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国庆黄金周,浙江旅游市场呈现出意外的热度转向。向来稳居人气榜首的西湖景区,此次竟被浙西南的一座千年矿山超越。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凭借 “30 元可淘金且能免费带走” 的特色体验,成为假期最受追捧的目的地。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国际金价持续走高背景下大众对黄金的关注升温,更凸显了从 “观光打卡” 向 “参与互动” 转型的旅游消费新趋势,相关话题在多平台累计阅读量突破 8 亿次。
淘金现场:30 元解锁 “沙里淘金” 的真实体验
10 月 3 日上午 9 点,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的淘金池区域已排起长队。穿着各色休闲装的游客沿着池边的青石板路依次等候,空气中混杂着湿润的泥土气息与远处山林的草木清香。每个等待的游客手中都握着景区发放的工具套装:一只边缘打磨光滑的木质淘金盘、一把塑料小铲,还有一个透明的玻璃小瓶 —— 专门用来盛放淘到的金箔。2025 年国庆黄金周,浙江旅游市场呈现出意外的热度转向。向来稳居人气榜首的西湖景区,此次竟被浙西南的一座千年矿山超越。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凭借 “30 元可淘金且能免费带走” 的特色体验,成为假期最受追捧的目的地。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国际金价持续走高背景下大众对黄金的关注升温,更凸显了从 “观光打卡” 向 “参与互动” 转型的旅游消费新趋势,相关话题在多平台累计阅读量突破 8 亿次。2025 年国庆黄金周,浙江旅游市场呈现出意外的热度转向。向来稳居人气榜首的西湖景区,此次竟被浙西南的一座千年矿山超越。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凭借 “30 元可淘金且能免费带走” 的特色体验,成为假期最受追捧的目的地。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国际金价持续走高背景下大众对黄金的关注升温,更凸显了从 “观光打卡” 向 “参与互动” 转型的旅游消费新趋势,相关话题在多平台累计阅读量突破 8 亿次。
淘金现场:30 元解锁 “沙里淘金” 的真实体验
10 月 3 日上午 9 点,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的淘金池区域已排起长队。穿着各色休闲装的游客沿着池边的青石板路依次等候,空气中混杂着湿润的泥土气息与远处山林的草木清香。每个等待的游客手中都握着景区发放的工具套装:一只边缘打磨光滑的木质淘金盘、一把塑料小铲,还有一个透明的玻璃小瓶 —— 专门用来盛放淘到的金箔。
来自上海的周女士带着 8 岁的儿子排在队伍中,她的手机里存着提前三天抢到的淘金体验券。“刷短视频看到有人 30 块钱淘到了金箔,觉得特别新鲜,特意把西湖的行程往后调了一天。” 她说着,往前探了探身,观察前方游客的操作手法。
终于轮到母子俩。工作人员先示范动作:“左手稳住淘金盘,右手用铲子装半盘矿砂,先在水池里轻轻晃动,让泥沙随水流漂走,剩下的重砂再慢慢筛选,金箔会沉在盘底。” 周女士的儿子迫不及待地接过工具,装了满满一铲矿砂,结果用力过猛,大半矿砂直接翻出盘外。工作人员笑着上前指导:“矿砂不能装太满,三分之一就够,晃动时手腕要稳。”
调整手法后,矿砂在水流中逐渐分层,细小的泥沙顺着淘金盘的纹路漂走,留下深色的重砂颗粒。大约二十分钟后,周女士突然指着盘底:“快看,有光点!” 工作人员用镊子轻轻拨开颗粒,一片米粒大小的金箔显露出来,在阳光下泛着淡金色的光泽。孩子兴奋地拍手,工作人员帮忙将金箔夹进玻璃小瓶,拧紧盖子递给他:“这是 99.9% 的纯金,带回家做纪念正好。”
不远处的 VIP 淘金区则更为安静。这里的体验券售价 500 元,游客可进入清代遗留的老矿洞入口处淘金,据说此处矿砂含金量更高,淘到金箔的概率是普通区域的五倍。来自杭州的张先生正蹲在特制的石槽边操作,他的淘金盘里已经有三片大小不一的金箔。“主要想体验老矿洞的氛围,淘到金箔算是意外之喜。” 他擦了擦额头的汗,语气里难掩满足。
