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严慧荣
国庆与中秋的月色刚漫过山尖,清辉便顺着浙南起伏的山脊流淌,给黛色山峦镀上层薄银。我驱车上路时,车窗沾着晨间薄雾,水汽凝成的小水珠随车身颠簸滚动,目的地是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的深垟古村——导航路线在群山间绕转,手机信号时断时续,反倒添了几分寻幽探秘的期待。
山路蜿蜒如绸带,循着溪流盘旋而上,车轮碾过碎石路面,偶尔溅起几滴溪水。行至一处急弯,视线忽然被浓得化不开的翠绿撞开:成片毛竹挤在山坳,竿竿挺拔如剑,竹叶在风里簌簌作响,像千万片碧玉轻碰;淙淙流水声从竹影深处漫出,时而轻快如铃,时而低缓如吟,宛若有人在林间拨动古弦。再往前数十米,一座覆着青瓦的廊桥映在溪面,飞檐翘角微挑,木梁雕花染着青苔,两侧红灯笼随风晃动,与溪中倒影相映成趣——中国传统村落深垟,到了。
停下车,景致瞬间攥住目光:左侧石拱廊桥的木柱上,留着畲族特有的蓝染纹样,靛蓝色凤凰与花草虽褪色,仍能见当年用心;右侧卵石矮墙的缝隙里,嵌着倔强的青苔与细小红的蕨类,墙上“多肉石寨”四个朱红楷体字,像把带温的钥匙,轻轻叩开畲乡古村的秘密。
跟村口纳凉的老人闲聊,才知村子原叫“浅垟”。老人摇着蒲扇笑道:“祖辈迁到这儿开垦梯田,嫌‘浅’字少了过日子的厚重,便反其意改作‘深垟’,盼日子像脚下土地般扎实绵长。”如今的深垟,既是国家级传统村落,也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藏在三面环山的山谷里——清晨薄雾裹村,傍晚炊烟绕屋,活脱脱一处“畲乡世外桃源”。
村里人总说深垟有“八景”,亲身体验才知绝非虚言。进村落脚先过东坑畲桥,当地人唤它“永安桥”,藏着平安顺遂的祈愿。这座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光绪年修缮,37米长的廊屋架在29米跨溪石拱上,15间歇山顶房檐层层叠叠,像展翼挑着百年岁月;廊屋木凳被无数手掌磨得发亮,坐上去能闻见淡淡木香。桥头道光年石碑虽斑驳,“永安桥记”四字仍清晰,碑文记载着村民捐资修桥的故事——读着文字,仿佛能看见百余年前,村民扛木料、提石灰在溪畔忙碌,孩童围着桥基奔跑的场景。
过了桥,“好汉林”挡在村口,像古村的守护者。田畈里百来株松树,树干笔直如插天墨笔,枝桠缠绕成荫,把村子护得严实。林间小路满是松针轻响,偶尔有松鼠拖着蓬松尾巴窜过,惊起几片松叶;青石凳嵌在绿荫间,坐上去能触到石头的凉意,抬头便是满眼翠绿,连呼吸都变得清新。
沿着石头路走进村道小巷,一堵堵石墙从两侧立起:高的齐屋檐,矮的及腰际。走在其中,宛若穿行古朴城堡,又似置身魔法童话世界——脚下石头被岁月磨亮,石缝里偶尔冒出几株多肉,恍惚间竟觉是石头生出了生命。伸手摸石头墙,粗糙颗粒感清晰可触,像摸到凝聚成固态的远古时光;石头墙沁着温润凉意,那是千万年风雨晨露沉淀的温度,寒冬能挡凛冽山风,盛夏可隔外界燥热。
砌墙的石头没有一块规整,暗红、墨黑、土黄、灰白的色块揉在墙上,却被工匠拼得严丝合缝——阳光照在石头墙,不同颜色反射出各异光泽,宛若件沧桑斑驳的艺术品,朴实中透着精巧。村民说,这些石头都是祖上从山野溪畔捡来的,砌墙不用水泥,全靠石形咬合、经雨水冲刷越结实,村里最老的石头墙已立了两百多年,依旧完好。
这些千万年前成形的石头,藏着远古气息——或许曾是山巅岩石,经风雨滚落到山脚;或许曾是溪底卵石,被流水磨得圆润。我总忍不住想:住在这样的石屋里,夜晚的梦该多深邃美妙?若能长居此处,或许某个深夜,会梦到“晋太元中”,像武陵人般撑船穿过桃花林,撞见与深垟般安宁的世外桃源。
往村子深处走,才算踏进“石头的世界”。民居墙脚用大块青石垒就,方正石块牢牢扎在土里,像给房子安了稳根;往上是混着稻草黄的夯土墙,摸起来带着烟火气;院落围墙、门前台阶则用卵石砌成,圆润石子拼出菱形、波浪形纹样,透着主人巧思。村里30多幢老宅,最早可追溯到清代,木质门窗雕花栩栩如生;民国建筑占大半,泥墙黛瓦间多了几分简约线条。
村口杂货店大叔说,祖上原住半山腰,后来为方便耕种搬下山建屋。“那时没现代建材,男人们捡石头垒墙,女人们和黄泥,孩子们搬小石——还用石头铺水渠,让溪水顺着石渠流进村里池塘。”经年累月,石头被风雨磨出温润光泽,棱角渐柔,成了深垟独有的模样;如今村里有些石头墙上,还刻着模糊的畲族凤凰图腾——那是畲族人的信仰,藏在石头里代代相传。
深垟最惊喜的,是石墙上的“生机”——不是青苔,而是胖乎乎的多肉。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石磨凹槽里,“胧月”粉绿叶片层层叠叠,像绽放的莲花;木桩孔洞里,“佛珠”翠绿小球串成串,风一吹便轻晃;转角空地上,碎石围出的花圃里,“紫珍珠”“玉露”“熊童子”挤在一起,引得游客频频拍照。
