个人的认知结构,往往由其读过的书、遇过的人、走过的路编织而成。思维引导行动,认知塑造选择。大脑不是空谷回音,而是神经元交织的密林——阅历丰厚者,其脑图如繁城之街,车水马龙、灯火通明;见识浅薄者,则似乡间小径,寥落无声、止于寸隙。
城市亦如其人。张建韬指出,大湾区在产品研发、品牌塑造、市场推广等方面优势显著,能够为湄潭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只要思路一变,天地便可豁然开朗。
理念之外,人才亦是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东西部协作机制下,湄潭文旅人才的培育稳步提速。2021年至2024年,湄潭通过选派骨干赴珠海研修、举办专题培训班等方式,已累计培养文旅从业者五十余人,涵盖民宿运营、酒店管理、市场拓展、乡村旅游标准化等多个维度。大湾区的服务理念与品牌思维,正如涓涓细流,润入黔北山乡。
价值之合:凭协作共绘未来
情感是引,认知是路,而协作,是让彼此走得更远的桥。它牵系的不只是地理,更是心意;打通的不只是资源,更是未来的可能。
到湄潭工作近两年,夏宇亲历港澳游客如潮水初涨,激活沃土。黔觅春山等本土企业应势而动,产品翻新,服务提质,市场意识随之觉醒。民宿拔节而起,酒店管理日趋精细,餐饮口味转向港式清淡。澳资企业落地,港澳爱心人士频频捐赠,茶叶、啤酒等本地产品也借势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夏宇带着斗门人民的热情而来。珠海是唯一通过路桥与港澳相连的城市,作为珠海的西大门,斗门既有侨乡的文化底蕴,又有通达的区位优势,是连接湄潭与湾区的天然跳板。民间常说:“澳门十人,三人根在斗门。”血脉与情感交织,使斗门在协作中既是通道,也是纽带。
香港TVB摄制组到湄潭拍摄专题片 《养生之旅》
协作的纹理,在湄潭逐层织就。澳资企业负责人曾岩考察后决定落地建厂,推出果饮“柚小可”,将港澳理念与黔地资源融合,调制出一罐清甜的果汁。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党委委员、遵义市湄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党组副书记黎庆华是“香港女婿”,曾在香港工作两年半。来到湄潭后,他积极牵线搭桥,推动港澳同胞走进茶乡,走进人群。
今年国庆期间,澳门美食节在珠海和横琴举办,夏宇组织12家企业参展,让贵州产品走出山地,走向湾区。他常说,理念的革新,离不开面对面的交流;真正的联结,将超越数据的联通,落于信任的建立。他希望自己像一根火柴,“引燃协作的火,照亮港澳同胞与贵州人民双向奔赴的路”。
湄潭的“中国茶海” 拾澜摄
真正的协作,不是彼此磨平,而是让各自的棱角拼成丰盈的图景;不是谁改变谁,而是保留本色,共同调和出理想的风味。港澳与内地,恰如茶水相融,不见边界,却有回甘。
文|记者 钱瑜
图|受访者供(除署名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