据景区总经理罗峰透露,国庆前 6 天,淘金体验券累计售出 1.8 万张,最快一次 9 分钟便被抢空。景区在淘金池累计投入的金箔已达 1 公斤,价值超百万元,而游客平均每小时能淘到 0.01 至 0.03 克金箔,按当前金价计算,单片价值约 27 至 45 元。
千年矿脉:从唐代金窟到现代矿山公园的蜕变
遂昌金矿能成为顶流,并非仅凭 “淘金” 噱头,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是吸引游客的核心竞争力。这座被誉为 “江南第一金矿” 的矿山,开采历史可追溯至唐代上元年间,距今已有 1300 多年。据《遂昌县志》记载,宋代此处设有 “永丰银场”,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更成为全国最大的矿银产地,连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时,都曾在诗文中提及这片富饶的矿脉。
如今对游客开放的区域,主要是已开采完毕的唐代及明代古矿窟。想要进入矿洞,需乘坐景区特制的复古小火车。这种暗红色的窄轨小火车造型仿造百年前的矿业运输列车,车厢内的木质座椅打磨得光滑温润。随着 “呜 ——” 的一声汽笛,小火车缓缓驶入隧道,外界的喧嚣瞬间被隔绝,温度骤降 5℃以上。车厢顶部的照明灯在岩壁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宛如穿梭在时光隧道中。
刚进入唐代金窟,导游便指着岩壁上排列整齐的凹坑介绍:“这是古人用‘烧爆法’采矿留下的痕迹。先在岩石上凿坑,堆满木柴焚烧至高温,再泼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让岩石崩裂,这种工艺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仔细观察可见,部分凹坑边缘仍留有黑色的烟熏痕迹,触摸岩壁,还能感受到矿石颗粒的粗糙质感。
矿洞内岔路纵横,硐中有硐,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最宽处却能容纳数十人。走到明代金窟的核心区域,一处高约三米的天然矿脉裸露在外,在灯光照射下泛着细碎的金光。“这里的矿石当年能提炼出上等黄金,相传杨贵妃头上的步摇用金就产自此处。” 导游的讲解让游客纷纷驻足拍照,手机闪光灯在幽暗的矿洞中此起彼伏。
出了矿洞,黄金博物馆是另一处必打卡地点。这座建筑面积 1100 平方米的展馆,外表看似普通,内部却 “金碧辉煌”—— 大厅的四根立柱和穹顶贴满了 1 万多张金箔,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下,整个空间都泛着暖金色的光晕。馆内陈列着 200 余件展品,从唐代的采矿工具石杵、石臼,到现代的黄金冶炼设备,清晰展现了千年采金技术的演变。
博物馆最受欢迎的展品,是一尊重达 60 公斤的纯金神女像和一块 25 公斤的金砖。神女像雕刻精美,衣纹流转自然,金砖则被放置在特制的玻璃柜中,旁边立着 “禁止攀爬” 的标识。不少游客排队体验 “抱金砖”:双手环抱金砖底部,需用上全身力气才能勉强抬起,脸憋得通红,放下后还忍不住搓搓手,戏称 “总算知道‘沉甸甸的财富’是什么感觉”。据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内的黄金纪念品年销售额可达 4000 万元,金条价格紧随上海黄金交易所实时金价,饰品价格也低于主流品牌。
数据见证热度:2.3 万游客背后的消费热潮
遂昌金矿的火爆并非偶然,一组组数据直观展现了其国庆期间的人气。据景区统计,10 月 1 日至 6 日,累计接待游客 2.3 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 3 倍以上,其中长三角地区游客占比超 70%,以上海、杭州、苏南地区为主力客源,福建市场的游客数量也同比增长 40%。
游客量的激增直接带动了消费增长。景区内的黄金商业街人头攒动,售卖的金箔书签、小金珠手链等文创产品尤其受欢迎。一家商铺的店员忙着打包商品:“最火的是‘淘金纪念套装’,里面有装金箔的玻璃瓶和印有矿洞图案的徽章,每天能卖 200 多套。”
