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有一片文瀛湖,大同也有一片文瀛湖。
与太原文瀛湖千年历史相比,大同文瀛湖的来历一直笼罩着神秘的面纱。
大同文瀛湖在城东十余里处,是天然形成的湖泊。考其本源,有人说当为远古大同盆地因地质运动及火山喷发所形成的“大同湖”的孑遗。大同学者追溯其文字可考的历史到北魏,有说北魏迁都平城后修筑鹿野苑时的“鸿雁池”为文瀛湖,有说它是“灵泉池”旧迹,可惜均无确据。有学者甚至认为,大同文瀛湖的形成不会早于北魏。否则,郦道元生活、为官在平城,却在《水经注》里对近在咫尺的大湖没有一丝描述,难以解释。
明清之际,大同的“云中八景”和“新云中八景”都没有文瀛湖的身影。而太原文瀛湖,早以“巽水烟波”名列“古晋阳八景”,为历代士子吟咏不绝。
直到清顺治年间成书的《云中郡志》,才隐约瞥见了大同文瀛湖的一角倩影。书载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尹耕《东湖晓望》一诗,似为文瀛湖所作。曰:“城东望平湖,湛然深百尺。一轮宝鉴明,万顷玻璃碧。洞庭粲晴霞,扶桑涌朝日。何人荡兰舟,浩歌采莲实。”除了文瀛湖,大同城东再也没有一片水域配得上“万顷玻璃碧”。
到了清道光年间,大同知县黎中辅主修《大同县志》,关于文瀛湖的记载才多了起来。彼时“文瀛湖”叫“文莺湖”,《大同县志·山川志》载:“文莺湖俗名小东海,在东郭十里之间,波澄一镜,滨簇千家。采掠诸峰嶙峋环列,竞秀争奇,如睹十洲三岛。古刹横云林端,隐见海旁蜃气象,楼台仿佛似之。扁舟航处,文浪鳞鳞,鸥波上下。想北魏建都时,更不知如何润色也。”从末句看来,即使是修志的饱学之士,也说不清文莺湖的来历。《大同县志·艺文志》里记“文莺湖”诗作四首,其中一首这样写:“东南一片是明湖,十里烟光镜面铺。远浪迎眸真海子,好音盈耳有莺雏。美名洵可添诗卷,拙笔居然作画图。寄语华州王内史,不知堪比卧游无。”诗作者师文,字春圃,大同本地人。县志中一幅“文莺湖图”出自他的手笔,故有“拙笔居然作画图”句。至于“文莺湖”什么时候变成了“文瀛湖”,史无所载。
1957年,大同市在文瀛湖主体水域兴建石家寨水库,俗称文瀛湖水库,1960年投入使用。当时文瀛湖盛产鱼类,湖边捡拾到的河蚌,盖如海碗大小。可惜,随着湖底泉眼枯竭,也没有充沛的水源补给,到了上世纪末,文瀛湖趋于干涸,鱼虾也随之绝迹。
2008年后,大同开启旧城改造,文瀛湖幸而重生。如今的文瀛湖生态公园以自然风光见长,占地面积600多万平方米,水域面积400多万平方米,每年春天,都有天鹅等候鸟飞来栖息。游人自西大门进入湖区,沿途可赏丁香、海棠、大丽花等四时奇卉,又有小片人工沙滩可供孩童亲水嬉戏。行至湖东,乔木参天,湖边芦荡摇摆,是等候夕阳的好去处。到了夏天,树影间跳跃着花栗鼠。这些胖墩墩的小精灵一点也不怕人,忽闪着大眼睛,把能找到的一切坚果吞到嘴里。到了冬季,水波被寒风雕琢,芦荡为天地变色,岸边总会有几串沉思者的脚印,又被大雪抹去。
若说太原文瀛湖是大家闺秀,时风雅训,精巧细致,大同文瀛湖就是一位带着厚重幂篱的北朝姑娘,从遥远的历史深处走来,胸襟磊落,朴质自然。外地朋友若来大同,一定要到文瀛湖走走,亲近一下古都平城的别样诗意。
并州新闻 韩晨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