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灰瓦映秋阳,浮雕墙下话沧桑。眼下的乌鲁木齐,永和巷的玫瑰花墙前游人举着手机定格美景,明德路的“工夫市”雕塑前老匠人指点孩童辨认工具,大巴扎的皮雕工坊里錾刀敲击皮革的声响清脆悦耳……这些经过“微更新”的街巷,正以可触摸的文化肌理、可参与的非遗体验,让边城的时光故事有了新的讲述方式。
明德路的“工夫市”铜雕。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新红摄
历史唤醒
老街区的“时光重启”
“以前,路过的人都是脚步匆匆;现在,每天都有人专程来拍照。”在明德路开了20多年文具店的李建国说。2024年8月,全长588米的明德路完成历史文化精品街区改造,他的文具店月营业收入从1.2万元增加到2.8万元。
改造不仅留住了建筑的“形”,更唤醒了历史的“魂”。明德路新增的几面浮雕墙,用56个人物场景还原清末民初“工夫市”木工、铜匠、皮匠云集盛况,每一处细节都经文史专家考证。
4组青铜雕塑中,“学塾授课”场景里的毛笔、砚台均按馆藏文物1∶1复刻。据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最新数据,改造后的明德路已累计接待游客123万人次,其中青少年研学团队达876批,毛泽民故居纪念馆参观量同比增长210%。
“小时候跟着爷爷来‘工夫市’修马蹄铁,现在带孙子看雕塑,能指着铜匠工具讲当年的事。”68岁的居民王广生每周都来明德路打卡,他珍藏的老照片还被收录进明德路导览小程序的“时光记忆”板块,“老巷子不只变漂亮了,还把我们的念想留住了。”
非遗活化
烟火中的“文化基因”
在大巴扎步行街的“丝路匠造”非遗工坊区,哈萨克族毡绣传承人古丽扎提·哈力木拉提的手指在羊毛线间翻飞,不到10分钟,一朵绽放的雪莲花就在白色毡布上成型。“盘针绣就是要把羊毛线绕成圈再钉牢,一朵花要钉300多针,以前只做马褡子、毡房装饰,现在做成靠垫、挂毯,年轻人很喜欢。”今年1月至9月,她工坊里的各类产品销量达1.2万件,带动12名妇女就业,人均月增收3800元。
不远处的孟七良皮雕工作室,橱窗里的艾德莱斯纹样皮包成了爆款。“选皮要挑新疆本地3岁以下黄牛的皮,纹理细、韧性好,描稿时要把艾德莱斯纹样按比例缩小,雕刻用圆刀刻轮廓、平刀修细节,最后用核桃油染色,一件手包要做5天。”孟七良拿着刚完工的皮雕笔记本介绍,工作室2025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后,订单量同比增长180%。这个国庆中秋假期,工作室日均接待体验游客200余人次,“有个上海游客跟着学了3天,把自己雕的皮牌当伴手礼带回去了。”
永和巷的文化墙用“十二木卡姆”乐器纹样串联画面,富丽湾广场的“丝路花语”景观,用200余块彩色瓷砖拼出艾德莱斯绸飘带造型,夜晚灯光亮起时,宛如流动的丝绸。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游客围着面塑艺人学捏“雪莲花”,还有游客和市民一起跳起麦西热甫,笑声在街巷间回荡。
艺术焕新
老空间的“创意重生”
“这部分鲤鱼鳞片要涂成金色,才像跃出水面的样子。”10月5日,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鲤鱼山南路南街鲤院的彩绘墙前,12岁的小学生马艺桐正跟着彩绘师赵哲玮学习调色。这片300平方米的墙面彩绘,是今年9月由附近学校师生、居民共同创作的。
“光设计稿就修改了5版。要把鲤鱼山的传说、周边商户的特色都融进去,比如街角的书店,所以我们就在墙面上画了打开的书本,里面藏着鲤鱼图案。”赵哲玮说。
改造前,这里是闲置多年老厂房的外墙,灰扑扑的墙面曾是“牛皮癣”重灾区。如今,彩绘墙成了“网红打卡点”。据街区运营方统计,2025年9月改造完成后,周边商户客流量平均增长65%,原本日均营业额不足2000元的咖啡馆,现在每天能卖5000多元。“常有客人为了拍彩绘墙来喝咖啡,顺便逛逛旁边的文创店。”咖啡馆老板张媛说。
这种“居民参与式”改造正在乌鲁木齐遍地开花:永和巷在保留原有四合院格局的基础上,邀请居民投票选择玫瑰花墙的品种,最终选定适应性强的“墨红玫瑰”,花期能持续6个月,国庆中秋假期日均接待游客1200余人次;温州街夜市改造时,收集商户意见,增设了“国风戏台”,每周五、周六邀请戏曲演员表演秦腔,10月以来已举办18场演出,带动夜市营业额增长40%。
81岁的阿布力米热·艾力坐在永和巷的长椅上,看着孙子拨动着卡通人物手里的铃铛。身旁的邻居刘丽娜给他递来刚买的烤包子:“以前巷子坑坑洼洼,下雨天不敢出门,现在有花有树有文化,各族居民像一家人一样,这就是我们最幸福的生活。”
无论是历史街区的时光回溯,还是非遗工坊的技艺传承、居民参与的艺术共创,乌鲁木齐的街巷改造始终坚守修旧如旧、以文化人理念。当浮雕墙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当非遗手艺融入日常的烟火,当艺术色彩点亮平凡的生活,这座边城的文化根脉正在街巷间悄然生长,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注脚。(王新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