景区的热度还迅速辐射至周边区域。距离矿山公园 3 公里的濂竹乡,数十家民宿在国庆前三天便全部满房。“从 10 月 1 日开始,每天都要接待七八桌客人,翻台率比平时翻了两倍。” 一家民宿的老板一边收拾餐桌一边说,客人点得最多的是当地的土鸡汤和笋干烧肉,不少人吃完午饭就直奔金矿,晚上回来还会买些山货带走。
周边的金店也趁机推出特色服务。位于遂昌县城的一家金店,专门开设了 “金沙定制” 业务 —— 游客可将淘到的金箔交给店家,熔铸后制成戒指、吊坠等饰品,还能刻上名字和日期。店长展示着定制成品:“最多的一天接了 30 多个订单,销售额突破 15 万元。有对情侣把两人淘到的金箔合在一起做了对戒,说这样更有意义。”
更值得关注的是,景区还成为研学旅游的热门选择。国庆期间,来自杭州、宁波等地的多支研学团队在此开展活动,孩子们穿上迷你矿工服,跟着工作人员学习淘金技巧、了解采矿历史。据统计,遂昌金矿每年接待研学生约七八千人,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知名的科普教育基地。
爆火根源:金价与体验式旅游的双重驱动
遂昌金矿的走红,实则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直接的诱因,是持续攀升的国际金价。2025 年国庆期间,国际金价突破每盎司 2400 美元,国内部分品牌金饰价格随之超过 1140 元 / 克。黄金的保值属性让大众对其关注度空前提升,而 “亲手淘到真金” 的体验,恰好满足了人们对黄金的好奇与向往。
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旅游消费需求的升级。如今的游客早已不满足于 “走马观花” 式的观光,更追求能深度参与、留下独特记忆的体验。遂昌金矿恰好踩中了这一痛点 ——30 元的低门槛让普通游客都能参与其中,淘到的金箔虽价值不高,却成为可带走的 “旅行印记”,这种 “付出即有收获” 的互动感,远比单纯看风景更能打动人心。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丽云对此表示,金矿主题游具备天然的稀缺性与地域壁垒,易于构建独特 IP。遂昌金矿将千年采矿历史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旅游项目,这种 “活态传承” 的方式,比生硬的历史讲解更具吸引力。景区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局限于 “卖门票”,而是通过淘金体验、矿洞探秘等项目,让游客成为 “历史的参与者” 而非 “旁观者”。
景区的生态修复与转型也为其加分不少。曾经因长期开采留下的采矿坑、废石堆等生态 “伤疤”,经过多年治理已焕然一新:矿区修建了截流沟实现清污分流,酸性弃石场被覆土改造后植树成林,银坑山水库中甚至出现了对环境要求极高的桃花水母。如今的矿山公园,洞外苍翠连绵,洞内遗迹尚存,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外界声音:“跟风” 争议与运营智慧的碰撞
面对遂昌金矿的火爆,外界不乏不同声音。有网友认为这只是 “跟风凑热闹”,“金箔价值还不如门票钱,花时间排队不值得”。但更多网友持肯定态度,有游客在评价中写道:“淘的不是金,是乐趣。看着光点从泥沙里显现的那一刻,比买件首饰还开心。”
这种争议恰恰凸显了景区运营的智慧。遂昌金矿并未刻意夸大淘金的 “收益”,而是着重强调体验过程。景区工作人员在游客入园时便会明确说明:“淘金主要是感受乐趣,金箔价值有限,重点在于亲手参与的体验。” 这种坦诚不仅没有劝退游客,反而增强了信任感。
景区的长远规划更显示出其并非 “蹭热度”。据罗峰透露,景区已投入 2 亿元用于升级改造,未来将把矿洞打造成沉浸式游戏场,游客可通过解谜、任务等形式体验采矿过程;酒店也将改造成黄金主题屋,连客房内饰都融入矿晶、金箔等元素。更令人期待的是,景区计划推出 “淘金 - 冶炼 - 定制” 全链条服务,游客淘到的金箔可直接在景区工坊熔铸加工,制成专属首饰。
这种将 “工业遗产” 转化为 “旅游资源” 的做法,为同类景区提供了借鉴。从淮北原大唐发电厂改造的蒸汽朋克主题园区,到杭州杭钢公园的工业风公共空间,这些案例都证明,老旧工业遗迹只要挖掘出独特价值,就能焕发新的生机。
