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中秋假期,莆田围绕本土文化底蕴,推出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文旅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
传统新生 古今共鸣
这个假期,莆田以丰富多彩的民俗盛宴,绘就了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旅新景,吸引八方客来。
10月2日,一场盛大的龙舟巡游在莆田木兰溪上演,161艘龙舟、5000名桨手劈波斩浪,从玉湖启航,沿着“水上巴士”航线向白塘湖进发,途经12个村居,绵延十公里,气势磅礴。岸边,56个民族服饰秀、“杨门女将”凯旋舞、车鼓队、十音八乐等民俗表演精彩不断,与水上龙舟鼓声、两岸观众的喝彩声,共同绘就一幅人水和谐的城市画卷。现场人潮如织,众多市民游客被这水陆联动的盛景所吸引,纷纷拍照记录,将现场氛围一次次推向高潮。来自台湾的摄影师王国明专程前来,他赞叹:“莆田龙舟很震撼、难得一见!期待更多台湾同胞参与,促进两岸交流,共同传承中华文化。”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100名身着红衣的莆田女儿挑着担盘、集体回娘家“送秋”的温暖场景。“送秋”民俗起源于宋朝,是莆田千年的中秋传统习俗,女儿们挑着花篮或盘担回娘家,担盘中装有象征长寿的兴化米粉、期盼生活美满的芋头、寓意亲情的猪蹄等,女儿们以“莆式孝心”表达感恩之情,诉说团圆之念,弘扬尊亲、爱亲的传统美德。当天,百名莆田女儿齐挑担盘、领着孩子,沿白塘湖公园福道前往洋尾村科第坊,组成一道温馨又壮观的人文风景,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系列活动将整个街区打造成一个“宋韵”体验场。新开街的衙后街以“侠客江湖”为核心风格,通过古风造景、业态融合和宋韵演艺活动,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在县巷骑楼,抬头便可欣赏到古风阳台音乐会,身着宋服的“古人”接连献上民谣、国风、流行乐等表演;崇公祠内,十音八乐、汉服拜月、莆仙戏等多场文化盛宴让文化过节更有味。游客漫步石板路,与“宋人”擦肩而过,品尝特色传统美食,这种“场景活化”的形式,深受市民游客喜爱。
艺术破圈 雅俗共赏
从静雅美术展到动感音乐现场,莆田以多元艺术形态打破圈层,满足不同群体的审美需求,实现雅俗共赏。
长假期间,莆田市美术馆成为假期热门打卡地。9月28日,百米木雕《京杭大运河》江南卷在此震撼展出。同期还举办了“宋韵闽风 潮购莆阳”莆田优品展销会、“莆阳赏秋 烟火万家”2025年莆田市文旅城厢分会场活动,市民游客在此可以体验非遗文化,逛市集、看演出,乐享佳节。
如果说市美术馆是优雅的“静”,那么2025福建·亚太音乐节则是激情的“动”。10月4日,2025福建·亚太音乐节在湄洲妈祖城火热开唱,众多乐迷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共同感受这场跨越山海的国际音乐盛典。音乐节融入妈祖文化与海丝精神,邀请了众多亚太知名音乐人,用摇滚、流行、电子等音乐形式传递祝福。乐迷置身湄洲湾畔,感受传统与现代碰撞、文化与音符交织的震撼体验。
流量赋能 发展提速
莆田文旅热浪背后,是“流量”向“留量”的有效转化,节庆人气正持续为城市发展注入经济活力与品牌动能。
系列文旅活动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消费增长。例如,龙舟活动带动了沿岸商业繁荣,白塘湖玉兔广场上的“天下第一锅”、超大蒸笼、莆田美食、莆田非遗小吃等吸引游客争相品尝。亚太音乐节推动夜间经济升温,周边集结了环球风味、莆仙经典、网红甜品等70余家摊位的美食街人潮涌动,来自全国各地的乐迷们纷纷就地享用美味。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与市美术馆系列活动则拉动了文创、餐饮、民宿的繁荣,各活动点之间形成的联动效应使文旅消费从景点延伸到全城,实现了从单一门票经济向综合消费经济的转变。
与此同时,城市品牌在活动中得到有力提升。161艘龙舟巡游木兰溪、亚太音乐节等大型活动,本身极具独特性、规模性和话题性,形成强势IP。这些各具特色的活动通过媒体传播,不断增强莆田的城市辨识度与美誉度,让更多人记住莆田。
这个假期,莆田绘就了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文旅与经济共兴的生动图景,其正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将文化魅力转化为发展活力,走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融合之路,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来源:全媒体记者 李恬
责编:陈恒山
编审:蔡雪杰
审核:许秋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