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国庆长假,一群青少年踏上了贵州研学之旅,于山河胜景与人文底蕴中收获成长。他们走进秋意盎然的植物园,探访革命先驱的红色家书;在苗寨侗乡体验非遗技艺的匠心传承,于田野间感受农事劳作的质朴欢愉;更站在“桥梁博物馆”的奇观前,读懂贵州跨越天堑的智慧与勇气。这趟旅程,是行走的课堂,让年轻的心灵在自然与历史的交响中,深化家国情怀,积蓄前行力量。
关键词:生命演化
国庆长假期间,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化石修复体验区内,8岁的李梓涵正端坐在工作台前。他微微弓着背,双眼紧贴在体视显微镜上,周遭的一切仿佛都与他无关。这一刻,他的全部世界,都凝聚在镜头下方那片小小的化石碎片上。
小朋友体验当化石“修复师”
这是一块来自三叠纪的海洋生物化石碎片,表面覆盖着亿万年沉积的岩屑。辅导老师轻声介绍:“孩子们在这里体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与远古生命的对话。”
梓涵右手小心握着气动笔,左手稳稳扶住化石。笔尖发出细微的“嗡嗡”声,他的拇指和食指精准控制着力度。显微镜的灯光映照着他专注的脸庞——微微蹙起的眉头,紧抿的小嘴,每个表情都透露着内心的紧张与投入。
粉尘在光柱中扬起,亿万年的围岩在现代工具下一点点剥离。他时而停下来,眨眨酸涩的眼睛,向老师投去询问的目光。得到肯定后,又迫不及待地回到他的“微观世界”。
“看到了!纹路出来了!”突然,梓涵压低声音惊呼。在气动笔清理出的区域,一圈圈细腻如水的生长纹路清晰显现。他脸上的专注瞬间化为惊喜,仿佛不是他找到了化石,而是化石主动向他袒露了埋藏已久的秘密。
“我感觉自己像个小侦探,在帮它掀开‘泥土被子’。”休息时,梓涵兴奋地分享,“不能太用力,怕把它弄疼了。它睡了好久,是我帮它‘洗脸’呢!”
这童稚的话语道出了化石修复的真谛——不仅是技术操作,更是带着敬畏的唤醒。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开设这一体验区,正是为了让古生物知识“活”起来。在这里,抽象的科学知识化作了指尖可触的实践,严谨的研究过程变成了充满惊喜的探索。
小游客们参观鱼龙化石
“我们期望在孩子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体验区负责人表示,“让他们明白,科学不仅是书本知识,更是可以亲手触摸的探索过程。”
记者离开时,孩子们仍专注地在显微镜前工作。他们小小的身影与展厅内巨大的古生物化石形成奇妙呼应。在这方寸之间,他们手中修复的是历史碎片,心中构筑的却是对未知世界的无限想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旭婉婷
编辑 袁航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李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