夕阳西下,淘金池边的人群渐渐散去。几个孩子把装着金箔的玻璃瓶举到阳光下,光点在掌心跳跃流转。不远处,复古小火车鸣响汽笛,载着最后一批游客驶出矿洞,车身的红色在暮色中格外醒目。景区外的民宿亮起暖黄的灯光,老板正对着电话那头说:“明天的淘金体验位还有,您直接在平台预约就行……”
淘金现场:30 元解锁 “沙里淘金” 的真实体验
10 月 3 日上午 9 点,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的淘金池区域已排起长队。穿着各色休闲装的游客沿着池边的青石板路依次等候,空气中混杂着湿润的泥土气息与远处山林的草木清香。每个等待的游客手中都握着景区发放的工具套装:一只边缘打磨光滑的木质淘金盘、一把塑料小铲,还有一个透明的玻璃小瓶 —— 专门用来盛放淘到的金箔。
来自上海的周女士带着 8 岁的儿子排在队伍中,她的手机里存着提前三天抢到的淘金体验券。“刷短视频看到有人 30 块钱淘到了金箔,觉得特别新鲜,特意把西湖的行程往后调了一天。” 她说着,往前探了探身,观察前方游客的操作手法。
终于轮到母子俩。工作人员先示范动作:“左手稳住淘金盘,右手用铲子装半盘矿砂,先在水池里轻轻晃动,让泥沙随水流漂走,剩下的重砂再慢慢筛选,金箔会沉在盘底。” 周女士的儿子迫不及待地接过工具,装了满满一铲矿砂,结果用力过猛,大半矿砂直接翻出盘外。工作人员笑着上前指导:“矿砂不能装太满,三分之一就够,晃动时手腕要稳。”
调整手法后,矿砂在水流中逐渐分层,细小的泥沙顺着淘金盘的纹路漂走,留下深色的重砂颗粒。大约二十分钟后,周女士突然指着盘底:“快看,有光点!” 工作人员用镊子轻轻拨开颗粒,一片米粒大小的金箔显露出来,在阳光下泛着淡金色的光泽。孩子兴奋地拍手,工作人员帮忙将金箔夹进玻璃小瓶,拧紧盖子递给他:“这是 99.9% 的纯金,带回家做纪念正好。”
不远处的 VIP 淘金区则更为安静。这里的体验券售价 500 元,游客可进入清代遗留的老矿洞入口处淘金,据说此处矿砂含金量更高,淘到金箔的概率是普通区域的五倍。来自杭州的张先生正蹲在特制的石槽边操作,他的淘金盘里已经有三片大小不一的金箔。“主要想体验老矿洞的氛围,淘到金箔算是意外之喜。” 他擦了擦额头的汗,语气里难掩满足。
据景区总经理罗峰透露,国庆前 6 天,淘金体验券累计售出 1.8 万张,最快一次 9 分钟便被抢空。景区在淘金池累计投入的金箔已达 1 公斤,价值超百万元,而游客平均每小时能淘到 0.01 至 0.03 克金箔,按当前金价计算,单片价值约 27 至 45 元。
千年矿脉:从唐代金窟到现代矿山公园的蜕变
遂昌金矿能成为顶流,并非仅凭 “淘金” 噱头,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是吸引游客的核心竞争力。这座被誉为 “江南第一金矿” 的矿山,开采历史可追溯至唐代上元年间,距今已有 1300 多年。据《遂昌县志》记载,宋代此处设有 “永丰银场”,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更成为全国最大的矿银产地,连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时,都曾在诗文中提及这片富饶的矿脉。
如今对游客开放的区域,主要是已开采完毕的唐代及明代古矿窟。想要进入矿洞,需乘坐景区特制的复古小火车。这种暗红色的窄轨小火车造型仿造百年前的矿业运输列车,车厢内的木质座椅打磨得光滑温润。随着 “呜 ——” 的一声汽笛,小火车缓缓驶入隧道,外界的喧嚣瞬间被隔绝,温度骤降 5℃以上。车厢顶部的照明灯在岩壁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宛如穿梭在时光隧道中。
刚进入唐代金窟,导游便指着岩壁上排列整齐的凹坑介绍:“这是古人用‘烧爆法’采矿留下的痕迹。先在岩石上凿坑,堆满木柴焚烧至高温,再泼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让岩石崩裂,这种工艺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仔细观察可见,部分凹坑边缘仍留有黑色的烟熏痕迹,触摸岩壁,还能感受到矿石颗粒的粗糙质感。
