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董芳芳
“搭子”或许能共享风景,却未必能共担风险。
近日,一名20岁的女大学生因与网友结伴徒步海拔4700多米的党岭山,突发高原反应并失温,被紧急送医后至今未醒,甚至以后可能会成为植物人,而同行的“徒步搭子”是否尽到救助义务,成了舆论与法律追问的焦点。
事发现场救助女游客(图源:红星新闻)
“搭子”是一种微妙的关系——比同事亲密,比朋友疏离。它因共同爱好而相聚,却未必会因情感纽带而牢固。徒步、旅行、观影……“搭子”满足了现代人对陪伴与自由的双重需求,但也因其临时性、低情感投入,成了责任模糊地带。家人出游靠亲情维系,旅行团靠契约约束,而“搭子”之间呢?它既无深厚情谊,又无明文约定,一旦遭遇危险,同行者是否愿意、或者说是否有能力承担责任,全都是未知数。
律师指出,“搭子”之间负有“有限的安全保障义务”,核心在于“合理注意”。若同伴已陷入无法自救的险境,转交他人后不闻不问,可能构成民事过错。但是法律是法律,人心是人心。在没有摄像头和目击者的野外高原,当生命悬于一线,同行者是否施救,是否尽力,往往在一念之间。而《民法典》中的“自甘风险”原则,虽可部分免除同行者责任,却无法完全消解道德与情感上的拷问。
因此,在“搭子”关系中,成年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才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徒步高原、探险荒野,不能仅靠一腔热血,更要靠充分的行前准备、风险预判和自我保护能力。
如何让“搭子”之旅既尽兴又安全?法律或许能提供一道底线保障。比如同行前,可通过书面或电子协议明确分工、风险告知和救助义务;活动中,及时沟通身体状况,保留互助记录;遇险时,第一时间求助专业救援,并尽到基本救助责任。此外,平台或组织方可引入保险机制、制定行业规范,让“搭子”关系在自由中多一分约束,在随性中多一分谨慎。
“搭子”是社会关系的缩影,它映照出当代人既渴望联结又保持距离的矛盾心理。但山川湖海从不因人的情感而减弱其威力,唯有敬畏自然、认清自我,才能在自由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毕竟,再投缘的“搭子”,也无法替你担下生命的责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