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为一座馆,赴一座城”成为不少群众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全国数千家博物馆群星璀璨之际,位于齐鲁大地的山东博物馆,依托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守正创新推动事业发展,一跃成为文博界“顶流”之一。
10月11日,海岱文化谱新篇——“返故乡·看发展”网络名人山东行活动走进山东博物馆,沉浸式体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历史的脉动与现代思潮交织、共鸣的余韵。
创新:科技赋能,让历史可触可感
让文物“活”起来,让展览“动”起来,数字科技的运用不可或缺。
戴上VR眼镜,潜入虚拟海底探险,与《海错图》《山海经》中的海洋生灵共舞;直抵敦煌来一场Citywalk,近距离欣赏千年石窟和绝美壁画……
“身临其境,感觉非常震撼。”网络名人们纷纷感叹,“当千年石窟和绝美壁画真切地铺展在眼前时,文化自豪感瞬间达到顶峰。”
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博物馆通过数智赋能,从静态的展示空间转化为动态的文化体验场域,以更加丰富、鲜活的方式,连接过去、现在、未来。
这并非山东博物馆首次掀起“数字热潮”。据山东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延常介绍,早在2014年,馆方就已开始运用三维建模、3D自动成像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逐步推进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工程项目。
目前,山东博物馆已上线“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三千玲珑——中国海洋贝类展”等40多个数字展览,构建起丰富的线上展陈体系。其中,“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斩获中国博物馆界“奥斯卡”——“第二十一届(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
此外,山东博物馆还引入计算机图像识别与AR增强现实技术,推出智慧导览系统。观众通过导览器等移动终端即可观看展品的虚拟动画演示,实现自动匹配、虚实交互的智能观展体验。
“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文化+科技’造福于民的理念,让每一位观众都能在博物馆中拥有沉浸式体验,享受文化滋养。”刘延常表示。
变革:文创发力,释放文物“新价值”
把“文物”穿在身上、吃进嘴里、带回家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除了逛博物馆,还要买文创!”不少参观山东博物馆的游客表示,打卡之后,总想将“文物同款”带回家。更有游客专程为购买文创产品而来。
近几年,“鲁博文创”爆款不断。馆内文创产品深入挖掘亚丑钺、红陶兽形壶等珍贵文物资源,通过“创意设计+品牌运营+IP联名”的转化模式,成功让古老文物以崭新形态融入现代生活,实现了文物价值的当代表达。
截至2024年底,“鲁博文创”已精心开发出9个产品系列,涵盖家居生活、日用办公、旅游礼品、服饰配饰、餐饮食品等11个品类,产品数量累计达1700余款。2024年,“鲁博文创”销售额突破1800余万元,整个文创体系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式发展。
从被动等待到主动触达,山东博物馆逐步淡化“高冷”印象,不断拉近与公众的距离。
年轻人喜爱的剧本杀类产品也在走进博物馆。山东博物馆推出的CaseLab元世界福尔摩斯沉浸式主题展,通过线上线下交互游戏、实景街巷还原、20余项互动装置及NPC角色扮演,打造多维度沉浸式探案空间,让游客仿佛穿越到柯南・道尔笔下的维多利亚时代。
“我们通过深入挖掘馆藏文化文物的内涵,优化服务供给方式,推动文创产品体系更新迭代,不断拓展社会合作范围,全面推动了公共服务及文创相关工作的发展,构建起一个深度融入观展体验的公共服务生态矩阵。”山东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
赋能:跨界融合,构建齐鲁文化IP新生态
山东大地文物浩瀚,文化璀璨,齐鲁文明、海岱文化源远流长。
“为山东的博物馆,我们还考虑不仅只解码自己馆内的文物,还想从全山东的馆藏资源和齐鲁文化特色出发,打造独属于山东的文化IP。”刘延常表示。
如今,越来越多人“为一座馆,赴一座城”,也“因一座馆,爱上一座城”。这背后是山东探索通过夜间活动、文创市集、沉浸演出等形式,大幅拓展博物馆的功能边界,让文博场馆不再只是观光点,而是成为城市生活的新节点、消费的新热点。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暑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3.04亿人次,较2024年暑期增加了796万人次,同比增长2.6%,创历史新高。其中,山东2483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二。
近年来,山东博物馆以持续创新的策展理念、教育模式与文化表达,在新时代奔涌不停的文化浪潮中,找寻传统文化与美好生活的“最大公约数”。
来源 :鲁网
首 席 记者: 李海婧 摄影记者:张超 孟昊天
设计:刘晓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