矿洞内岔路纵横,硐中有硐,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最宽处却能容纳数十人。走到明代金窟的核心区域,一处高约三米的天然矿脉裸露在外,在灯光照射下泛着细碎的金光。“这里的矿石当年能提炼出上等黄金,相传杨贵妃头上的步摇用金就产自此处。” 导游的讲解让游客纷纷驻足拍照,手机闪光灯在幽暗的矿洞中此起彼伏。
出了矿洞,黄金博物馆是另一处必打卡地点。这座建筑面积 1100 平方米的展馆,外表看似普通,内部却 “金碧辉煌”—— 大厅的四根立柱和穹顶贴满了 1 万多张金箔,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下,整个空间都泛着暖金色的光晕。馆内陈列着 200 余件展品,从唐代的采矿工具石杵、石臼,到现代的黄金冶炼设备,清晰展现了千年采金技术的演变。
博物馆最受欢迎的展品,是一尊重达 60 公斤的纯金神女像和一块 25 公斤的金砖。神女像雕刻精美,衣纹流转自然,金砖则被放置在特制的玻璃柜中,旁边立着 “禁止攀爬” 的标识。不少游客排队体验 “抱金砖”:双手环抱金砖底部,需用上全身力气才能勉强抬起,脸憋得通红,放下后还忍不住搓搓手,戏称 “总算知道‘沉甸甸的财富’是什么感觉”。据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内的黄金纪念品年销售额可达 4000 万元,金条价格紧随上海黄金交易所实时金价,饰品价格也低于主流品牌。
数据见证热度:2.3 万游客背后的消费热潮
遂昌金矿的火爆并非偶然,一组组数据直观展现了其国庆期间的人气。据景区统计,10 月 1 日至 6 日,累计接待游客 2.3 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 3 倍以上,其中长三角地区游客占比超 70%,以上海、杭州、苏南地区为主力客源,福建市场的游客数量也同比增长 40%。
游客量的激增直接带动了消费增长。景区内的黄金商业街人头攒动,售卖的金箔书签、小金珠手链等文创产品尤其受欢迎。一家商铺的店员忙着打包商品:“最火的是‘淘金纪念套装’,里面有装金箔的玻璃瓶和印有矿洞图案的徽章,每天能卖 200 多套。”
景区的热度还迅速辐射至周边区域。距离矿山公园 3 公里的濂竹乡,数十家民宿在国庆前三天便全部满房。“从 10 月 1 日开始,每天都要接待七八桌客人,翻台率比平时翻了两倍。” 一家民宿的老板一边收拾餐桌一边说,客人点得最多的是当地的土鸡汤和笋干烧肉,不少人吃完午饭就直奔金矿,晚上回来还会买些山货带走。
周边的金店也趁机推出特色服务。位于遂昌县城的一家金店,专门开设了 “金沙定制” 业务 —— 游客可将淘到的金箔交给店家,熔铸后制成戒指、吊坠等饰品,还能刻上名字和日期。店长展示着定制成品:“最多的一天接了 30 多个订单,销售额突破 15 万元。有对情侣把两人淘到的金箔合在一起做了对戒,说这样更有意义。”
更值得关注的是,景区还成为研学旅游的热门选择。国庆期间,来自杭州、宁波等地的多支研学团队在此开展活动,孩子们穿上迷你矿工服,跟着工作人员学习淘金技巧、了解采矿历史。据统计,遂昌金矿每年接待研学生约七八千人,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知名的科普教育基地。
爆火根源:金价与体验式旅游的双重驱动
遂昌金矿的走红,实则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直接的诱因,是持续攀升的国际金价。2025 年国庆期间,国际金价突破每盎司 2400 美元,国内部分品牌金饰价格随之超过 1140 元 / 克。黄金的保值属性让大众对其关注度空前提升,而 “亲手淘到真金” 的体验,恰好满足了人们对黄金的好奇与向往。