最妙是斑驳石墙:藤蔓顺着缝隙往上爬,翠色丝线缠绕深灰石头,间或点缀着“冬美人”“姬胧月”,粉绿叶片贴在石上,像石头开出了软花。曾见一位穿畲族土布衣裳的女主人,提着喷壶给石墙多肉浇水——水雾落在叶片,折射出细碎星光,她笑着说:“这些多肉好养活,给点阳光就长旺,种在石墙上,连石头都添了灵气。”
再往前走,山脚下铺着片多肉培育园,绿色大棚顺山势排列,像给山坡披了层绿纱——这是雅景花木合作社的所在地。深垟海拔720多米,空气清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正是多肉生长的黄金环境。走进大棚,架子从地面搭到棚顶,摆满了多肉:有的叶片肥厚得能掐出水,有的顶着珍珠般的小花苞,有的覆着白霜透着朦胧美。合作社工作人员说,这里的多肉不仅长势好,专家还常去周边村子授课,教村民选透气陶盆、配泥炭土与颗粒土、用生物农药防病虫害——“隔壁村大姐学着种的‘玉露’,长得不比我们的差。”
若想寻静,近300年的老宅庭院是好去处。老宅藏在村东南角,石头墙上挂着“清泉石上居”木牌,木质门板漆皮脱落,刻着的“福”字积着浅灰。推开木门“吱呀”作响,像在诉说岁月故事。庭院里,石头路绕着草坪,缝隙里长着三叶草;几株桂花树虽未开花,叶片却翠绿鲜亮。清晨露珠从草尖滑落,砸在草坪中央的细流里,发出“叮咚”轻响——这水流得极巧,仿古人“曲水流觞”手法,从东侧石缝流出,顺着弯渠穿过厅堂,再往后院池塘流去,渠边石凳刻着简纹,宛若在等古人饮酒赋诗。
坐在石凳上,看锦鲤在渠水摆尾,水面映着石墙藤影,晃悠悠如流动的画。煮一壶当地绿茶,茶烟袅袅,混着流水与鸟鸣,恍惚间像走进浸了岁月的文人画。曾遇老宅主人——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搬来竹椅说:“太爷爷去江南做生意,见人家院子有‘曲水流觞’,回来便照着建,说日子要像溪水般绵长从容。”
想懂畲族人的日子,要去村里的畲医畲药展示馆。展馆由民国老宅改建,门口彩色畲族彩带随风飘动。馆内两个展厅藏着畲族智慧:玻璃柜里,蓝染土布、竹编篮子、雕花木梳与氧化的银簪银花,透着生活气息;泛黄宣纸上的畲医草药方子,字迹虽模糊,旁侧玻璃罐里的金银花、当归与“畲族七叶一枝花”标本,仍带着山野清香。畲族姑娘讲解员穿着传统服饰,指着蓝染围裙说:“这凤凰纹是我们的标志,畲族人视凤凰为吉祥物,连日常用品都要绣上。”
走累了,便站在村口观景台,看夕阳把石屋染成暖黄。山风吹过竹林,炊烟从烟囱升起,与晚霞相融——忽然想起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原来千年前的田园景致,竟在深垟有了呼应。深垟的石头藏着时光秘密:清代石墙记着工匠汗水,康熙廊桥载着村民祈愿,先民种下的松树藏着岁月变迁,石上多肉透着生命活力,它们都在温柔而坚定地诉说古村故事。
古村深处还藏着惊喜: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雅景多肉基地,是浙江省最大的多肉生产基地。走进基地像闯入多肉海洋,大棚架子层叠,存圃量达60万株,400多个品种从常见的“白牡丹”“初恋”,到稀有的“霓虹灯玉露”“乌木”一应俱全。基地负责人吴勇是深垟人,他笑着说:“起初只是阳台种着玩,发现家乡气候适合,便把爱好变成了事业。”如今这里成了“可种、可赏、可玩、可尝”的综合园区——游客能亲手栽种多肉、在观景台拍满山景致,还能品尝多肉花瓣做的点心。
依托多肉基地的龙头效应,吴勇今年联合周边农家乐、民宿与手工作坊,串起“多肉研学游”“畲乡文化游”线路:学生可了解多肉生长,游客能体验畲族蓝染、编织,还能品尝乌米饭与山哈酒。“想让更多人知道深垟,知道这里有石头、有多肉、有畲族文化,一起把家乡建好。”这份对家乡的热爱,让深垟的乡村振兴之路愈发坚实。
石上花开,香飘满园。如今的深垟,多肉产业带动村民增收,农文旅融合让石头厚重与多肉灵动碰撞出火花——村美、民富、产业兴的和美画卷,正在浙南山谷徐徐展开。心怀热爱,执光开路,吴勇的多肉事业定会走得更远,深垟这古老畲族村寨,也会在时光流转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离开时,月色又漫上永安桥。站在桥上,看溪水映着月色与廊桥影,远处畲族山歌清亮婉转——这趟双节漫游,像从时光里偷来的闲,没有城市喧嚣,只有古村的宁静温柔。深垟的石、花、风,还有村民的笑容,都成了心头暖着的念想——或许某天,我会再回到这里,坐在石墙下看多肉生长,听古村诉说新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