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假期,天津再度成为全国游客的热门目的地之一,据中国联通大数据,全市共接待游客2219.59万人次。(详情)天津的母亲河——海河也以其独特魅力成为城市的“流量担当”。

九月以来,“海河之夜”灯光秀成为现象级IP,从津湾广场到天津之眼,激光精准投射在中西合璧的建筑群上,光影随音乐流转,游船驶过,搅动一河星辉,令网友直呼“美到词穷”。“海河游船+沉浸式体验”升级推出“夜游听相声”“船上品非遗”等项目,海河灯光秀贯穿长假,天津之眼、世纪钟等多节点联动,以“水秀+楼体+桥体”联动演绎上合元素、天津符号,日均吸引沿岸及登船游客超过30万人次,成为假日外来消费“第一引擎”。其中,游船外地游客比例超过9成,70%以上选择19:30-22:00的“灯光秀航班”,国庆首日假期夜游订单即售罄,出现“班班满载、一票难求”情况。

持续的大客流印证着城市魅力,也考验着服务保障的智慧。两岸观看灯光秀的游客摩肩接踵,为保障安全,五大道、意风区、解放桥、金街及海河沿线部分区域,纷纷增设隔离护栏,多次启动临时限流。天津地铁在大型活动期间加开列车、延时运营。
解放桥畔,天津交警手持大喇叭喊话疏导车流人流的视频登上热搜,成为这个假期天津热情与秩序并存的生动写照。多部门联动筑牢安全防线,打磨服务细节,让游客在热闹中感受秩序。

这已不是天津第一次“火出圈”。从海河边大爷们的快乐体验,到桥边音乐会的愈发精彩,再到今年刷屏的海河光影秀,这条母亲河始终以其深沉的力量,见证并参与着城市的每一次绽放。

河韵•包容
——流淌在古今之间的城市温度
六百多年前,海河作为南北漕运枢纽,迎来江南粮米、塞北皮毛、岭南丝绸,船楫往来间,拱卫京畿的官兵、南来北往的商客在此落脚,塑造了天津“五方杂处”的包容格局,恰是海河赋予天津最初的“包容密码”。就像漕运码头边,山东梆子能与河北大鼓同台,江南绸缎能和北方皮货共处,海河的 “流动” 特性,让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此没有碰撞交织,反而融合成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

三岔河口作为漕运起点与老城根脉,至今仍延续着“双古地区”(鼓楼、古文化街)的烟火气。青砖灰瓦间,藏着天津最早的市井记忆,也形成了“人人皆可为邻”的包容理念。

交汇•开放
——从漕运古道到国际舞台
自1860年开埠,海河便由漕运通道转型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海上门户”。在这座城市的“万国建筑”中,英式庭院藏中式影壁,意式阳台配东方花饰,法式廊柱摆天津砖雕,这种中西合璧与古今交融的景象,流淌着天津从未褪色的开放基因。
如今,这份开放基因正焕发新活力。通过多年的海河综合开发改造,昔日漕运码头变身“城市会客厅”;桥边音乐汇琴瑟和鸣,桥梁“光配方”量身定制,国际媒体将海河比作“东方塞纳河”。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天津推出多条秋日主题线路,让游客从文脉、科技、自然等多维度,读懂天津的开放胸怀。天津社科院历史学所所长任吉东指出,天津河海交汇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开放创新的文化精神,表现为“继承但不守旧、创新但不忘本”。这份精神,让天津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我。

烟火•松弛
——人间温暖处,最是天津味
海河边的早点摊前,阿姨会叮嘱食客 “饿着可不行”;海河沿线的出租车里,司机能像朋友般调侃“今儿别跑那么快”;就连赶地铁去上班的白领们,都不忘自带鸡蛋,摊上一套热气腾腾的煎饼馃子。这种松弛,不是“躺平”的懈怠,而是热爱生活的从容:该努力时,他们依托海河漕运优势,造出百项 “全国第一”,成为近代北方工业摇篮;该放松时,他们在海河边欣赏光影秀,听场音乐会,把日子过成段子。

国庆期间,这份松弛更添暖意。游客不仅体验到相声茶馆里的逗哏捧哏,还可在“津味国货体验馆”品尝海河牛奶、祥禾糕点,感受“国货之光”的亲切。这座城市区别于他处的,正是这份未被快节奏冲淡的烟火气,让人在热闹中寻得安心与放松。
未来•描绘
——以水为墨,让城市持续发光
国庆假期,天津文博场馆人气高涨,前五日参观总人数约69.7万人次,实现观众与博物馆的“双向奔赴”。这正是天津“以水育文旅”成果的体现。
海河沿线的智慧系统,将传统桥梁升级为与城市同频共振的智能体。今年构建的桥梁全生命周期智慧管养体系,为全球城市桥梁管理提供“天津方案”。灯光不仅扮靓夜景,更守护安全;亲水平台、非遗展示等人性化设计,让游客找到“家的感觉”。
作为“流量担当”的海河,一定还会为天津描绘“因水而兴”的新画卷,让这座城市持续发光。
这张画卷,当以“水”为脉,深化文旅融合:可借鉴国内多个城市的疏堵结合的方案,在海河沿岸打造安全的亲水空间;可升级“海河游船 + 沉浸式体验”,让游客在夜游中触摸漕运历史与城市风情,听着津派相声、尝着茶汤,把“到此一游”变成“长久想念”。
这张画卷,当以“水”为媒,激活产业动能:可依托海河枢纽优势,发展 “文化+数字+贸易”产业,在海河周边融入文化创意产业,多元化打造场景,多渠道促进消费,让“水的包容”转化为产业共赢。
这张画卷,更当以“水”为魂,涵养民生温度:可在海河沿岸建设更多 “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运动需求;优化海河桥梁的 “智慧管养体系”,让灯光不仅是风景,更是“安全感”的象征——让每一个生活在天津的人,都能在海河之畔感受到现代化城市的幸福。
《天津传》作者徐凤文说:“天津因河而兴,向海而生。天津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与海河息息相关,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海河文化随天津的逐步壮大而不断丰富。”海河映照过漕运的帆、开埠的风,如今又映着河水的浪花、灯光的璀璨与音乐戏剧的幕布。国庆假期,它也映满游客的笑脸与市民的欢歌。
一条河,串联起老城原点与现代繁华;一座城,以海河为笔,在包容、开放、松弛与创新之间,书写“近者悦、远者来”的动人篇章。
这个国庆假期,天津正在以她独有的方式,让更多游客感受着城市的活力与魅力,也在通过切实的努力与完善的管理,让这座璀璨绚烂的城市能够持续发光!

撰文 | 靳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