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旅游消费需求的升级。如今的游客早已不满足于 “走马观花” 式的观光,更追求能深度参与、留下独特记忆的体验。遂昌金矿恰好踩中了这一痛点 ——30 元的低门槛让普通游客都能参与其中,淘到的金箔虽价值不高,却成为可带走的 “旅行印记”,这种 “付出即有收获” 的互动感,远比单纯看风景更能打动人心。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丽云对此表示,金矿主题游具备天然的稀缺性与地域壁垒,易于构建独特 IP。遂昌金矿将千年采矿历史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旅游项目,这种 “活态传承” 的方式,比生硬的历史讲解更具吸引力。景区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局限于 “卖门票”,而是通过淘金体验、矿洞探秘等项目,让游客成为 “历史的参与者” 而非 “旁观者”。
景区的生态修复与转型也为其加分不少。曾经因长期开采留下的采矿坑、废石堆等生态 “伤疤”,经过多年治理已焕然一新:矿区修建了截流沟实现清污分流,酸性弃石场被覆土改造后植树成林,银坑山水库中甚至出现了对环境要求极高的桃花水母。如今的矿山公园,洞外苍翠连绵,洞内遗迹尚存,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外界声音:“跟风” 争议与运营智慧的碰撞
面对遂昌金矿的火爆,外界不乏不同声音。有网友认为这只是 “跟风凑热闹”,“金箔价值还不如门票钱,花时间排队不值得”。但更多网友持肯定态度,有游客在评价中写道:“淘的不是金,是乐趣。看着光点从泥沙里显现的那一刻,比买件首饰还开心。”
这种争议恰恰凸显了景区运营的智慧。遂昌金矿并未刻意夸大淘金的 “收益”,而是着重强调体验过程。景区工作人员在游客入园时便会明确说明:“淘金主要是感受乐趣,金箔价值有限,重点在于亲手参与的体验。” 这种坦诚不仅没有劝退游客,反而增强了信任感。
景区的长远规划更显示出其并非 “蹭热度”。据罗峰透露,景区已投入 2 亿元用于升级改造,未来将把矿洞打造成沉浸式游戏场,游客可通过解谜、任务等形式体验采矿过程;酒店也将改造成黄金主题屋,连客房内饰都融入矿晶、金箔等元素。更令人期待的是,景区计划推出 “淘金 - 冶炼 - 定制” 全链条服务,游客淘到的金箔可直接在景区工坊熔铸加工,制成专属首饰。
这种将 “工业遗产” 转化为 “旅游资源” 的做法,为同类景区提供了借鉴。从淮北原大唐发电厂改造的蒸汽朋克主题园区,到杭州杭钢公园的工业风公共空间,这些案例都证明,老旧工业遗迹只要挖掘出独特价值,就能焕发新的生机。
夕阳西下,淘金池边的人群渐渐散去。几个孩子把装着金箔的玻璃瓶举到阳光下,光点在掌心跳跃流转。不远处,复古小火车鸣响汽笛,载着最后一批游客驶出矿洞,车身的红色在暮色中格外醒目。景区外的民宿亮起暖黄的灯光,老板正对着电话那头说:“明天的淘金体验位还有,您直接在平台预约就行……”
来自上海的周女士带着 8 岁的儿子排在队伍中,她的手机里存着提前三天抢到的淘金体验券。“刷短视频看到有人 30 块钱淘到了金箔,觉得特别新鲜,特意把西湖的行程往后调了一天。” 她说着,往前探了探身,观察前方游客的操作手法。
终于轮到母子俩。工作人员先示范动作:“左手稳住淘金盘,右手用铲子装半盘矿砂,先在水池里轻轻晃动,让泥沙随水流漂走,剩下的重砂再慢慢筛选,金箔会沉在盘底。” 周女士的儿子迫不及待地接过工具,装了满满一铲矿砂,结果用力过猛,大半矿砂直接翻出盘外。工作人员笑着上前指导:“矿砂不能装太满,三分之一就够,晃动时手腕要稳。”
调整手法后,矿砂在水流中逐渐分层,细小的泥沙顺着淘金盘的纹路漂走,留下深色的重砂颗粒。大约二十分钟后,周女士突然指着盘底:“快看,有光点!” 工作人员用镊子轻轻拨开颗粒,一片米粒大小的金箔显露出来,在阳光下泛着淡金色的光泽。孩子兴奋地拍手,工作人员帮忙将金箔夹进玻璃小瓶,拧紧盖子递给他:“这是 99.9% 的纯金,带回家做纪念正好。”
不远处的 VIP 淘金区则更为安静。这里的体验券售价 500 元,游客可进入清代遗留的老矿洞入口处淘金,据说此处矿砂含金量更高,淘到金箔的概率是普通区域的五倍。来自杭州的张先生正蹲在特制的石槽边操作,他的淘金盘里已经有三片大小不一的金箔。“主要想体验老矿洞的氛围,淘到金箔算是意外之喜。” 他擦了擦额头的汗,语气里难掩满足。
据景区总经理罗峰透露,国庆前 6 天,淘金体验券累计售出 1.8 万张,最快一次 9 分钟便被抢空。景区在淘金池累计投入的金箔已达 1 公斤,价值超百万元,而游客平均每小时能淘到 0.01 至 0.03 克金箔,按当前金价计算,单片价值约 27 至 45 元。
千年矿脉:从唐代金窟到现代矿山公园的蜕变
