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作为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誉,为历代功成名就的帝王封禅祭天地之所。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望岳,写尽了泰山的雄奇和神秀,特别是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气势磅礴,广为传颂。
有关泰山的文章自是不胜枚举。单是列入中小学语文课文的文章大概就有《雨中登泰山》、《泰山日出》、《挑山工》等。文章内容虽然已经全忘,但题目却早已和泰山一起,牢牢地记在心中。
对于泰山,其实早在我刚刚参加工作的1996年就已经去过一次,到现在将近三十年了。
只是当时是晚上夜登的泰山,第二天一早看过日出后就跟随着拥挤的人流被裹挟着下了山。
除了入口处的红门和中间的经石峪、南天门有些印象外,山顶的风光和沿途的景色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看到。
今年国庆节,看天气不好,再加上怕挤,原本不准备出去来着,在妻子的一再要求下,还是决定冒着被挤爆的准备去一趟泰山。
前一天网上预约购买了1号当天上午从红门徒步登山的门票,成人票每人115元。
山东与我们河南相邻,安阳到泰山走高速也就3个小时的车程。所走路段都不是重要干线,加上我们走的早,去程一路还是很顺畅的。
早上7点多点,我们就来到了泰山脚下的红门附近的停车场。
不料想导航所到的停车场车位已满,旁边早有附近民女骑着电车在带领着另一辆车前去停车,顺便把我们也带去了。
七拐八拐带我们来到了依山而居的一个小村的房前,沿途的每一处空地上都已停满了汽车。
泰山景区的火爆由此可见一斑。交了40元的停车费后,我们便向泰山红门登山口而去。
还好,停车所在,横切着有一条小路可以直达登山路口,距离倒也不远。
从停车的地方走小路横切过来,直接就来到了一天门所在。
一看就很有年代感的石牌坊正中,蓝底红字写着“一天门”三字,左右两侧各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分别题写着“天下奇观”和“盘路起工处”。这两块石碑都是明代人所题写。
在一天门旁边有块比较特别的石碑,上面刻着五种不同形状的图案,该图案为“五岳真形之图”。
图中的五个图形分别代表了天下的五岳。有东岳泰山如坐,西岳华山如立,南岳衡山如飞,北岳恒山如行,中岳嵩山如卧的说法。
关于该图,传说较多,有说是五岳地图的,有说是五岳的等高线平面图的,也说五种图案分别代表了五岳形状的。不一而足,毕竟历史太过久远,而且图案在传承过程中可能早已失去了原本的面目。
东晋葛洪言:“道书之重者,莫过于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也。”此外在《汉武帝内传》中则记载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次,西王母下凡同汉武帝会面。汉武帝被西王母身旁的一卷锦书所吸引,恳请一看。西王母说,这是五岳真形图,乃三天太上道君所作,甚为机密,非凡夫俗子所能见。汉武帝听了后,便百般索要,答应虔心供奉。
由此可见五岳真形图最初就是道教神物。
晋代葛洪《抱朴子》中记载:道士入山修行,佩戴此图可以避除一切山妖鬼怪、毒虫猛兽的侵扰。
有关东岳泰山的图形,碑文中记到:“东岱岳泰山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也,……封号天齐仁圣岱岳者,主于世界人民官职及定生死之期,兼注贵贱之分,长短之事也。”
导游介绍说,泰山图形像龙又像凤,像风又像雨,还像一座大鼎,有龙凤呈祥、风调雨顺、鼎盛安康、国泰民安等之寓意。
过了一天门,后面就是红门宫。
红门宫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分东西两个院落。西院主殿供奉的是碧霞元君,也就是泰山老奶奶。东院则为弥勒院,供奉的自然是弥勒佛了。
红门宫后,是两通“孔子登临处”和“天阶”石牌坊,
牌坊后面便是红门。牌坊两侧有多通石碑,“登高必自”和“第一山”尤为醒目。
过了红门,算是真正开始了登泰山之旅。
只见步道宽阔平整,两旁到处都是参天古树,沿途奇峰怪石星布,摩崖石刻林立,步步有景,步步厚重。
往前走,万仙楼、
三义柏、
䖝二(现在的主流解释为風月无边之意)石刻、
斗母宫、
卧龙槐、
三官庙、
五指柏、
经石峪、
水帘洞、
碧霞灵应宫、
四槐树、
壶天阁、
回马岭、
药王殿和观音殿、
步天桥、
中天门。
泰安市海拔约130米,一天门海拔约230米,中天门海拔847米。我们早上8点从一天门处开始登山,途中不紧不慢,还往经石峪处拐了趟,于11点到达中天门。
中天门位于黄岘岭脊背之上,海拔847米,是东西两路登泰山的交汇之处,是上下山必经之处,这里正好也是登泰山大约一半的路程所在。
中天门有索道可达南天门,索道单程票价100元每人。这里也有客运站,景区公交可以从山下直达中天门,票价35元每人。
中天门往下路段,除了回马岭往上有几段路较陡之外,相对平缓,沿途商店小吃店价格亲民,基本与山下一样,与国内其他景区相比,这点显得十分友好。
经石峪没在主道旁,需要单独前往。如果时间充足,还是建议前往一看的。
到了经石峪牌坊处,有指示牌指引,
沿着小路斜向沟谷方向前行,过溂玉桥
和高山流水亭
和神聆桥即到。
看完后需要原路返回,我们来回共用了20分钟时间。
经石峪是古人在一块被河流冲刷得十分光滑的巨大石坪上刻写的隶书《金刚经》,俗称晒经石。
该经书的刻石年月和姓名现已无可考证,有专家认为系北齐时期的手笔。
从红门到中天门,沿路都沿着一道河谷前行,由于正值雨季,谷中溪流潺潺,泉水叮咚,从沟左到沟右,再从沟右返回沟左,沿途处处都是历史,随处都有文化。
这里的每一山、每一树、每一石、每一座建筑,无不透显着厚重的历史痕迹,穿越千年,与我们相会相诉。
还没有登顶,天下第一山之誉,已是名至实归。
抬头仰望,山顶索道尽头的东侧,南天门扼守要塞,十八盘如天梯悬垂。
“会当凌绝顶”,我们马上就要“一览众山小”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