遂昌金矿能成为顶流,并非仅凭 “淘金” 噱头,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是吸引游客的核心竞争力。这座被誉为 “江南第一金矿” 的矿山,开采历史可追溯至唐代上元年间,距今已有 1300 多年。据《遂昌县志》记载,宋代此处设有 “永丰银场”,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更成为全国最大的矿银产地,连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时,都曾在诗文中提及这片富饶的矿脉。
如今对游客开放的区域,主要是已开采完毕的唐代及明代古矿窟。想要进入矿洞,需乘坐景区特制的复古小火车。这种暗红色的窄轨小火车造型仿造百年前的矿业运输列车,车厢内的木质座椅打磨得光滑温润。随着 “呜 ——” 的一声汽笛,小火车缓缓驶入隧道,外界的喧嚣瞬间被隔绝,温度骤降 5℃以上。车厢顶部的照明灯在岩壁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宛如穿梭在时光隧道中。
刚进入唐代金窟,导游便指着岩壁上排列整齐的凹坑介绍:“这是古人用‘烧爆法’采矿留下的痕迹。先在岩石上凿坑,堆满木柴焚烧至高温,再泼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让岩石崩裂,这种工艺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仔细观察可见,部分凹坑边缘仍留有黑色的烟熏痕迹,触摸岩壁,还能感受到矿石颗粒的粗糙质感。
矿洞内岔路纵横,硐中有硐,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最宽处却能容纳数十人。走到明代金窟的核心区域,一处高约三米的天然矿脉裸露在外,在灯光照射下泛着细碎的金光。“这里的矿石当年能提炼出上等黄金,相传杨贵妃头上的步摇用金就产自此处。” 导游的讲解让游客纷纷驻足拍照,手机闪光灯在幽暗的矿洞中此起彼伏。
出了矿洞,黄金博物馆是另一处必打卡地点。这座建筑面积 1100 平方米的展馆,外表看似普通,内部却 “金碧辉煌”—— 大厅的四根立柱和穹顶贴满了 1 万多张金箔,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下,整个空间都泛着暖金色的光晕。馆内陈列着 200 余件展品,从唐代的采矿工具石杵、石臼,到现代的黄金冶炼设备,清晰展现了千年采金技术的演变。
博物馆最受欢迎的展品,是一尊重达 60 公斤的纯金神女像和一块 25 公斤的金砖。神女像雕刻精美,衣纹流转自然,金砖则被放置在特制的玻璃柜中,旁边立着 “禁止攀爬” 的标识。不少游客排队体验 “抱金砖”:双手环抱金砖底部,需用上全身力气才能勉强抬起,脸憋得通红,放下后还忍不住搓搓手,戏称 “总算知道‘沉甸甸的财富’是什么感觉”。据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内的黄金纪念品年销售额可达 4000 万元,金条价格紧随上海黄金交易所实时金价,饰品价格也低于主流品牌。
数据见证热度:2.3 万游客背后的消费热潮
遂昌金矿的火爆并非偶然,一组组数据直观展现了其国庆期间的人气。据景区统计,10 月 1 日至 6 日,累计接待游客 2.3 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 3 倍以上,其中长三角地区游客占比超 70%,以上海、杭州、苏南地区为主力客源,福建市场的游客数量也同比增长 40%。
游客量的激增直接带动了消费增长。景区内的黄金商业街人头攒动,售卖的金箔书签、小金珠手链等文创产品尤其受欢迎。一家商铺的店员忙着打包商品:“最火的是‘淘金纪念套装’,里面有装金箔的玻璃瓶和印有矿洞图案的徽章,每天能卖 200 多套。”
景区的热度还迅速辐射至周边区域。距离矿山公园 3 公里的濂竹乡,数十家民宿在国庆前三天便全部满房。“从 10 月 1 日开始,每天都要接待七八桌客人,翻台率比平时翻了两倍。” 一家民宿的老板一边收拾餐桌一边说,客人点得最多的是当地的土鸡汤和笋干烧肉,不少人吃完午饭就直奔金矿,晚上回来还会买些山货带走。
周边的金店也趁机推出特色服务。位于遂昌县城的一家金店,专门开设了 “金沙定制” 业务 —— 游客可将淘到的金箔交给店家,熔铸后制成戒指、吊坠等饰品,还能刻上名字和日期。店长展示着定制成品:“最多的一天接了 30 多个订单,销售额突破 15 万元。有对情侣把两人淘到的金箔合在一起做了对戒,说这样更有意义。”
更值得关注的是,景区还成为研学旅游的热门选择。国庆期间,来自杭州、宁波等地的多支研学团队在此开展活动,孩子们穿上迷你矿工服,跟着工作人员学习淘金技巧、了解采矿历史。据统计,遂昌金矿每年接待研学生约七八千人,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知名的科普教育基地。
爆火根源:金价与体验式旅游的双重驱动
遂昌金矿的走红,实则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直接的诱因,是持续攀升的国际金价。2025 年国庆期间,国际金价突破每盎司 2400 美元,国内部分品牌金饰价格随之超过 1140 元 / 克。黄金的保值属性让大众对其关注度空前提升,而 “亲手淘到真金” 的体验,恰好满足了人们对黄金的好奇与向往。
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旅游消费需求的升级。如今的游客早已不满足于 “走马观花” 式的观光,更追求能深度参与、留下独特记忆的体验。遂昌金矿恰好踩中了这一痛点 ——30 元的低门槛让普通游客都能参与其中,淘到的金箔虽价值不高,却成为可带走的 “旅行印记”,这种 “付出即有收获” 的互动感,远比单纯看风景更能打动人心。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丽云对此表示,金矿主题游具备天然的稀缺性与地域壁垒,易于构建独特 IP。遂昌金矿将千年采矿历史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旅游项目,这种 “活态传承” 的方式,比生硬的历史讲解更具吸引力。景区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局限于 “卖门票”,而是通过淘金体验、矿洞探秘等项目,让游客成为 “历史的参与者” 而非 “旁观者”。
景区的生态修复与转型也为其加分不少。曾经因长期开采留下的采矿坑、废石堆等生态 “伤疤”,经过多年治理已焕然一新:矿区修建了截流沟实现清污分流,酸性弃石场被覆土改造后植树成林,银坑山水库中甚至出现了对环境要求极高的桃花水母。如今的矿山公园,洞外苍翠连绵,洞内遗迹尚存,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外界声音:“跟风” 争议与运营智慧的碰撞
面对遂昌金矿的火爆,外界不乏不同声音。有网友认为这只是 “跟风凑热闹”,“金箔价值还不如门票钱,花时间排队不值得”。但更多网友持肯定态度,有游客在评价中写道:“淘的不是金,是乐趣。看着光点从泥沙里显现的那一刻,比买件首饰还开心。”
这种争议恰恰凸显了景区运营的智慧。遂昌金矿并未刻意夸大淘金的 “收益”,而是着重强调体验过程。景区工作人员在游客入园时便会明确说明:“淘金主要是感受乐趣,金箔价值有限,重点在于亲手参与的体验。” 这种坦诚不仅没有劝退游客,反而增强了信任感。
景区的长远规划更显示出其并非 “蹭热度”。据罗峰透露,景区已投入 2 亿元用于升级改造,未来将把矿洞打造成沉浸式游戏场,游客可通过解谜、任务等形式体验采矿过程;酒店也将改造成黄金主题屋,连客房内饰都融入矿晶、金箔等元素。更令人期待的是,景区计划推出 “淘金 - 冶炼 - 定制” 全链条服务,游客淘到的金箔可直接在景区工坊熔铸加工,制成专属首饰。
这种将 “工业遗产” 转化为 “旅游资源” 的做法,为同类景区提供了借鉴。从淮北原大唐发电厂改造的蒸汽朋克主题园区,到杭州杭钢公园的工业风公共空间,这些案例都证明,老旧工业遗迹只要挖掘出独特价值,就能焕发新的生机。
夕阳西下,淘金池边的人群渐渐散去。几个孩子把装着金箔的玻璃瓶举到阳光下,光点在掌心跳跃流转。不远处,复古小火车鸣响汽笛,载着最后一批游客驶出矿洞,车身的红色在暮色中格外醒目。景区外的民宿亮起暖黄的灯光,老板正对着电话那头说:“明天的淘金体验位还有,您直接在平台预约就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